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程创新”中聚焦教育的本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小学国际教育研讨会综述

2014-02-06黄蜀红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33期
关键词:课程创新学术年会课程

黄蜀红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际载体,承担着育人的重要功能。在小学教育阶段,课程更直接决定着“怎样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方向与路径。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课程创新的深入开展,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创设更适合的成长环境,2014年10月21日~2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七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小学国际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京民大厦隆重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等领导、专家,与来自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教育同仁,连同全国各地五百多位小学教育界的校长与教师代表们,围绕着“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聚焦课程创新”这一主题,坦率深入地分享思想,赤诚热烈地交流心得。

一、开辟课程方向:以未来视角把握育人要求

课程方向,既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也要满足未来社会的迫切需求。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烈在大会致辞中有深度阐释。她通过解读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敏锐地觉察出未来对人才培养的三大要求:“育人基础性的要求”、“育人综合性的要求”与“育人选择性的要求”,认为“教育绝不能关起门来办学,需要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务实创新的行动——从育人的‘出口处’确定我们前行的方向和目标,从育人的‘入口处’确定我们前行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部全国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呼应了李烈理事长的课程观点,他在所作的报告《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与教育治理变革》中认为,“国家人才需要看小学课程”,而核心就是英才教育课程与实践能力课程。

开辟课程方向,要着眼于育人的未来需求,也要立足于当下的教育实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应该要做到五点:一是把握教育发展大的趋势,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二是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让他们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进行课程创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四是高度重视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五是建设好管理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领导职能。钟秉林会长特别强调,只有将课程改革与教育趋势、教育观念、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结合起来,课程改革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

从时间纵线而言,课程设计者要面向未来;从空间幅度来说,课程还要放眼世界,要有开放的心态与开阔的视野。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在其《从学生发展核心素质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报告中指出,要从中国文化发展和国际视野的视角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再以核心素养为灵魂进行课程设计。报告以前瞻性的思考深入探讨了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给与会者以深刻的启发。

二、落实课程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如何设计课程内容?如何落实课程理念?国内外8位代表围绕“课程创新”在研讨会上各自作了20分钟的专题发言。

(一)从人出发

课程必须要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感受,重视学生的体验,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

北京小学副校长陈立力的发言《四级课程: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从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改革课时、改革课业四方面,介绍了北京小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在北京小学,依据一年四季节令不同,设计出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系统课程:春天是“律动健身周”课程,夏天是“读书实践周”课程,秋天是“科技创意周”课程,冬天是“传统文化周”课程。

“以人为本”不能是一句空头口号,而应该是教育者在实际生活中忠实实行的根本原则。来自美国的肯尼迪·洛克校长以几个问题、一个故事引起了现场参会人员的深思。什么是课程?什么是创新?儿时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游戏?洛克校长的几个问题,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之火,让大家意识到教育应该回归到最初的出发点——人的发展。接着,洛克校长还以一个“天鹅的故事”,讲到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友爱的精神,认为老师比课程更重要,团队研究是最重要的课程文化。洛克校长以生活实例说明尊重人、呵护人、关爱人是课程的根本,老师应该以平等的视角与学生交流,要能俯下身子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二)自主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设计课程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之内,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媒介,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切身体会,大胆实践。通过自主体验的方式,掌握各种本领,领悟人生奥秘,从而真正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提升个人素质,锻造创新精神。

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在愉快教育理念下,创新校本学生自主课程,校长鲁慧茹如此介绍愉快教育理念下的校园生活:学生在校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元的,学生在校的生活应该是生动多彩的。为此,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符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乐高机器人课程”、“海洋生物课程”和“陶艺课程”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涵养学生的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台北市松山区健康国民小学杨士贤校长强调自己学校“在乎每一个学生”,以“日进课程”和“志新活动”让学生找到自己,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锻炼。

(三)不断探索

课程理念作为教育思想的宝藏,要想真正实践,还要有落实的途径与方法。因为任何课程理念都无法快速、简单地解决所有复杂、现实的教育问题。课程创新要想取得突破,教育者必须要抱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与卓越的努力。香港浸信会沙田围吕明才小学的邓薇先校长,30年的探索让人深受感动,更让人见证了长期坚持的态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芦咏莉副校长一切归零的思路,更是来源于清醒的认识与审慎的思考。

在教育过程中,课程理念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聚焦课程创新: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课程理念需要课堂来贯彻实行,因为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播各类知识的主阵地。研讨会上的两节公开示范课,也很好地展示了北京实验二小与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不同的课程特色。

北京实验二小施银燕老师展示的《比和比例》的数学课,以侦探破案的形式,让课堂饶有兴味。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点评其为“情景教学贯穿课堂始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认为其“在教学与创新方面,起了很强的示范作用”。

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周云燕校长展示的语文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重视字词、诵读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得到了北师大郑国民教授的充分肯定,他认为优秀课堂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启迪”。

课程专家、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广东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作了《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的学术报告,他把课堂教学分为规范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三个等级,更从思维层次、开放程度与文化品位三个方面,对智慧课堂作了深入探讨。

课程创新究竟应该怎么设计、实施、评价,有哪些问题与困惑,又有哪些感悟与思考,23日下午,学术年会以课程体系、课程文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创新论坛的形式,同时分组展开热烈的研讨。

课程体系创新论坛,从博大宏观层面思考教育的基本问题,从顶层设计入手,格局开阔。论坛中,代表学校有从国际视野来探讨课程设计的,如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小学的《国际视野下的绿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河南省实验学校鑫苑外国语小学的《小学双语课程体系研究报告》等;有从儿童心理视角构建课程的,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的《创想自由的国度——儿童创想课程构建的校本研究》;还有从“立德树人”来探索德育课程途径的,如重庆巴蜀小学的《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综合实施德育课程》,认为教育是“做的哲学”,应该把“大的追求化为小的动力”。

课程文化创新论坛,探讨既要注重地方的本土性、特色性,又要关注世界的丰富性、广博性。课程文化创新是不同区域文化与办学理念的结合,目标在于以国际视野培养特色学生。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升小学将课程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创设多样化、民族化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阳光课程”体系,其中国之魂的国学课程、蜀之韵的“川剧进校园”艺术课程,彰显了课程文化创新的独特魅力。

课程内容创新论坛,各代表学校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重庆市巴蜀小学的“体育项目式学习”课程,以项目的方式设置课程,“为学生一辈子的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服务”,令人印象深刻。

课程实施创新论坛,各代表学校分享了实施课程的具体方法。浙江省金师附小《还给孩子九十九——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杭州市学军小学《玩转数学观点报告》都展现了其颇有创意的实施方式。

课程评价创新论坛,关注课程的评价方式、评价实施、评价效果。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认为必要、适当的评价,能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高昂的状态下更乐意去探究,由此确定了“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学习有效评价”,通过发现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梳理学生探究学习指导方法、总结有效性评价的标准与体系,构建了信息技术课的系统评价。

四、推进课程改革:在沉淀和梳理后继续担负使命

五个分论坛以思维的激烈碰撞、教育的火热激情,完成了课程创新的各个论题,启迪了众多参会者的教育智慧。分论坛结束以后,五个分论坛代表在梳理本组观点以后,汇合众人精彩言论,代表本组进行发言。

学术年会闭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孙章存宣读了《关于全国第七届学术年会微型录像课表彰的决定》和《关于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表彰的决定》,表彰了第七届学术年会微型课语文、数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一、二等奖获得者,以及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获得者。

学术年会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作了《在聆听中理解和发展——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小学国际教育研讨会学术总结》的报告,从学术研究、课程创新、学术会议以及本次提交的论文质量等方面发表了看法,认为责任使命和视野是学术研究的推动力,态度以外,实际调研、理论学习、概念界定和系统思考是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关键。她认为课程是心灵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生长出希望的过程;课程在客观上是教师的专业性和人性,在主观上是学生发展的空间;课程是学生与目标、学生和教师、学生与知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国家目标与学生需要的契合的过程,还是学生走向民族化和国际化的过程。

季苹主任在学术总结的最后发问:“小学教育的特殊使命是什么?”对小学教育者们而言,这是每个人面临的疑问与困惑,固然存在着诸多的迷惘与挑战,也意味着蕴藏了诸多的机遇与愿景。就让我们以课程创新为教育改革的契机,怀抱职业理想,秉持教育情怀,带着本次学术年会的经验、心得与启迪,重新思考未来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并在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中,对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

猜你喜欢

课程创新学术年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2018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HPC CHINA 2018)征文通知(第三轮)
上海市通信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召开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第十次中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性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