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食习惯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调查

2014-02-14崔立红王晓辉闫志辉弓三东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饮食习惯胃肠道肠道

贺 星,崔立红,王晓辉,闫志辉,李 超,弓三东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以及排便习惯改变[1-2]。在西方国家IBS发病率为15% ~20%,国内人群为5% ~10%[3]。因该病目前尚无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且在治疗方面尚无有效的手段,临床只是通过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故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4]。目前研究显示,IBS与饮食、精神、肠道敏感性增强、胃肠动力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等诸多因素有关[5-10]。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饮食习惯与IB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饮食习惯在IBS的发病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以腹部症状为主就诊的5000例患者及健康体检中心的1602例体检者。所有被调查者年龄≥17岁,意识清楚,能独立、清晰地回答问题。向所有被调查者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其理解和同意。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依据罗马ⅢIBS诊断标准[11],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 d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有以下两种以上的表现: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改变。排除标准:①有器质性胃肠疾病;②近期体重明显减轻;③伴有其他脏器较为严重疾病。

1.3 方法

1.3.1 饮食习惯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依据罗马ⅢIBS诊断标准[11]并结合IBS相关饮食习惯因素自行设计,饮食习惯因素内容包括食物过敏史、进食早餐、主食偏好、暴饮暴食习惯、节食状况、喜好甜食、喜好饮茶或咖啡。

1.3.2 问卷质量控制:由问卷调查人员讲解问卷,按人数发放调查问卷,现场由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后回收调查问卷。安排专人检查问卷填写情况,剔除空白、残缺、无法辨识等不合格问卷,统一编号,一人记录,一人复核,装订收录。

1.3.3 数据录入及质量控制:数据录入前对所有变量的合理取值及逻辑调项进行有效控制,采用双人、双录入、双校对形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纠错。

1.3.4 分组:回收就诊者合格问卷4762份,其中共有IBS患者3242例,设为观察组,男1258例,女1984例;年龄17~71岁,平均43.1岁。将调查问卷合格的15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男771例,女749例;年龄18~65岁,平均45.3岁。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食物过敏史 有、无食物过敏史者观察组分别为308 例(9.50%)、2934 例(90.50%);对照组分别为265 例(17.43%)、1255 例(82.57%)。两组有食物过敏史者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0,P=0.000)。

2.2 进食早餐 有、无进食早餐习惯者观察组分别为2756 例(85.01%)、486 例(14.99%);对照组分别为1462 例(96.18%)、58 例(3.82%)。两组有进食早餐习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2,P=0.000)。

2.3 主食偏好 两组在主食偏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36,P=0.198),见表1。

2.4 暴饮暴食习惯 有、无暴饮暴食习惯者观察组分别为643 例(19.83%)、2599 例(80.17%);对照组分别为331 例(21.78%)、1189 例(78.22%)。两组有暴饮暴食习惯者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01,P=0.121)。

2.5 节食状况 有、无节食者观察组分别为266例(8.20%)、2976 例(91.80%);对照组分别为 32 例(2.11%)、1488 例(97.89%)。两组节食者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30,P=0.000)。

2.6 喜好甜食 有、无喜好甜食者观察组分别为1373 例(42.35%)、1869 例(57.65%);对照组分别为529例(34.80%)、991 例(65.20%)。两组喜好甜食者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76,P=0.000)。

2.7 喜好饮茶或咖啡 有、无喜好饮茶或咖啡者观察组分别为1309 例(40.38%)、1933 例(59.62%);对照 组分 别为 430例 (28.29%)、1090例(71.71%)。两组喜好饮茶或咖啡者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13,P=0.000)。

2.8 饮食口味 两组饮食口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83,P=0.279),见表2。

2.9 进食水果蔬菜频率 两组进食水果蔬菜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048,P=0.000),见表3。

表1 两组主食偏好调查结果

表2 两组饮食口味调查结果

表3 两组进食水果蔬菜频率与患病情况调查结果

2.10 Logistic分析结果 喜好甜食、经常节食、喜好饮茶或咖啡为IBS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而进食早餐、进食水果蔬菜频率高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保护因素(P <0.05),见表4。

表4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饮食习惯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论

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12]。虽然IBS的发病机制复杂,但饮食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有报道显示高达67%的IBS患者可于餐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13]。研究发现,进食不适宜的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14]。王维达等[15]也报道了IBS的症状发作与饮食有一定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着变化,可能与近年报道的国内IBS发病率增高[16]有关。本研究从饮食习惯入手,通过对比I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饮食习惯,发现饮食习惯与IBS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食物过敏史者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患者进食食物中的某种成分诱导体内LgG或LgE介导的局部或者全身的变态反应。虽然目前认为饮食与IBS发生存在密切关系,但对于这种密切关系尤其是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较少。IBS患者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可能是食物导致IBS的根本原因[17]。IBS患者中存在肠道黏膜的长期低度炎症,肠道的敏感性增加[18],从而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度反应,导致IBS样症状。食物过敏在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IgE、IgG、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在内的一系列黏膜免疫因素介导肠道黏膜长期轻度炎症和内脏高敏感[15]。同时,过敏原亦可改变胃排空、肠道渗透压及提高胃肠道激素水平,这些反应均可引起内脏感觉的异常。故可以通过针对性地寻找致敏食物,减少该食物的摄取,从而减少IBS的发生及缓解IBS样症状。

在IBS的发病机制中,肠道动力异常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19]。任何可以改变IBS患者肠道动力及增加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因素都可能导致IBS样症状的发生。由于进餐时口腔、咽部感受器受到食物的刺激,正常的胃肠道生理可以产生反射性作用,引起胃容受性舒张及适应性舒张,肠道的运动也会相应增加,并且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15]。但IBS患者的胃肠道会放大这种刺激产生的效果,进而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研究发现,喜好甜食、浓茶、咖啡及习惯暴饮暴食者在IBS患者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是上述不良习惯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的反应,从而产生IBS样症状。故IBS患者尽量改变上述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会减轻腹部不适及排便的异常。

本研究同时发现不当节食为IBS患者的危险因素,而正常进食早餐则是IBS患者的保护因素。其机制可能为经常节食及不进食早餐会改变胃肠道正常生理节律,导致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生理活动紊乱,从而产生胃肠道不适症状。本研究还发现进食水果及蔬菜的频率高是IBS的保护因素,考虑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IBS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比例显著增高[20],且存在肠道菌群紊乱。长期不合理饮食如进食大量高脂、高蛋白食物,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增加的产气菌易造成腹痛及腹胀症状;同时有害菌群的大量繁殖会刺激肠道黏膜免疫应答及释放炎性因子,提高肠道的敏感性[21]。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可能会拮抗上述作用,从而缓解IBS症状。另有报道提出肠内菌群的代谢毒素可引发食物不耐受或IBS症状的假设[22]。水果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有利于肠道毒素的代谢,缓解IBS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进食口味和主食的类别对IBS症状和发病无明显影响,因此IBS患者在这两方面可以不必刻意选择。

总之,饮食习惯在IBS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经常节食、喜好甜食、喜好饮茶或咖啡为IBS的患病危险因素,而进食早餐、进食水果蔬菜频率高为IBS的保护因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控制IBS症状和发病有一定的意义。

[1] 王维武,任光圆.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9):777-778.

[2] 陈文瑞,刘长慧.肠易激综合征[J].临床荟萃,1999,14(13):602-603.

[3] Chang F Y,Lu C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perspec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 A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1):4-12.

[4] Talley N J,Gabrel S E,Hamsen W S,et al.Medical cost in community subjec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astroenterology,1995,109(6):1736-1741.

[5] Ammoury R F,Pfefferkorn Mdel R,Croffie J M.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past and present[J].World J Pediatr,2009,5(2):103-112.

[6] 蒋梦真.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理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12):1042-1048.

[7] 张海燕,李延青.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2):1145-1147.

[8] 缪应雷,欧阳钦.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新概念[J].临床荟萃,2002,17(2):119-121.

[9] 孔庆建,张辉,孙波,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10):1033-1034.

[10]李尚勤,孟丽秋.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05,11(10):952-953.

[11] Saito Y A,Strege PR.Sodium channel mutati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evidence for an ion channelopathy[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9,296(2):211-218.

[12]王超,段世敏,罗婷.海训官兵肠易激综合征调查及防治效果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9,27(2):122-123.

[13] Heizer WD,Suuthem S,MeGovern S.The role of diet in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dults:a narrative review[J].J Am Diet Assoc,2009,109(7):1204-1214.

[14] Gwee K A,Bak Y T,Ghoshal U C,et al.Asian consensus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1189-1205.

[15]王维达,方秀才,柯美云.饮食在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发作和治疗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17):1531-1536.

[16]沈峰,李定国,周惠清,等.上海市松江社区居民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10):663-668.

[17] Khoshkrood Mansoori B,Pourhoseingholi M A,Safaee A,et a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09,18(4):413-418.

[18]陈寒昱,孙志广.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2):243-245.

[19]金世禄,张学娜.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3):140-143.

[20]陈雅菲,范钟麟,王学红.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0,15(5):309-311.

[21]俞骁珺,钟捷.食物不耐受和肠易激综合征[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31(4):192-194.

[22] Campbell A K,Matthews SB,Vassel N,et al.Bacterial metabolic toxins:A new mechanism for lactose and food intolerance,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Toxicology,2010,278:268-276.

猜你喜欢

饮食习惯胃肠道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6种“败性”饮食习惯
要从“肠”计划 肠道SPA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