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力概念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2014-02-12蔡青竹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马克思

蔡青竹

生产力理论占据了唯物史观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进步,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却日益复杂,也因此造成了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一些误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并不推崇,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共同关注的关于生产力的几个方面来选择性阐述他们的理解。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的理解综述

(一)对科技生产力的复杂诠释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本身,这是马克思生产力论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当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生产力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然而当它应用于生产,使“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时,“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1]发展了一般社会生产力,而且也使科学成为了直接的、首要的生产力。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谈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他们一般都同意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哈贝马斯将马克思的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发展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与技术之间日益相互依赖,科学、技术还有生产应用实现了一体化,这是科技成为生产力的一个基本依据。科学技术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它的直接后果是使社会财富高度丰富、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因此缓和了劳资矛盾和贫富关系,淡化了阶级冲突。分析派马克思主义者柯亨明确将科学作为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直接提出了“可以用于生产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观点。[2]威廉姆·肖指出:“无论科学知识可以怎样应用于生产,它构成为本身的集合体,构成为一种智力结构……无论它所有已产生的社会性质,都具有一种对真理的坚持和要求。”[3]但是,对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是比较悲观和不信任的。

人道派马克思主义以批评“科技”为中心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他们专注于从社会政治功能角度的科技理性批判,认为科学技术生产力阻碍了人的自由与解放。卢卡奇侧重于从生产过程批判科学技术,从他的物化理论中可见一斑。卢卡奇认为,技术合理性带来的是物质财富增加与人的价值丧失的二律背反。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控制社会。[4]霍克海默认为,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之中,科学被看作是人类的生产力之一,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使科学发生了变异。科技理性的工具性一面导致人的价值遭到贬损,从根基上动摇和阻碍社会发展。在指出工具理性使人成为物欲的工具后,阿多尔诺揭示了工具理性的生产力必然导致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马尔库赛认为,技术使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弥合,人们不能把产品的享受与意识形态的灌输分开。在技术控制的单向度社会里,科学技术通过技术合理性实现了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本身成了对人的统治,交往行为也就越来越非合理化了。存在派马克思主义基于生活世界领域,通过揭示人存在状况的“边缘性”原因来否定科学技术。梅洛·庞蒂质疑科学和理性,认为“在科学中,智慧和效率非但没有一同增长,扰乱世界的应用反而产生一种高度思辨的科学”。[5]生态派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理性的泛滥和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揭示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首先,以控制自然为内容的技术理性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其次,通过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控制和支配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但是,当生态派马克思主义批判科技理性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带来的消极后果时,它并非将一切问题全部归于科学技术,而是强调对科技的运用必须联系社会制度来解释,而现代社会生态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科技运用方式造成的。

(二)知识、文化和生态维度的凸显

知识、文化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普遍涉及的话题。哈贝马斯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观点,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力概念”。哈贝马斯将技术上的知识和管理上的知识视为生产力概念中的基本要素。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里,知识是实现交往合理化,并进而达到生活世界合理化的基本途径。柯亨认为,知识对于劳动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劳动力正是生产力的核心。“工人本身的技能和知识(科学力量)的积累是主要的积累”,作为客观化的知识力量的生产工具,其“生产的多功能性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6]莱斯提出确立社会进步取决于改变将消费与满足等同的消费主义文化,高兹认为必须把文化整合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阿格尔强调社会大众掌握知识、更新观念,“具有广泛知识才能”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备条件。[7]后马克思主义者利奥塔尔认为,在后现代社会,计算机化的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原则,知识是以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信息商品形式出现的。詹姆逊从社会发展的文化层面出发,指出后现代将文化生产与经济生产融为一体,促使我们充分认识其中的“文化主导”逻辑。[8]生态派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的重视是通过三大批判来达致的,即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对资本主义来说,它只致力于发展那些与其发展逻辑相一致并符合其继续统治的技术。它要消除那些不能强化现存的社会关系的技术,即使这些技术对其所宣称的目标具有更多的合理性。”[9]这样,与经济理性相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态保护方面表现出一种无力感。

二、生产力内涵的保留与转向

(一)肯定生产力内涵的拓展性

首先,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肯定精神生产力的作用。从“什么生产”而言,马克思认为“社会知识”是直接的生产力;从“生产什么”而言,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一起是同一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起决定作用,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有重大反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则通过承认知识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特别强调具有批判意识、人文关怀精神的社会科学知识的作用来直接肯定精神生产力。

其次,二者没有止步于传统的狭隘的生产力概念,承认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巨大推动力。看到了科技生产力的工具性,将科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考察,既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肯定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产品的丰富和人类生活的方便。

最后,二者都认识到了自然界的重要性,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中蕴含了他的自然观: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整体,它有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人类通过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力。生态派马克思主义认为,以“控制自然”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必然导致生态危机和人的异化,无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

(二)关注的方面和态度有所转向

1.从物质转向精神、知识、文化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的物质指的是“实体”,是与“唯心”相对的概念。一个东西是不是生产力,不依赖于它的实体性(是否物理的),而依赖于它是否按照生产的物质特点有利于生产。既然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解是“因为它的前提是一切生产力都是物质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精神生产力归属于物质生产力中。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显然更加强调具体的物质的某些方面。这是二者的学理特性的差异。一个从整体入手,具有宏观视野,一个则聚焦微观,善于从具体的细化的方面发现问题。

其次,从“什么生产”来说,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由马克思时代“实体性”、“物质性”的劳动要素的增长转变为复合要素的“整体性”增长,使“生产力”形态从马克思时代的“物质”扩大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包括精神、知识、文化等在内的“社会大生产力”,使“生产力”的要素变化,从马克思时代的实体性要素“量变”,发展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实体性要素与非实体性要素的“共同质变”。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实物因素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当代社会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因而精神生产力相对于物质生产力而言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漫长的历史阶段,智力在整个物质生产力系统中的比重很小,尚未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精神生产力。因此,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极其缓慢。在进入文明时代的数千年中,智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精神生产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知识愈来愈显示出其价值。以科学技术为例,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变化,它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的过程,渗透到生产过程中的实物因素、智力因素和与动力相联系的其他因素之中,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10]从20世纪初至今,科学技术因素所占西方发达国家生产总值的增长比重从5%-20%上升到60%-80%。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些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最活跃的因素和发展生产力最主要的支撑力量。

最后,从“生产什么”来说,由于马克思时代无产阶级的现实,马克思将满足无产阶级基本物质需要的物质生产视为生产力的主要方面。20世纪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物质财富剧增和民众物质生活富足,民众获得尊重、认知、审美等精神需要随之迫切。西方马克思主义鉴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来的社会物质财富增长与人的精神需求匮乏的矛盾境遇,将考察重点聚焦于人的精神需求之上。

2.从以肯定为主到谨慎对待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理解是从早期不发达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阶段出发的。马克思根据他所处的时代即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科学是生产力的论点。其实,马克思并非未看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由于科学技术成为资本增值的手段,所以它体现出对人的奴役。但是,在马克思时代,科学与技术结合的程度有限,物质财富增长和创造主要来自工人的直接劳动,依赖于增加资金和劳动力,而非知识、科技的物化。因此在那个时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还并未充分体现,它反应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社会正面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是带着一种乐观、希冀的目光去看待科学技术的。而20世纪两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突飞猛进,科技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提升,使生产工具得以革新,生产技术得以改进,劳动对象领域得以扩大。“科学、知识、智力、文化”等要素由潜在、间接地位走到了时代的前台。与科技生产力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相应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迷惘和空虚。更为直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对人类的严重打击让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科学技术生产力进行深刻反思。

三、科学认识生产力理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通过将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该理论进行更客观的审视和推进。

首先,应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重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初始动力,它在社会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不断的强化,产生了经济学中所说的“乘数效应”。同时,生产力的外延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拓展,一方面,精神生产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生态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生态不仅是保护的对象,也是人们得以继续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最后,西方马克思对科技的谨慎态度也值得我们借鉴。科学是认识的学问,具有理性本质;技术是应用的学问,兼具理性和非理性两种特质。随着科学和技术的愈加紧密的结合,我们必须从狭隘的“工具理性”自觉上升到工具和价值并存的“理性”上,既反映客体本质,也使用主体尺度,正确运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正确的实践方向。

其次,我们也应该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充满自信。在知识生产力的问题上,马克思已经看到了知识形式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他认为物质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的“直接器官”,它是由知识形式生产力转化而来的,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并非截然分开。以科学技术生产力为例,它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物质生产力,它是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的直接的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结合后,转化为现实的、提高了的、新的物质生产力或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论述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时,曾全面论述物质生产劳动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每一件物质产品或生产性服务都应当是物质生产力与非物质生产力二者的统一产物。[11]在科学技术的相关理论中,马克思一方面从科学逻辑出发,肯定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突破了纯粹客观的工具逻辑,批判科技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起来的导致的人的“异化”,批判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负向效应。把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同生态学对立起来也是对马克思的误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今天研究和处理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展示了自然主义、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一致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体现为他绝对没有忽视外在的自然王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一方面肯定了自然和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类实践中形成的两种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方面,马克思要求对自然进行“人道的占有”,另一方面,马克思看到自然也是使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源泉。

从现实出发的整体评价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同样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必须坚守的原则。当下,我们应该在坚持理论基本点的同时随着现时代的问题而不断进行理论的拓展与深化,这是马克思经典理论时代化之必要。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

[2][6]G.A柯亨.卡尔著,岳长龄译.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48;44-45.

[3]威廉姆·肖著,阮仁慧等译.马克思的历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3.

[4]郑忆石.社会发展动力论——从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188.

[5]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6.

[7]本·阿格尔著,慎之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15.

[8]詹姆逊著,张旭东编,陈清桥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32.

[9]Andre Gorz.Ecology as politics[M].South End Press,1980:19.

[10]李丽,毛建儒.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观[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2).

[11]卢莉芳.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本身就是物质生产力与非物质生产力的统一 [J].当代经济研究.1997(6).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马克思
马克思像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