APP下载

课堂教学激励的内在机制、具体方法及实践限度*

2014-02-17陈珊珊何善亮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积极性目标课堂教学

陈珊珊+何善亮

新课标关注以生为本,与之相应,课堂教学激励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生学习需要激励、学习期望激励、学习目标激励和学生自我激励作为课堂教学激励内在机制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课堂教学激励的基本方式。灵活应用表扬激励、鼓励激励等课堂教学激励方法,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激励的实践限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激励的独特魅力。

课堂教学激励 工作原理 实施方法 注意事项

激励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并通过一定的刺激促使人的行为朝向期望目标努力的过程[1],它是人们奋进的助推器。课堂教学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诱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其内在潜能,促使学生为追寻的目标持续努力奋斗的过程,因而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深入分析课堂教学激励的内在机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激励的具体方法,努力反思课堂教学激励的注意事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激励的内在机制

课堂教学激励能否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励、学习期望激励、学习目标激励和学生自我激励的成效。相对于学习需要激励、学习期望激励和学习目标激励而言,学生自我激励不仅是课堂教学激励得以实现的前提,更是课堂教学激励孜孜以求的目标。

1.学习需要激励

人总有一些需求,需要激励作为激励机制中的动力系统,具有十足的重要性。德国有句谚语:“爱吃樱桃的人最先学会爬树”。这句话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需求激发人的行动,促使人们迅速向目标迈进。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处于不同的需要层次上,对于同一件事情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追逐更高层次的需求。学生学习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可能是为了获得荣誉证书、得到物质奖励、出于兴趣等,也可能同时存在以上几种需求。为此,教师教学激励首要的一步就是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根据其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做到“投其所好”。其次,教师要注重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层次越高,说明学生的自我提高意识越强,当学习需求是为了自我实现时,学习就是一件充满无限乐趣的事情。再次,刺激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内在驱动力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若学生认为学习能够满足需求,学习驱动力就会增强,进而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提高;反之,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厌学症状。

2.学习目标激励

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想要达到的标准,是课堂教学激励的导航仪。在心理学中,目标可称之为“刺激物”,这个刺激物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制定,是一种在现有能力之上、又具有一定挑战性且可达到的标准。科学合理的目标,能够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促使我们迎难而上、战胜艰难险阻。通过努力达成目标,可使我们获得成就感、维护自尊心,进而挑战更高的目标。这种循环往复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前进。目标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内在动机、促进学生学习,同时透过目标达成度能够反馈学生学习状况,便于及时调整目标。研究表明,激励的效果,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有具体的目标比空泛的、号召性的目标好,有能被执行者接受而又有较高难度的目标比轻易达到的目标好[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具体、清晰、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在制定总目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制定分目标甚至更小的子目标。通过不断地实现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再接再厉,争取达到学习的更佳效果。

3.学习期望激励

期望是对未得到事物的一种盼望、渴望。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一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激励又是一种激发力量,这种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3]。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习期望值达到最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增强目标的诱惑。目标价值越高诱惑力越强,学生动机就越强烈,越愿付出更多努力认真学习。第二,提高期望值。班级中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刻苦认真,积极主动性高,有的学生厌恶学习,学习积极性低?关键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期望值存在差异性。学生认为,目标有实现的可能性,期望值自然会提高,且愿意付出努力、认真学习。由此,教师需向学生证明凭借他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期望值。

4.学生自我激励

人的发展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取决于自身状况,内因起决定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期望,作为刺激学生学习的外在激励因素,仅起辅助作用,学生的自我激励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自我激励又称为“内在激励”,是指个体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学绩激励和格言激励等方法来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调动自身各种因素并使之处于积极状态[4]。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自我激励。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就用圆木做了个枕头,取名“警枕”,只要稍一翻转,“警枕”就会翻滚,将司马光唤醒,前后历时19年终于编成《资治通鉴》。这些向我们证明了自我激励是成功人士的重要品质,对于成功至关重要。自我激励是激励的最高境界,对个体的发展影响至深。学生自我激励关键要做到两点:第一,自我鼓励,保持激情。经常性地给自己加油打气,树立自信,利于保持昂扬的斗志,在奋斗的道路上自强不息。第二,自我约束,学会自控。自控又称自律,就是面对外部的诱惑,能服从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约束自己、抵住诱惑。

总之,课堂教学激励内在机制的各要素(学习需求、期望、目标和自我激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课堂教学激励的基本工作方式。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不断刺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激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促使学生不断达到目标,发挥课堂教学激励整体的最佳效果。

二、课堂教学激励的具体方法

课堂教学激励内在机制的分析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影响课堂教学激励效果的诸多因素,而且为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激励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引。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既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激励方法,更需要基于课堂教学激励原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1.表扬激励法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变聪明”。教师的表扬就像一缕阳光,让学生心花怒放。表扬依据呈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物质表扬和精神表扬,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著名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挑选出一批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对第一组说:“如果画得好,就给奖品”;对第二组说:“我想看看你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很高兴地画了起来。结果,第一组孩子得到了奖品,第二组孩子得到了点评。三周后,雷珀发现,第一组孩子的绘画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愿再画;而第二组的孩子则和以前一样喜欢画画。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都能够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差异性在于兴趣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物质激励在短期内能激发、维持学生兴趣,但精神激励的效果更持久。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物质表扬和精神表扬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表扬,前期以物质激励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精神激励为主,让学生爱上学习。

2.鼓励激励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或者不自信的情况,依据归因理论,人们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能力低下、运气不佳等,由此产生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的状况。鼓励犹如夏季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让我们重振士气、奋发图强。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呈现多样化,不仅仅是指导者、讲解者、引导者,还需要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鼓励者。一位数学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鼓励激励法的力量。

一次数学课,学习完新知识后,进行达标训练,老师点名找同学板书。当老师点到一个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时,她站起来说:“老师,我不会。”老师笑着说:“我不信,没试试就说不会吗?大胆试试看。”于是这个学生便走了上去,过了七八分钟她竟然做出来了,虽然做得有些问题,但是方法很对,同学们包括她自己都很惊讶。老师笑着说:“同学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行,你就能行。”[5]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带来了可喜的结果,鼓舞了全班同学的士气。教师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句和蔼的问候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暖,进而产生战胜困难的斗志。

3.竞争激励法

竞争激励法就是采取让成员比赛的方式来激发斗志、激情的方式方法。一般而言,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争强好胜、力争上游的心理特点,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置一些具有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竞争中形成你追我赶、争相前进的氛围。竞争激励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精力高度集中,快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竞争激励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征,在中小学受到师生的一致喜爱,彰显了竞争激励的独特魅力。

4.示范激励法

示范法又称榜样法,是利用模范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方法。榜样人物具备典型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特征,动员学生向他们学习更具有信服力。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伟人事迹、参观博物馆、观看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学习榜样行为,激发其向榜样学习的热忱。同时,身边的榜样人物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首先,教师要严以律己,从人格魅力、学识、能力等方面严格要求自身,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次,树立部分学生作为榜样,比如认真的学生、有爱心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等等,号召学生向榜样看齐。榜样激励注重借助优秀人物的良好行为,感化、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行为的感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负面激励法

负面激励是与表扬、鼓励、信任等正面激励相对立的,同样能够促使人奋进的方式方法。正面激励会给学生带来满足、荣誉、成就,但是负面激励也不可或缺。常用的负面激励主要有警告、批评、检讨、记过处分等,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考虑。例如,对于性格比较开朗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在其犯严重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批评、记过处分等更能引起他们的重视,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阻止错误的蔓延,同时可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但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负面激励可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造成心理负担。负面激励的最终目的同样是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但鉴于负面激励形式的特殊性,使用不当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使用时要掌握分寸、提高警惕。

课堂教学激励的具体方法很多,以上列举了我们课堂中常用的五种激励方法。但是,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可能找到针对所有情形的激励方式方法,教师仍需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激励方式方法。

三、课堂教学激励的实践限度

课堂教学激励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精神为追求,无疑会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但是,课堂教学激励并非越多越好,也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它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为了克服课堂教学激励的内在缺陷,同时也为了切实发挥课堂教学激励的效果,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激励要做到公平公正

课堂教学激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激励的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激励效果。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认为人总会把自己与别人或自己的过去作比较,进而得出公平与否的结论。在课堂中,教师常常无意识地亲近、表扬学习成绩好、性格开朗的学生,忽略或者斥责成绩中、下等及性格内向的学生。长此以往,就会疏远部分学生,导致“局外人”、“陪读生”的出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既然课堂教学激励的出发点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那么教师更应该一视同仁地激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课堂教学激励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人。学生在个性特征、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激励方式方法的多样化,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式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慢慢地转变教育观念,尝试激励学生学习,但效果不理想,很大原因在于教师激励方式过于单一,未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例如,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英语老师急切地想鼓励、表扬大家,对每个同学回答问题后的反馈都是千篇一律的“Good”、“Excellent”、“Well done”、“Who can have a try?”由于鼓励、表扬过于单一化,学生产生了听觉疲劳,表现出一脸的麻木。教学是一门艺术,激励同样是一门艺术。若想效果更佳,必须反对“一刀切”的做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元化激励。在课堂中,教师教学激励的多元化可采取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交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语言激励与动作激励相衔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个性灵活多变地激励学生。

3.课堂教学激励要坚持及时性、适度性

及时性是指教育激励者要把握最佳时机给予被激励者激励,随时准备给予学生激励,争取发挥最大的激励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率为80%,滞后激励的有效率仅为7%[6]。由此可见,及时激励与滞后激励的有效率相差甚大,及时激励有效率之高证明了其自身价值。一般而言,学生年龄越小,注意力持续时间越短,进行及时激励的间隔时间就应该越短。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激励,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

适度性是指教育激励者对被激励者实施激励要把握好“度”。激励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影响课堂教学激励的效果。激励过多,学生易产生自负心理,难以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反之,激励过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不起来,积极性不高,效果欠佳。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赞美具有摧毁性!赞美具有建设性!”这句话看似矛盾,实质是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极端,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变。教师在课堂教学激励中要把握好“度”,既要避免“过犹不及”,又要躲开“火候不到”,才能使激励效果发挥到极致。

4.课堂教学激励要实现具体化

课堂教学激励的目标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激励具体化指教师明确地向学生表达何种行为是期望的,何种行为是禁止的,怎样做才会出现期望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明确具体的激励作为一种刺激,学生出现期望的行为时,教师给予正强化,能够增强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激励具体化,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进而减少犯同类错误的概率,增多得到正强化的行为。同时,激励具体化让学生未来奋斗的方向更明确,不断减少失误、改正错误,积沙成塔、迈向成功。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常犯的错误就是激励的泛化,例如,学生回答问题表现很好,教师张口就是“你太棒了”,没有明显告诉学生“棒”在哪些方面。假如教师换句说法“你口语流利、思路清晰、想法独特,太棒了”,更能激发学生后期在这些方面保持良好的行为;同样“加油,下次考好点”就不如“好好学,争取下次达到80分,相信你可以,加油”让学生奋斗起来更有方向性。教师教学激励明确具体,指明了以后行为的方向,更容易使期望的行为得到强化,增强激励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激励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刺激内驱力,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热爱学习是课堂教学激励的不懈追求,也是课堂教学激励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徐永森,戴尚理.激励原理与方法——社会主义的优势与人的潜能开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2] 彭思平,童恒庆.激励心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理查德,罗伯特,戈登.领导学(第五版).李立林,杨振东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祖超.教育激励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 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李祖超.教育激励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积极性目标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