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阳节俗起源浅探

2014-02-11余全有

天中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节重阳

余全有



重阳节俗起源浅探

余全有

(黄淮学院 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九月九日定型为民间传统节日是在西汉初期以前,而使用“重阳”这一节日名称,则是在东汉之后。重阳节包含众多习俗因子,许多因子来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它们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并不断赋予重阳节俗新的文化内涵,使重阳节俗一再演变。

重阳;节俗;起源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是因重阳日正值菊花盛开;又称茱萸节,是因重阳节人们都要插茱萸以驱寒祛邪;也称女儿节,是因民间在重阳时节有接已嫁女儿回娘家的习俗;还称登高节,是因在重阳这天,人们都有外出登高的习俗;现在又称老人节,是因九月九日是一年中的二九相逢之日,“九”与“久”相谐为长寿的象征。尽管重阳别称很多,但主题只有一个,即健康祥和。

一、重阳节俗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综合体

任何一个节日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都包含着众多民俗因子,而且每个节日及其民俗因子都会随着地域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充实、发展和变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不是猛然间形成的,一定是汇集了不同地域的相同或相近的习俗因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发展变化的。重阳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当然也不会例外。从重阳节的诸多别称可知,重阳节吸收并整合了很多地区、不同时段的民俗文化内容,所包含的许多民俗文化因子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正如一些专家所言:“重阳节起源甚早,在漫长的传续过程中,几经嬗变,耦合了多种民俗因素和神秘的数理逻辑。”[1]244‍

由于节日都具有时代性、区域性、传承性、变异性等基本特征,所以,重阳节的节俗也必然有一个逐渐演化流变的过程。就目前来讲,全国各地的重阳节俗仍存在一定的明显差异,因此本文只对重阳节最基本的民俗事项进行探讨。大体上讲,重阳节俗主要有如下几项:一是登高野宴;二是赏菊饮酒;三是插茱萸;四是食重阳糕。关于重阳节俗的起源,大多数学者认为,重阳节在汉代已经存在,而关于其节俗起源则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祭火仪式说;二是小秋收说;三是祓禊说。其实,重阳节俗的起源是多重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的天地观念、农业生产习俗,它们层层积累和交融,最终才形成了重阳节的习俗。”[2]10但如果对每项节俗进行个别观察,它们又各有源头和演变轨迹。

“每一种文化和风俗在它产生的时候,都有两个系统存在,一个是操作系统,一个是解释系统,当操作系统仍然存在,而解释系统已被人遗忘的时候,则说明此种文化和风俗已传流了相当长的时间”[1]249。笔者认为,重阳节俗的许多因子源于远古先民的活动,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应都属于先秦时期的佩俗和食俗,其形成时期绝非汉代,要远早于汉代,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记载足以证明这一点。《吕氏春秋》载:“季秋之月……其神蓐收……其数九……菊有黄华……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霜始降,则百工休。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天子乃厉服厉饬,执弓操矢以射。命主祠,祭禽于四方。”[3]57由此可知,在先秦时期,九月就有收藏粮食、祭祀谷神和上帝、军事训练等重大活动。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菊有黄华”和“命主祠,祭禽于四方”,尽管文献中没有明白地说明是否观赏菊花、酿造菊花酒和饮用菊花酒,也没有说明祭禽的地点是在高处还是在平地,但它却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特别关注到了菊花的开放。惜字如金的《吕氏春秋》将菊花开放记载下来绝非没有特殊蕴意,一定是有目的的。并且,当时还有一项在野外祭禽的活动,而飞禽本身就栖息在山林或高处。这些极有可能是后来重阳节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和到郊外登高游玩的由来之一。《四民月令》载:“九月,治场圃,涂囷仓,修箪、窖。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九日,可采菊花,收枳实。”[4]94这虽与《吕氏春秋》所载内容有重复,但有一些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信息,如九月九日采菊花和抚慰孤贫老病,与酿造饮用菊花酒和尊老敬老的习俗更接近。‍

许多学者只注意到重阳节受到道教文化的明显影响,而实际上重阳节俗在其演变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吸收各种新的文化因子,不断向各种文化领域渗透,使其内容日益丰富。如宋代的开封即出现重阳斋会,“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5]216可见,重阳节俗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它的每一个节俗可能或多或少地与先秦时期的各种生产生活习俗存在联系,它的来源都不是单一的。同时,重阳节俗中所包含的文化因子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取舍或变异,并不是先秦时期习俗因子的简单嫁接或拼凑。所以,我们要清楚重阳节俗的多元性和变异性,否则将无法全面认识它们。

二、登高是丰年庆、祭拜天神等多种习俗的融合

就重阳节登高习俗来讲,学界对其起源也有多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登高源于原始聚会中的竞赛活动,即认为它“最初起源于原始宗教节庆时期的一种竞争或者游戏方式”[6]130。随着这种聚会活动的宗教化,登高演变成一种仪式,即“在阶级社会出现后,国家是‘集体性的代表’,诸如祭祀山川、河流等‘公共性’活动就为国家所垄断。‘登高’等仪式由此在民间社会失却了本身的功能,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一种风俗”[6]131。第二种意见认为重阳节登高活动源于长安登高游玩之俗或与辽代中原地区的拜天古礼有关。第三意见认为登高是升天成仙神话与逃避洪水的结合,将与九月九有关的升天、成仙和远古逃避洪水的记忆掺入重阳节俗,“不论是哀悼火神的死亡,还是逃避人类的灾祸和死亡,在上古时期均与九月的丰年庆和祭祀、酬谢天神、祖先的月事活动没有关联,但到了汉代,这两条线索却被整合在同一个节日中”[1]250。经过整合之后,佩茱萸、登高、食蓬饵、饮菊花酒等节俗,反而比丰年庆、祭祀酬神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且成为后世九九重阳节传承的主要内容。

《续齐谐记》记载了关于桓景听信费长房的劝告,率全家登高避灾的故事,它是登高作为重阳节内容的首次记载。尽管升天成仙与逃避洪水的记忆早已有之,但在《续齐谐记》所载桓景登高避灾之前,登高似乎还未成为重阳节的一项内容,至少未在文献中出现过。虽然这则故事有些荒诞,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未必确有其事,但基本的事实应该存在。笔者认为,《续齐谐记》之所以成为人们公认的重阳登高习俗的最早记载,而且上蔡被大家公认为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则故事是前面所述多种因素的集中体现;这则故事既包含有升天成仙的原始因子,也有逃避洪水和灾难的因子,当然也有秋后休闲游玩,庆贺丰收的意味;这则故事本身充满道家文化的色彩,是道家传奇故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重阳”之“阳”是道家的术语,重阳节的盛行与道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费长房和桓景都是著名的道家人物,他们自然会与其他道家人物一样追求升天成仙。

另外,这则故事也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因为古时上蔡地势较低,时常遭受洪水侵袭,传说中的高台(今上蔡县城及周边地区)是人们唯一能躲避洪水保存生命的地方,所以在当地出现这样的故事是合乎情理的。而且,各种自然灾害往往是相伴而生,尤其是水灾之后,往往随之发生瘟疫,当时的上蔡也是瘟疫多发区。瘟疫所造成的大量死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也由此产生关于躲避瘟疫的种种遐想。由于瘟疫靠病菌传染,只要躲过病菌的侵入,就能躲过死亡的威胁,于是,部分因外出而未被病菌感染的人便被认为是逃过了瘟神的捕捉。久而久之,上蔡当地形成了有关瘟神的种种传说和躲避瘟神的习俗。在上蔡周边相当大的范围内至今都还保有躲病的传统。其实在古代的小说和民间传说中也有许多躲避追命的无常、恶鬼和瘟神的内容,与桓景和费长房的故事也是一致的。这种躲避病患的习俗与其他习俗因子相融合,被汇聚到九月九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便具有了特殊的文化蕴意,也为已往的登高郊游活动赋予了新意,而且,随着时代的演变,躲避灾患的蕴意日益突出,于是,重阳节登高源于躲避灾患也就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三、菊花酒和茱萸习俗主要基于其药用价值

植物的花自古就被认为是植物的精华,是可以延年益寿,甚至可以成神成仙的物品。菊花是一年中开得最晚的花之一,自古以来被人们认为是生命最旺盛的植物,它凝聚了天地之精华,具有特殊的力量,食用菊花也自然会给人带来相应的生命活力,可以使人延年益寿。早在先秦,人们即有食用菊花的习惯,屈原的“昭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明证。文献记载:“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华,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者百二三十,中者百余岁,七八十者,名之为夭,菊华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傅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三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患风眩,皆得瘳。”[7]598这说明古人早已开始注意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而且将其用于日常治疗和保健。古人对菊花药理的认知是有科学依据的。从现代医药学角度来看,菊花的确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例如:《中药大辞典》中记录,菊花具有抗病原体和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的作用,对革兰氏阳性母细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其较低深度的水浸剂对某些常见皮肤致病性真菌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浸剂还有抗病毒作用。《中药名大典》中记录,菊花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解毒,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引起的头痛、头昏、发热,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及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病证。

饮用菊花酒是重阳节俗中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重阳节饮用菊花酒的习俗,是建立在古人对菊花和酒的药用功效产生认知的基础上的。重阳节聚宴活动是古代丰年庆典的流变。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收标志着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生产周期即将开始。人们在秋天进行丰年庆,既有对丰收进行庆贺的意味,也有祈祷来年有好收成的意味。在这样隆重的庆贺和祈祷仪式上,酒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酒在古人心目中是神圣的东西,《礼记》中说“酒者可以养老也”,《左传》中说“酒以成礼”。酒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积冷健胃功效,可以让人延年益寿。“九月九为重阳,酒为阳水,重阳的酒更是最好的阳水,饮九月九的酒可以达到延寿和长生的目的。”[1]253古人认为菊花酒是菊花和酒结合,是延年益寿的佳品。于是,古人在重阳节采菊、酿菊花酒、饮菊花酒,进而观赏菊花。

茱萸风俗也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重阳茱萸习俗的演变一直贯穿着茱萸避邪医病的理念。在古代,辟邪与医病是密不可分的,病是邪的外在表现,患病就是中了邪,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可以说,茱萸习俗与重阳追求健康长寿的主旨是完全重合的,只不过在其中增添了许多想象的成分而已。茱萸是一种药草,俗称艾子,有驱寒热、除风湿的作用。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三种。其中,吴茱萸有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痰冷的功效;山茱萸能逐寒湿痹,强阴益精;食茱萸有食药两用,药用可温中、燥湿、杀虫、止痛,食用可为调味品。由于茱萸有这些功效,所以人们便认为它有辟邪祛疾、延年益寿的神效,于是重阳节便将其插在身上,或者制作成囊佩戴于身,也或者放入酒中饮用。《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均记载,重阳茱萸风俗是将由茱萸籽制成的茱萸囊佩戴于身上。由此可见,佩戴茱萸是重阳节最早出现的茱萸风俗形式。据文献记载,重阳节佩戴茱萸最初出现在汉代。后来,茱萸在重阳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具体的细节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根据唐诗中的记载,唐时的茱萸习俗主要是插茱萸,但有些地方将茱萸和菊花一样放在酒中,制成所谓的茱萸酒来饮用。

四、重阳糕习俗主要源于心理暗示

应该说,重阳糕的来历与登高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登高是躲避灾患的主要手段,登高预示着能躲过灾患的袭扰,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这在古人看来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但登高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有高可登,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具备登高的条件,不具备登高条件的地方就无处可举行重阳登高的仪式。于是,在那些不具备登高条件的地方,人们便采取折中的办法,以食用重阳糕来化解不能登高躲避灾患所带来的心理阴影。我们完全可以从重阳糕的名称变化及其形制变化得知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力的变化。

从时间上讲,吃重阳糕始于汉代。“至汉代,重阳节才增添了吃‘重阳糕’的习惯。古人说话讲口彩,尤其黄道吉日,‘糕’谐音‘高’,吃‘糕’即符合‘登高望远’之规定。”[8]1273重阳糕最早出现于西汉,当时被称为“蓬饵”,只是后来到了东汉时才开始被称为“花糕”或“重阳花糕”。可见,在西汉时,这种食品还与“高”字无涉。而且,吃重阳糕还仅仅限于宫廷或社会的上层信奉神仙之道者,还不是民间普遍的食俗。到了东汉,重阳习俗才开始使用“糕”的同音字“高”。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西汉时尚未形成重阳登高的习俗,或者习俗尚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到了东汉,登高已经成为重阳的重要内容,那些不具备登高条件的人可能已经开始以食用重阳糕替代当天的登高活动,以消除因不能登高所造成的心理阴影。汉代以后,重阳糕在重阳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形制也更符合人们对重阳节俗的心理诉求。比如唐代重阳糕少则两层,多则九层,上面插有小彩旗,并饰有两只小羊,寓意“重阳”,这就更具有升高和登高的意味。

此外,重阳糕习俗主要源于心理暗示,是人们对重阳不能登高的一种补救,也是对重阳不能登高所造成的心理恐慌的化解,但这绝不只是重阳糕习俗的唯一内容,重阳糕习俗同样还包含了古人很多心理诉求和美好期盼。古人追求福、禄、寿、祥,而重阳糕中“高”的寓意至少有寿高、位高和生活质量高三个,既有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也有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祈求,还有人们实现自己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愿望。

重阳节是由许多习俗因子所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庞大的民俗文化体系,这些习俗因子早已存在于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及宗教活动之中。随着重阳节的发展演变,其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而文化娱乐的意味日益增强。重阳节俗是吸收融合了不同时期、地域的民俗文化内容而形成的,所包含的习俗因子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得以补充、过滤、提取、升华,进而形成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及其习俗因子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内容和深刻的文化寓意,任何对重阳节俗的片面解释都无法全面地反映重阳所有文化内容和精神实质。对重阳节俗的起源及演变,我们必须从多个视角去观察,以客观、全面和系统的观点去认识,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了解重阳节俗产生和演变的过程。

[1] 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 张茜.重阳节俗文化与饮食初探[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3] 吕不韦.吕氏春秋[M].杨坚,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89.

[4]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辑释[M].缪启榆,辑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5]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郭云涛.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与重阳节[J].青海民众俗研究,2007(3).

[7] 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武冈子.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The Origins of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YU Quan-you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463000, China)

September 9 stereotyped as folk festivals before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BC206-AD24), while using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as the name is 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D25-AD220).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ncludes many custom factors that come from ancient ancestor’s production, life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They constitute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and constantly give new culture implication to the custom.

Double Ninth Festival (Chongyang); festival and custom; origin

余全有(1965―),男,河南遂平人,副教授。

K892.1

A

1006−5261(2014)02−0103−04

2013-05-27

黄淮学院中原民俗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责任编辑 牛建兵〕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节重阳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话说重阳
写在重阳(外三首)
重阳节
——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怀念一枝茱萸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