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情绪智力及其培养

2014-02-17朱朕红罗生全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智力情绪情感

朱朕红+罗生全

教师情绪智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一种能力。主要是由教师情绪知觉能力、教师情绪理解能力、教师情绪表达能力和教师情绪管理能力四部分构成,并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身心健康状况、工作满意度和教学效果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教师应以情绪沟通技巧提升教师情绪知觉与表达能力,以移情功效促进教师情绪理解能力,以情绪调控法优化教师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整体提升教师情绪智力水平。

教师情绪智力 价值表征 结构 培养策略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多种学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各种有关情绪智力的应用研究也随之应运而生,如:通用研究、教育领域研究、临床领域研究、工作场所领域研究。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场景的变更,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主体之一,不仅担负着更多的教育教学管理职责和任务,而且也面临着更多和更为复杂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成员,还承担了多种其他社会角色,如:父母、子女、领导、同事等等。“不同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角色间的冲突和选择,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社会角色的多元化都使得教师在生活中产生诸多矛盾,并带来一系列情绪情感反应。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广泛的社会性心理影响,尤其是对教师情绪情感方面的影响,如果调控不当,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职业活动。”[1]因此,教师除了要熟练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拥有教师职业道德等能力和素质之外,具备良好的教师情绪智力也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教师情绪智力的意蕴

作为情绪智力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教师情绪智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多个方面和环节,不仅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左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情绪智力的内涵

近年来,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引起了多种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但由于西方等级性二元对立观点和情绪自身的复杂属性,目前学界对于情绪智力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桑代克(Thorndike)在1920年提出的“社会智力”概念是“情绪智力”概念的雏形。1990年,梅耶(Mayer)和萨拉维(Salovey)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是社会智力的子集,包括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2]。他们是最早提出情绪智力概念并对其进行正式定义的学者。直到1995年,戈尔曼(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出版,情绪智力受到了广泛关注,情绪智力被定义为“控制情绪冲动、解读他人情感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3]。

依据对情绪智力的梳理与分析,从能力范畴来界定教师情绪智力,可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感知、理解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管理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对教师情绪智力的理解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在倡导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今天,教师情绪智力的高低对学生的良好情感情绪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教学场景的改变,教师承载着更多的职责和任务,同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需要良好的教师情绪智力来调节情绪问题以维护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情绪智力的价值表征

基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特殊需要,教师在工作时需投入和表露更多的情绪,而良好的教师情绪智力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而且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自己教育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和感受,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部分。”[4]香港中文大学的Chan教授指出:“教师情绪智力的不同组成部分可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5]因此,可以看出,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情绪智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具有良好情绪智力的教师则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其次,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教师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而良好的情绪生活是教师成功教育学生和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基础。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情绪智力,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时,能及时有效地对之进行调控,避免消极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和发展,从而保证了教师身体和心理健康积极的体验。再次,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师工作满意度问题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感受与看法。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教师情绪智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成显著正相关,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功能。最后,提高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感觉良好时,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促进思维活动,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如果教师处于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则更利于对教学材料和内容的吸收、整合和加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师情绪智力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备良好情绪智力的教师,不仅能够正确识别、有效监控自身和学生的情绪状态,引导双方产生积极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能够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而促进积极有效的教学表达,以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情绪智力的结构

教师情绪智力是情绪智力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其内涵应带有教育教学的属性及特征。综合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可把教师情绪智力划分为情绪知觉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1.教师情绪智力结构维度的标准

一方面,根据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可将情绪智力划分为三个维度,“对象维度”、“操作维度”和“内容维度”。基于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可认为,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情绪。“操作指的是情绪智力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方式。由感知和体验、表达和理解、调节和控制三种操作方式所组成。”[6]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和社会智力一样,是由一组相关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成,笼统地说,情绪智力就是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或智力是一个过程,是由不同的阶段组成的。教师情绪智力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构成,且呈递增关系。因此,从操作层面讲,教师情绪智力是由情绪知觉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四种能力构成,根据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每一种能力又可细分,本文仅从上述四大能力来论述教师情绪智力。

2.教师情绪智力的能力结构

简单地说,教师情绪智力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信息进行加工并对情绪性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是由一系列连续不同的阶段组成的,且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1)教师情绪知觉能力

教师情绪知觉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身和学生已出现的情绪能够感知和识别其性质的能力。教师情绪知觉能力是发展和提高其他三种形式能力的关键,在教师情绪智力中处于基础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心理行为,就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情绪,而且也要感知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情绪状态,因此,教师情绪知觉能力包括对自身情绪和学生情绪两方面的感知和识别。教师具备敏锐的情绪知觉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和行为活动等外部表现形态客观认识和正确把握学生情绪的发展态势,为理解和有效调控作基础。二是教师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担任着各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多元化使得教师在生活中产生诸多矛盾,并带来一系列情绪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区分自身情绪情感的性质,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教师情绪理解能力

教师情绪理解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和自身出现的情绪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一般包括对教师自身情绪和学生情绪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情绪理解能力和教师情绪知觉能力构成了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在察觉、区分自身和学生情绪性质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自身和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状态的原因,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良好的情绪理解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在及时察觉自身情绪状态和表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绪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不良、消极情绪进行原因剖析,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控,确保以最佳状态面对学生。另一方面,因为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还不成熟,还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其情绪具有冲动、易变、盲目和自我调节差等特点,因此,良好的教师情绪理解能力可使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情绪状况进行理解和剖析,在厘清原因的基础上调节和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3)教师情绪表达能力

教师情绪表达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情、言语、动作、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的恰当运用使学生及他人正确感知到该情绪的一种能力。情绪的信号性和感染性功能表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个体呈现的情绪状态具有传递信息和感染他人情绪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具备良好情绪表达能力的教师,首先不能把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社会生活情绪带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开始之前,调整和控制好自身的情绪状态。其次,教师要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进步或表现良好时,教师要把自己肯定和赞许的态度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形式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因教师的情绪情感感染而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能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当学生学习退步或表现不良时,教师在有效调控自己因此产生的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的同时,运用恰当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对学生表示关爱和期望,使学生不致因表现不佳而感到被忽视或排斥,从而能痛改前非,并力求进步。最后,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融合在教学内容中,通过对学生的渲染、熏陶带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4)教师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情绪管理能力也称教师情绪调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和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以及使双方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得到有效保持的一种能力。包括管理自我情绪和管理学生情绪两个方面。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中独立存在的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教师的职业活动。因此,教师要具备管理自身不良情绪的能力。学生作为不断发展中的群体,其情绪情感还不成熟和健全,具有冲动、易变、盲目和自我调节差等特点,所以,教师要关注、感知并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从而有效地调整和消除不良情绪、调动其积极情绪。教师不仅要具备调整、消除自身和学生不良情绪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使两者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得到维持和稳定的能力,以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情绪智力的培养策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相关并不显著,而教师情绪智力显示了与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显著相关。”[7]教师情绪智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一种能力。教师情绪智力的高低不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教师的个性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情绪性经验等个体综合素质在社会生活、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自我发展和主动建构形成的。

1.以情绪沟通技巧提升教师情绪知觉与表达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客观的外部表现。”[8]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都是识别情绪状态的线索和窗口。首先,教师需掌握识别、判断情绪状态的技巧和能力。因为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交流需要用母亲关注孩子般的眼神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对方的眼、眉、嘴等细微动作的变化来了解其内心世界情绪的转换。因此,教师在与他人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和行为活动等外在表现形态准确洞察其情绪状态,根据其情绪状况传递的情感信息灵活应答与交流沟通。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情绪表达能力。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有习惯性动作或习惯性语言,但其自身却并没有觉察,又或因持续时间过长而难以纠正。这些习惯性动作或习惯性语言作为情绪表现形式之一,不仅降低或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体验,而且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在反省自身情绪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的正确表达和恰当运用,准确无误地向他人及学生传递信息,以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情绪表达能力。

2.以移情功效促进教师情绪理解能力

“移情”一词来自美学研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心里和对方一起感受,并感染对方;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把对方的情感移入自己的心里,真实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9]“情绪是人际互动的产物,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是影响教师情绪的重要因素。”[10]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和师生交往中,师道尊严的师生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双方不能深入理解彼此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给双方的情绪状态带来困扰。因此,一方面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要与学生分享情感情绪体验,以个人的情感魅力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其情感情绪和心理体验;而且在遇到学生的消极参与和有意发难等教学情境时,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体会其情绪情感体验和反应,从而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学生产生此思维情形和行为方式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情感疏通,或者给予真诚的理解,或者耐心纠正学生的歪曲和误解,以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使教师不断遭遇负面情绪的困扰,面对此种情形时,教师也应发挥移情功效,将自身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以达到宽容和理解,降低负面情绪产生的机率。

3.以情绪调控法优化教师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为人师表,要善于运用理智驾驭情绪,将不良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情绪转移法是指采取回避刺激,通过转移自己的兴趣、注意力和场景场地以改变情绪的指向,包括情绪置换和环境置换。情绪置换法是将注意力或兴趣从原来的负面情绪和思维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以改变情绪的指向。比如,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多想想美好的情绪体验以降低或抵消消极情绪的强度。环境置换法是暂时离开负面情绪发生的场景场地以避免情绪的继续恶化。情绪宣泄法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产生负面情绪后,通过创造一种情境,使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受压抑的情感,让积郁的情绪发泄出去,让紧张的反应放松下来,从而达到平衡身心、缓解压力、消除郁闷情绪的效果。情绪控制法就是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以控制不良情绪。愤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只会降低教师的思维水平、教学能力,破坏师生关系,因此,当教师遇到让自己产生愤怒、焦虑、抑郁的事情时,首先要思考有无必要、值得与否,其次思考有无其他方式替代,最后思考负面情绪产生的后果。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发问进行语言暗示以缓解自身激进亢奋的情绪。

参考文献

[1] 缪榕楠.情感智力与教师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教育评,1994(4).

[2] Salovey,P.,Mayer,J.D.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

[3] Goleman,D.Emotional Intelligence.耿文秀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洪秀敏,庞丽娟.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本质、结构与特征.教育科学,2006(4).

[5] DavidW.Chan.Perceiv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efficacy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8).

[6] 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 Isen AM,Johnson M S,Mertz E,etal.The effects of positive affect on unusualness of word associ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8(6).

[8] 孟昭兰.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心理学报,1987(2).

[9] 唐金玲.初中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策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 尹弘飚.教师情绪:课程改革中亟待正视的一个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7(3).

猜你喜欢

智力情绪情感
情感
台上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情绪认同
欢乐智力谷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