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牧羊人”
——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视角

2014-02-12李凤舞

关键词:牧羊人直觉心理素质

李凤舞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同理,一个人,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体魄,也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大学生社会阅历少、心理发展不成熟,因而当面临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时,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和精神困惑。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一、现实反思: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原因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和主力军,其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可靠。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注重培养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才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使之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曾有媒体对目前的高校流行语做了抽样调查,其中“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因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贫富差距所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为恋爱、考研与就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据统计,大学生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在校大学生约有1/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而焦躁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较为严重的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6%以上,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呈上升趋势。[2]

更令人发指的是,扭曲的价值观甚嚣尘上。近年来,高校校园内故意杀人、自杀、伤害(毁容)、投毒、纵火、绑架、敲诈勒索等性质极为严重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屡见不鲜,继复旦大学学生黄洋不幸中毒身亡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因口角捅死室友,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发生命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惊现腐尸。面对不时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的新闻,面对大学生因琐事而打架甚至杀人的报道,面对诸多有关大学生的恶性事件,人们在惋惜痛心之余,不禁要问:如今的大学生怎么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为何越来越差呢?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其他存在物的内在关系中。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社会的因素。社会环境为青年学生提供生活条件,其中的不良风气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繁荣,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尾随其后。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突,使社会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大众传媒手段的日益丰富,尤其是网络信息中庸俗、腐朽的内容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甚。而大学生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辩证思维,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会越来越大,其深受其害的现象随处可见。

其次,学校的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校园环境的好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不容小觑。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过分强调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忽视对学生心理稳定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即使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也只是采用专业学科教学的模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没有把理论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种课程化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再次,家庭的因素。家庭环境如经济状况、教育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举足轻重。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同会滋生攀比心理,譬如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轻则有种压抑感,重则心理扭曲走向犯罪。另外,为实现“鲤鱼跃龙门”,家长们尤为注重应试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只满足其物质需要,不注重对其心理疏导和教育。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此类大学生遇事束手无策,在人际交往中唯我独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最后,个人的因素。具体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们没有正确的自我评价。由于其正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易于理想化,对自身的估计与他人的客观评价过于悬殊,导致自我评价体系混乱。其二,低能的心理承受力和薄弱的自我控制力。大学生虽具有开朗、活泼、富于幻想等特点,但缺乏务实精神,自我克制能力差,不能持之以恒。加之为在高考中获胜,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琐事由父母全权代劳,这使得有些大学生在厄运和不幸面前,易于被迷雾遮住双眼、为各种流言蜚语而心神不定以及因暂时的低谷而惊慌失措。

二、理论链接: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

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境况令人堪忧,对于他们来说,当务之急在于转变思维,学会管理、控制和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得到某些启示。虽然法国著名的“心力”哲学家柏格森是唯心主义者,但不乏深刻和值得借鉴的思想。例如,他认为意识有两种功用,即记忆既往和预期将来,这两种功用为人生之目的即“创化”提供必要条件。*此观点来自1919年柏格森的《mind-energy》,被译成《精神的力量》或《心力》。可以说,这一赋予生命以活力与能动性的思想,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进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绵延

“绵延”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点,是贯穿其全部学说的最基本的概念。在他看来,绵延即绵绵不绝之意,是一种不因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而改变的一种前进的持续和永恒。正如他所言:“绵延是入侵将来和在前进中扩展的过去的持续推进”[3]10的每一个瞬间,过去伴随着未来,它表示了生命状态的流动连续性,揭示了任何生命状态都是时间中的连绵之流,那么每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生都是流动的、变化的和连续的。[4]每一个瞬间,我们的生命都是全新的,无法停止也不能预测。

“绵延意味着创造,万物在毁灭中获得新生,因为它们本身具有自我创造的能力。”[3]276因此,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流动不息,意识到生命的创造性与活力。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挫折、坎坷和困难,不要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应将自己变成某种机制里的子项,更不该因一时的磨难而悲观厌世,甚至丧失理智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在绵延中去把握内心情感、情绪等非理性因素,从而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变化中去正确认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二)直觉

在柏格森看来,“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5]3-4。“但是,直觉能把我们引到生命的内部,即本能是无偏向的,能自我意识,能思考其对象和无限地扩展其对象。”[3]148简言之,直觉就是一种主客观的理智融合,即通过内省心灵的直接碰撞,从而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另外,直觉具有超功利性,因为追求利益就规定了认识对象的外部观察点,使得认识者不能从内在把握事物的本质。再者,直觉的对象是纯粹的变易、绝对的绵延,借助直觉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感受生命之流、探索生命最深处的东西。[6]

诚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凡是可以言说的世界,就是我们可以掌握的世界”,情绪情感之所以无法机械地定义,正在于其不可捉摸性,这必然是我们无法掌握和操控的。直觉的提出,使我们重新审视了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生的作用和意义。另外,直觉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灵感,正如洗过澡的人数不胜数,唯有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原理一样。它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长期反映的“积淀”的再现,是以认识主体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在通往内心深处的时候,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拨开那些掩盖生命真谛的层层迷雾,才能与自我的心灵达到契合。

(三)创造

“我们的所作所为取决于我们之所是,但是,还应该补充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在连续地创造我们自己。”[3]12这是柏格森对生命的看法,生命就是创造、进取和不断地前行。面对理性的束缚,面对机械的观念,面对毫无生机的科学的界定,柏格森的这句名言无疑让人们警醒:重复自己就是扼杀自己。在柏格森的生命创造里,并非做出顶天立地的大事才叫创造,而是要学会把握生命中的每一瞬间、每一分钟来提高生命的质量。“对于一个有意识的生命来说,存在在于变化,变化在于成熟,成熟在于不断地自我创造”[3]13。只有依赖于创造,才能实现自我的完善。

创造进化是柏格森哲学的核心问题,因为创造,人类和宇宙才得以发展。而我们生命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更新,如果没有创造,生命也就意味着终结。作为主体的人,从来不能简单地适应外部环境,而应在自由意志中积极地进行选择和创造,不能被动地适应外在环境,而应主动改变环境使其适合自身的需要。按照这种观点,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不同的,都必须具有新的内涵和意义。只有不断求新,进行自我完善,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因此,应该用这种创造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去勇敢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并为每前进一小步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三、思想启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现实意蕴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竞争压力,我们要做的不是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而是乐观向上,锐意进取,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正如柏格森心力思想所诠释的那样,生命就是无穷无尽的意志、欲望和创造,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迎难而上。因此,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实境况,需要借助于柏格森生命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正能量”,以之驱动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创造欲望,方能做到“任凭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一)用“绵延”的视角去把握各种现象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注定如影随形。正如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的人格随时通过积累的经验形成,并不断地发展、成长和成熟”。[3]11从而可以看出:在人的生命中,今天包含着昨天,明天包含着今天,是一种持续的、永恒变化而又不可预知的。因此,我们应为头脑所固有的精神枷锁松绑,让灵魂自由地驰骋在希望的田野上,坚定信念,去永无止境地创造自我,并在这种创造中生成无限的可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应着眼于眼前,把握好当下,在绵延中把握人生的本质,而不是静止地、片面地看待一时的挫折,从而放弃自我。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整个社会一派繁荣。然而,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福利背后,也遭受其奴役。正是物欲膨胀才使得人们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需求,甚至精神、心理需求也受制于物质需要,发生了严重扭曲。面对各种心理困境,一方面大学生需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借助于绵延的视角,条分缕析其来龙去脉以达到釜底抽薪,从而提高耐挫力,增强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及社会等也应为大学生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如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免费提供心理咨询、改善重课程学习轻思想教育的状况等。因此,透过绵延的视角,加之主观与客观条件的良性互动,扭转现状必定为期不远。

(二)用“直觉”的方法去体验具体事物

人应该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我们既不该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也不要片面地否认“直觉”在解决情绪、情感等非理性问题时的能力。首先,直觉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主体进入客体的过程。时下,大学生总喜欢放大困难,没有亲力而为就开始否定自己,给自己贴上“不行”的标签,为何不抱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呢?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面对任何问题要勇于尝试,而不是被其虚假的表面所吓倒。此外,直觉强调的主客观融合又是一种理智的融合,因此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纵观全局,理性思考,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

其次,直觉还指不使用任何僵固的、现成的概念,要把握真正的实在是这些现成的概念不能赋予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共性,不排除可以相互借鉴的可能,但其差异性还是存在的,每个个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解决路径也各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应该有一种“归零”心态,即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毫无疑问,只有多维度地分析问题,才能更客观全面地解决问题,形而上学或经验论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以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再次,直觉是脱离了利害关系的,具有超功利性。当今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已有了“跑偏”之嫌,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潮暗流涌动。内心完全被利益驱使,必然丧失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丧失心灵的激荡和升华。大学生也深受其害,总是抱着功利化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愿望”,而一旦不能如愿以偿,就会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有这种超功利的心态,搁置一些无关紧要的外在因素,向内回归,不仅要回到内在根深的自我,更重要的是要回到自我的行动,追求自己真正渴求的东西。

(三)用“创造”的理念导向正确的价值观

生命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它在试图告诉人们:人的生命是什么,人应该有怎样的生活。生命的内在本质是自我创造,我们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既然如此,那么用创造改变自己就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这是因为它一方面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也无须按他人的方式去生活,以致一味地依附于他人。反观当下,如果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捕捉新思想,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想办法把每一天过得有意义,过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孤独、忧虑和恐惧便不会充斥其整个意识,各种“悲剧”也会销声匿迹。

人的存在和价值,只有在人的创造中才能实现。所有个人在实现自我创造的同时,带来的将是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因而,作为新世纪人才后备大军的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我们能以绵延的视角、直觉的方法以及创造的理念加以引导,那么必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people.com.cn/BIG5/kejiao/230/5158/5160/20010430

/456147.html.

[2] 崔红启,王艳春.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3]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谢伟铭.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看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中国人生观的影响[J].邯郸学院学报,2012(3).

[5]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6] 贾孝敏.论柏格森的直觉思维[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猜你喜欢

牧羊人直觉心理素质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牧羊人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牧羊人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