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美术元素在板书中的有效使用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二课时教学品评

2014-02-09

教育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蝈蝈大大的教者

田 英

(仪征市实验小学,江苏仪征,211400)

一、整体感知,学习朗读方法

师(课件播放动画):夏姐姐飞过高山,山峰变得更苍翠;飞过荷塘,荷花绽开粉红笑脸;飞过小河,河水流得更欢快;飞过树梢,知了唱起了欢快的歌谣。看到我,她热情地问:

(课件出示:想变点儿什么?)

师:齐读这句话,读出夏姐姐的热情。

生齐读。

[上课伊始,教者用儿童化的语言,抓住学生注意力。利用多媒体,设计充满童趣的动画,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师:我想变什么呢?默读课文,读到变成什么的时候,用“____”画下来。

生读画,师巡视。

师:我想变成什么呢?谁能按书中出现的顺序来说说?

生: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大大的荷叶。

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往黑板上板画或贴画。

师:这个小朋友的愿望可真多,荷叶是他最想变的。课题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小朋友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生:我从“真”字看出小朋友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师:请你读出他迫切的愿望。

生读课题。

二、读中品诗,感悟诗情

师(圈点板书中的“雨滴”):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绿叶像摇篮,她摇呀摇呀,睡在绿叶上的雨滴心里会想什么?

生:雨滴想,这荷叶床真舒服。

生:她想做个美梦。

师:想着想着,小雨滴睡着了,你们看她睡得多香呢,说不定她真的在做梦呢,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样?

生:轻轻的,别吵醒了她。

师:是的,有时候,并不是声音响就说明读得好。谁来读这句话?

请一名学生读。

师:请女生读这句话,如果能加上动作会更好!

女生表演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阐述“有感情地朗读”是指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一环节,教者是在教学生自然地读,富有童趣。]

师(圈点板书中的“小鱼”):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师:(拉着孩子的手问)小鱼小鱼,你在清凌凌的小河里游来游去时,感到怎样?

生:我觉得自由快乐。

师:“清凌凌的小河”可以说成( )的小河。

生:清清的小河。

生:清澈见底的小河。

师:河水清澈见底,难怪小鱼游得开心啊!

[“清凌凌”是个新词,通过换熟词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者不仅在教词语,更是在教一种解词的方法。]

师(圈点板书中的“蝴蝶”):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蝴蝶在哪里呢?

师:读到“穿梭”时,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想到有许多蝴蝶在飞。

生:我想到花园里开着五颜六色的花,蝴蝶在花朵上飞来飞去。

师:我们来做一回蝴蝶吧,跟着老师一起飞(全体起立,模仿蝴蝶飞的动作):飞呀飞,飞向这朵花;飞呀飞,飞向那朵花;飞呀,不停地飞……

[“穿梭”是学生心中明而口中难以表述的词语,教者根据低年级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跟着老师学做动作,在表演中读好句子,读出情感。]

师(圈点板书中的“蝈蝈”):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夏天到了,蝈蝈在花丛中快乐地唱歌,你们听:咯咯、咯咯、咯咯……歌声真好听。所有想变蝈蝈的小朋友请起立,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读读!

师:猜猜,这些蝈蝈唱的是什么样的歌?

(课件出示:《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

师:这也是作家王宜振写的,听老师读。

师范读《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

师:请男生齐读这句话。

师(圈点板书中的“星星”):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我想变弯弯的新月。多么迷人的夏夜呀。谁来读,通过朗读告诉我们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

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

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

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

我想变弯弯的新月。

师:同学们,看谁的眼睛最亮,上下两边叙述的方式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前面不仅写了变成什么,还写了变了后干什么。后面只写了变成什么。

师: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发现了秘密。请同学们再读,从这变化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急切地想变,都来不及说自己干什么了。

师:(指着右边的诗句)所以,读到这儿的时候,语速要略快点。

[这首儿童诗的叙述节奏是有变化的,而节奏的变化恰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反应。在这个环节,教者通过比较叙述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了作者想变的愿望太多、且这种变化是迫切的!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师:我变呀变呀,想变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如果夏姐姐在这,她能满足你的一个小小愿望,你想变点什么呢?

(课件出示:1.想变的东西一定是夏天里常见的;2.既要说出想变什么东西,还要说出变了这种东西干什么。3.模仿课文里的诗句说)

师: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说。

课件出示:我想变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我想变一只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地唱歌。

生:我想变一只蜻蜓,立在荷花苞上休息。

生:我想变一个大西瓜,给人们带来凉爽。

……

[图文并茂的板书为学生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夏天的画面,激起了他们模仿创作的欲望。教者因势利导,随情练笔,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展到生活,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心灵去触摸、体验大自然,并按照一定的句式表达出来。三点要求的提出,既防止学生的想象如脱缰野马,也保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教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规范句式,让他们学着作者去表述,降低了二年级孩子练习说话的难度。]

师:可是,最后,我看到小小的荷塘,“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师:这是为什么呢?自己多读几遍第5自然段,找找答案。

生:因为荷叶像一柄大伞,荷叶很美。

生:老师,我看到图中天上的太阳火辣辣的,荷叶挡着太阳光呢。

师(圈点板书中的“荷叶”):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荷叶这么大,这么美,还能为池塘里的小鱼遮挡阳光,怪不得“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生齐读课题。

师:除了荷叶的美让“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还有什么原因,使我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课件出示: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

师:你从“嬉戏”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小鱼在做游戏,很快乐。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一首古诗,就是写小鱼们在荷叶下嬉戏的,师引背《江南》。(指导读出小鱼的快乐)

师:在夏天的烈日下,小鱼来了,把大大的荷叶当做一柄大伞,在荷叶下游戏玩耍,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他们玩得多开心啊!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我们读书,不光要读文字,还要读标点。从省略号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还有别的东西来了。

师:原来荷叶能给这么多的小动物带来欢乐(板书:快乐别人),怪不得“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生齐读。

[诗歌末尾的省略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教者选择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二个点。上面的教学环节看似简单,却蕴涵了智慧。如果此时,教者依然选择提供句式(如“______来了,在______。”)继续练习说话,那就显得与第一个训练点重复。教者选择的是利用学生身边的课外阅读资料《荷叶圆圆》丰富学生的感知,学习作者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拓展阅读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思维。]

师:就让我们跟着热情的夏天小姐姐,走进夏天,感受夏天,美美地读读这首优美的小诗吧!

播放画面,学生看板书表演背诵。

师:回家把这首优美的小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下课。

[在板书设计中引入一些美术元素,比如简笔画、贴画、彩色粉笔等,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画面,借助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譬如这一课板书,有简笔画画成的荷叶和小草图,有课前剪好的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图,有彩色粉笔的使用……这些美术元素的巧妙使用,使得这幅板书既像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也像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更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整幅板书图文并茂,充满诗情画意,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

猜你喜欢

蝈蝈大大的教者
你听,蝈蝈在唱歌
大大的惊喜
大大的自然与小小的我
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大大的梦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