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粤海风》相关点滴

2014-02-12何玲华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风班级同学

何玲华

关注《粤海风》屈指算来已有十多个年头了,当初之所以会在成排的浏览架中探取一册,原因十分简单:一是期刊封面素朴之极,特大号“粤海风”仨字突兀其上,甚抓眼球;再是,自“总设计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之后,南天喧腾举世瞩目,一时间曾对占尽改革开放前沿诸多优势的《南风窗》热情洋溢,但终因其多元趋向日甚而与之疏离。此“风”非彼“风”?同城怎两“风”?随着扉页的翻动,满心的疑惑豁然消散,《粤海风》其所高张的文化批评旗号及其所秉持的不为学科、学理所囿的文化批判精神,新锐且不失温润,予人印象深刻。此外,发现主编竟还是曾经的大学同班同学徐南铁。

其实,人们对于《粤海风》的关注,在校园里早已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在各色阅览室的资料架上找到看到,同时也会不时地发现熟悉的朋友、同人陆陆续续有文章刊出其中。记得师门一次“雅集”,推杯换盏地酒过三巡之后,座中一位微醺的同门师弟兴奋地腾挪至导师身旁低声耳语好一阵,听闻着的导师只是频频颔首却不着一词,直待环坐四下的同门群起“哄”之,方才知晓原是其近作被《粤海风》拟采用。哄闹中“主编同学”的话一出溜就后悔不迭:人已“闻达”咱还在师门里“泡”着,多多少少有点什么来着。果然,在座不少流露出了不解。那会,班级很大,有百十号人之众,同学中下乡、回乡的“50后”知青居多,且与同班的“60后”同学年龄悬殊较大,其中差之一轮的不在少数。那会,徐南铁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自然是拔尖的一拨,毕业时学校曾有意留其任教,对那时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来说,那当是最为上乘的去处,但他还是选择回原籍工作。那会,身为“60后”的咱,与班上许多的同学都鲜有交集,或是佼佼者之故,相关徐南铁的风闻与印象还是会多一些。喜好激扬文字并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与追求,估计是班级大多数同学对徐南铁的共同记忆。其当年为毕业晚会写的朗诵诗,题目是《我不留恋你啊,可爱的校园》,就曾让我等颇费思量。

改版后的《粤海风》,虽不曾跻身“核心”之列,却能行走十余年,发刊至百期,受到社会、尤其是学术文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学术文化类刊物,实属不易。除其注重文化品位,坚持精品路线之外,当还与其鲜明的现实关怀姿态分不开。正基于此,《粤海风》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与同道。“《粤海风》我很喜欢,里面的文字和思想。徐主编令我敬重。刊物百期,难得,该纪念庆贺。”在与《粤海风》的一位作者攀谈时,其如是道。这是位来自北京的“50后”知识女性,追随爱人来到杭城,作为“文革”时期北师大女附中的学生,对其校长卞仲耘为“文革”中北京市教育系统第一个被迫害致死的教育工作者之事件,哀伤纠结了数十年。一篇《名校之殇》,似乎道尽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却无法道尽其整整一代人的永远的心痛。浩劫亲历者绵柔透着刚毅的述说与拷问,何尝不是另一种直面与反思。诸如此类紧贴现实发声,是《粤海风》改版以来的主要基调。假以时日,若有人对这段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情况生发研究意趣的话,那么《粤海风》将不失为一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献。

《粤海风》,来自南天的风。愿其在《春天的故事》旋律中,行走得更为久远。

猜你喜欢

海风班级同学
班级“无课日”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亲亲我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去海边吧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刀韵海风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