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名师到名家:反思、突破、坚守
——北大学习的启示

2014-02-16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晓林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育家名家名师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晓林

从名师到名家:反思、突破、坚守
——北大学习的启示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晓林

刘晓林,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哈尔滨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曾在高中任教。1997年调入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任初中数学教研员,2006年担任中教部主任。黑龙江省优秀教研员、省优秀兼职培训者、省课改先进个人,哈尔滨市优秀教师。主持两项省级课题;多次承担省、市命题工作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成立“数学之蹊”名师工作室;主编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80例》;被人教社聘为全国课标教材讲师团专家成员。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年龄可达70岁,但为活那么久,在40岁时它要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因为到了这个年龄,它的爪子已经老化,无法捕捉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翅膀上的羽毛又厚又硬,使得飞翔十分吃力。为了重生,它必须在悬崖上筑巢,经历150天漫长的磨练,用喙击打岩石直至旧喙脱落,再长出新的喙,然后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时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后老鹰又重上蓝天,开始30年的神鹰生活。

由老鹰的成长想到自身的发展,其实作为一名带着“名师”光环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想突破自我,由名师成长为名家,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浴火重生呢!

的确,作为名师,我们都有骄人的教学成绩,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有社会的承认,也不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和一鸣惊人的经历。但如果我们永远缀着厚厚的荣誉,就像40岁的老鹰一样,纵有千般风光,也永远没有再次展翅的勇气和能力,所以我们要勇于放弃,放弃所有背负的光环,重新起飞。

这次北大之行,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从名师到名家的提升与蜕变的契机……

聆听着大师们的教诲,享受着北大的文化氛围,体验着北大的教育教学精神,北大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在北大燕园钟亭西侧,蔡元培先生的雕像静静矗立。先生塑像前,我久久地徘徊、久久地思索……

反思——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在教师到名师的路上走了很久,我们带着名师的光环来到北大。然而反思曾经走过的教育教学之路,我们究竟距离教育家还有多远呢?

应该说现在被称之为“教育家”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值得忧虑的一面。可喜的是,这反映了教育探索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教育创新已是蔚然成风,而且许多教育界的同仁的确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值得忧虑的是,“表面的繁荣”背后是太多的急功近利、没有立场和根基浅薄。在我看来,并不是在教育工作中做出了一点成绩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教育家”,正如手艺非凡的工匠不能称之为“艺术家”一样。“教育家”称号的贬值,会使得人们失去更为高远的追求。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呢?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从蔡元培、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成功个案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启示。

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是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育家要有创见、有贡献、有作为、有造诣、有影响。作为教育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他们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蔡元培如此,陶行知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此。他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敢于与旧教育、与陈腐落后的传统教育决裂,并从本国、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系统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为一名教育家,他不可能回答时代变迁、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所有重大问题,但他一定能够创造性地、开拓性地回答一两个关系一个时代的教育方向或教育效率或教育品质的问题,在对教育的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鲜明的、体现着时代精神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教育主张。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的教育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一定会赢得众多的追随者,并引领和感召着这些追随者一起探索和成长。他的教育实践精神或个人人格的魅力影响着许许多多的学校和教师,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模式,甚至是一个运动。

突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在北大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从名师到名家一定要经过痛苦思考,艰难选择,漫长沉淀,才能实现人生职业追求的提升与蜕变,找到新的生长点,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形成坚定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名师到名家的过程,须要我们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勇于坚持理想,不怕失败;勇于突破,寻找正确的教育方向。教育是一个最大的试验场,教育艺术须要随着人的个性不断改变。面对着不同思想的学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对待,应该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地除旧布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个性需求。

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北大师生中代代传承,历久弥坚。这一精神,切中了大学是培养学术人才的地方,唯有思想自由与包容,才能真正使精英人才摆脱思想桎梏,在学术天地展翅翱翔,并最终成为有高超学术水平的人才。我们所面对的基础教育,本质在于“基础性”和“全民性”,虽然培养任务与大学有异,但仍然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自由人格。只有思想个性化,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维特质的学生。这也是我们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如何打破“千人一面”的教育现状,寻找一条真正适合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新出路,这可能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教育家提出的最大的课题。

1992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IAEP)发表报告,在21个参加数学测试和科学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以总平均80分的成绩名列第一,领先位于第二的台湾和韩国7分之多,特别是运算能力遥遥领先。而科学测试的成绩以总平均67分的成绩名列第15名。

作为一名数学教研员,我深知在我们传统数学教育影响下,我们的学生有自己的优势,如普遍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技法训练到位,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等;可是也明显存在动手操作意识差,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相对缺乏,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较弱等问题。

这是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问题,而从名师到名家首先就要突破自我,跳出原有的学科制囿,从一个优秀的跟随者变成优秀的思考者,最后变成优秀的改革者。深入思考,把教育教学活动放置在宽广的社会历史实践背景下,深刻思考教育的社会定位和社会功能,用行动者、研究者、实践者的眼光和身份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名师才有战胜困难的成长体验,才有真正的教育生活,这才是名师所应追求的职业感受,这也是名师成长为名家的重要途径。

坚守——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北大附属中学张思明老师在“用心做教育,携手共成长”的讲座中评价自己:“在这30年里,我始终保持着两种身份:既是老师,更是学生。三种感受时时刻刻鞭策着我:一是‘让我们的民族真正站起来’的使命感,二是在知识爆炸时代做一个称职教师的危机感,三是只争朝夕、奋斗不已的责任感。”真心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责任感、使命感,这是作为教育名家最基本的前提,只有真正热爱才会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其中,潜心静气地钻研(尤其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能做到“静心”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仁慈宽容、公正坦率、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要想从“名师”到“名家”,必将如张思明老师那样“做平凡事,不做平庸人”,与命运抗争,享受人生关键时期的不断痛苦蜕变、化茧成蝶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功利性,使得当下的教育教学偏离轨道越来越远。名师背负的分数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当把学校变成师生追逐分数和名利的场所时,就更加须要名师们走出去,通过学习去思考,经过思考后去抉择,在抉择后再去提高,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当然这也是像雄鹰一样获得重生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蔡元培,还是李大钊;无论是马寅初,还是张思明,他们无一不是实现教育强国之梦的斗士,他们都是自己教育教学信念的坚守者。看似平凡的教育教学生活,也有探索创新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用毅力去承载,永远以一颗年轻的心,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奔跑着、实践着、收获着、幸福着。我们也许不能担当民族教育的大任,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区域内的教育教学作出贡献。

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现实对自己教育教学信念的冲击,也没有参与顶层设计的机遇,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改变自己周围的教育教学环境,带领学生享受学习,探索成功、成长的快乐。当我们被浮躁、功利包围禁锢时,我们须要像老鹰那样筑造一个可以屏蔽干扰、自我修炼的巢,忍受孤独痛苦,去掉影响我们实现教育梦想的那些沉重华丽的羽毛,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坚守。在蛰伏中蜕变出重生的羽翼,循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在教育的天空中继续振翅高飞,前行不辍,止于至善。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教育家名家名师
名家
教育家与儿童
名家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津派教育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