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邪致瘀、祛邪为先”在脉管病中的应用

2014-02-0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软坚右足脉管

李 骥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上海200082)

“因邪致瘀、祛邪为先”在脉管病中的应用

李 骥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上海200082)

因邪致瘀;祛邪为先;脉管病

《灵枢》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热、或寒、或痹……变化无穷,此皆为邪气之所生也。”说明我国二千年前的医家就认识到“邪”的脉管病病因学说。《内经》中有“邪客于皮毛,入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阐明了邪流络脉的发病过程是邪留而致小血管闭塞,进而发展成大血管病变的奇病。《内经》中叙述了血凝络脉之后,“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之。”可造成“血行不得反其空”的肢体缺血或瘀血,导致周围循环障碍。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奚九一教授从事中医脉管科临床工作近60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擅长糖尿病足、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痛风性关节炎等病症的诊治。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奚九一教授根据《内经》理论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治疗脉管病的学说,认为脉管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邪)的侵入、留滞导致血管闭塞、血流障碍(瘀),进一步造成组织损伤。其中,“虚是本、邪是标、瘀是变、损是果”,虚是机体素质。邪盛即生新瘀,病势就呈急性进展状态;邪祛但留旧瘀,病势就缓。又由于邪正相争的盛衰,血瘀的新与旧,形成与机化,即随之消长。邪—瘀—损三者主次比例的变化,必然引起临床缺血或瘀血证,或急或缓的动态变化。因此在治疗上强调“祛邪”是保肢成败的关键。现以脱疽(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进行探讨。

病例1:陆某,男,74岁,2012年1月10初诊。

左下肢间歇性跛行3年,加剧1周伴冷痛。有足癣史。

患者左下肢间歇性跛行3年,距离约500米。曾在外院拟“腰椎病”予药物及理疗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近1年,症状逐步严重,间跛距离约200米,足冷,易抽筋。近1周因左足3~4趾趾丫间湿糜溃破,继而足趾发黑,间跛约70~80米,静息痛。纳差,夜寐不安。

查体:左足3、4趾趾端干黑,趾体肿胀,皮温低,左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股动脉(+);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股动脉(+),左股动脉杂音(++),足抬高苍白试验:左II级/15秒,右I级/45秒。舌红,舌尖少苔,舌中及舌根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左足坏疽II级,急性期

中医诊断:脱疽

辨证:湿毒证。

治则:清化痰湿通脉。

处方:茵陈15g,苦参15g,山栀15g,蚤休30g,垂盆草30g,滑石15g,制军10g,生甘草6克。日煎一剂,分两次服用。

服用上方两周,左足肿胀消退,疼痛缓解。续用药两周后,坏死组织分界,趾端有脱落趋势,遂改为清热化痰、软坚通脉法诊治续前法,方药略调整:前处方加生牡蛎30g,蒲黄15g,豨签草15g,牛膝15g,再予14剂。

6周后,左足冷痛明显缓解,寐安,足皮温较前回升,无苍白紫绀,抬高苍白试验I/45秒。左足3、4趾端坏疽组织分界处有上皮爬升。遂住院行左足清创术,切除坏死趾端。至10周,患者左足趾端创面愈合出院。

病例2:张某,男性,85岁,2010年10月8日

患者双下肢间歇性跛行史3年,跛距约100米,伴有足冷感,有足癣史。2周前,右足1~5趾趾丫间湿糜溃破,继而足趾发黑,静息痛加剧。

查体:右足1~5趾干黑,侵及趾跖关节,分界不清,右足前半跖皮温略高,患足肿胀,右下肢皮温低,右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双侧股动脉杂音Ⅱ级,抬高苍白试验:右足Ⅱ/ 15秒。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示:双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血流消失,股浅动脉—腘动脉广泛硬化斑块。踝/肱指数:0。

西医诊断: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右足坏疽Ⅲ级,急性期

中医诊断:脱疽

辨证:湿毒证。

治则:清化痰湿通脉。

治疗内服:茵陈15g,泽兰叶15g,苦参15g,垂盆草30g,黄柏6g,六一散15g,制军10g,生甘草6g,日煎一剂,分2次服用。

外洗:海桐皮30g,一枝黄花15g,半边莲15g,黄精15g,煎汤淋浴患足日一次,约10分钟,拭干后外涂灭湿灵,箍围消肿止痛,改善血供。

治疗7天,右足肿胀退,疼痛缓解,续用药3周后,坏死组织有分界趋势,足皮色淡红,皮温稍有回暖,遂改为软坚化痰益气法。内服:炙黄芪30g,昆布30g,牡蛎30g,蒲黄15g,豨签草15g,牛膝15g,益母草15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克。继续外涂灭湿灵。

8周后,右足静息痛明显缓解,足暖,右足1~5趾坏疽组织分界清楚,抬高苍白试验阴性。住院遂行右足清创术,修除坏死组织、腐筋和死骨,并外用捞底膏,祛胬生肌,待肉芽转成鲜红后施以点状植皮术。至12周,患者右足疮面愈合出院。

出院后,拟益气和血、软坚化痰法。内服:炙黄芪30g,牡蛎30g,昆布30g,蒲黄15g,炒当归9g,益母草15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克。随访半年双足皮温明显回暖,抬高苍白试验阴性,间歇性跛行>500米。

案语: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缓慢渐进的疾病,老年病人初起时足发冷,间歇性跛行,往往认为是老年性腰腿痛而被忽视,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病患者极为痛苦,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截肢率高。

足癣是非常常见且严重的诱发因素,极易造成足部溃破发黑坏疽,甚至截肢。本文两个病例为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程在3年以上,本次急性发作与足部真菌感染有关。

中医辨证为“因邪致瘀”,可由热、湿等外邪内侵络脉而致气血凝滞,闭阻不通,而见各种“瘀”证。此症中,“邪”占主导地位,治疗上须以“祛邪”为主,或清热凉血,或化湿解毒,邪去则瘀不生,不能见瘀治瘀。因为“瘀”是邪伤络脉的病理产物,邪不去则会不断产生“新瘀”,病情难以控制。本病患足虽有“瘀”的表现,急性期辨证仍属湿毒证,治疗以清化湿毒法为主,内外并治,两到三周见效。患足血供改善后,施以清创,祛腐生肌法治疗。慢性稳定期以软坚化痰、益气和血法,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如此方能保全肢体,免除截肢之苦。

注意在此期忌用大剂量活血化瘀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大多性温,可激惹血管,使炎症加剧、扩展。在好转恢复期,侧枝循环逐渐建立,缺血症候群明显好转。中医辨证为邪毒渐去,正气已虚。此期的治疗重在补虚,以补气滋阴、养血活血为主,可促进机体的修复功能,使创面尽快愈合,肢体缺血进一步改善。总而言之,动态辨证,抓住疾病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决定保肢成败的关键。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1.007

1672-2779(2014)-01-0021-02

苏 玲 本文校对:曹烨民

2013-11-11)

猜你喜欢

软坚右足脉管
甘凤池古传少林拳
达摩派洪拳入门
软坚护肝片的药理学作用及其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改良McBride手术联合跖骨双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踇外翻的生物力学分析
几何因素对微通道脉管制冷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分析
“以软克坚”巧食疗
蒿鳖养阴软坚方对TGF-β1诱导的肝纤维化的作用
青年学生常速行走下足底压力分析
海藻
脉管复康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和米诺地尔外用治疗斑秃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