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试点问题的再思考

2014-02-05檀祝平杨劲松

职教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专科应用型

□檀祝平 杨劲松

作为高职层次提升工程的重要环节,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正在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倡导下开展试点工作,试点高职院校因此类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部分专业招生困难的窘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尝试改变学校办学思路,走高职本科错位发展之路。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试点为高职层次提升指明了方向,仅限中职和专科层次设计的职业教育也打通了纵向层次提升的渠道,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及家长的合理诉求,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做出了有力的尝试。笔者曾在《职教论坛》(2013年第24期)就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提出了“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设想,得到了相关衔接学校和职教专家的认可[1]。但就衔接试点过程来看,仍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高职本科教育类型定位问题,这一问题从衔接开始就存在,但到现在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其次是高职课程一体化衔接技术处理问题,更多地体现在细节方面;另外是衔接过程的管理和评价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与本科衔接的质量。只有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才能更加科学高效,高职本科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技能复合型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一、高职本科教育类型定位问题

就衔接试点的初衷来看,高职与本科衔接主要是为高职层次提升打通渠道,更科学高效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衔接过程和两层次院校合作探讨细节来看,关于高职本科定位问题一直是无法回避的主要障碍。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2],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因此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5]。在这个文件里,“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方向。职业教育理论界对中职、高职专科和本科不同培养阶段人才的定位也持不同意见。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职阶段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专科阶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本科阶段应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来说,任何一个阶段培养的人才都有其应用之处,都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中职和高职专科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人才的定位基本明确,也为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仍然存在很多争论,还需要相关试点院校和职教理论界不断地探讨。

随着市场的竞争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普遍提高,科学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一系列的变化,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更替和不同职业内涵变化的加快,也迫使劳动者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去应对岗位的新变化,使自己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6]。笔者认为,从这些客观需要出发,高职本科教育应该沿着两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去思考自己的人才定位,即技能复合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技能复合型人才可以适应对复合型技术要求更高的技术应用型岗位,以满足企业对同一岗位的员工需掌握的不同技能的需要,这些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可以在高职院校独立培养或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可以满足技术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应用型岗位,甚至满足对技术创新素质的要求,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类人才必须由高职院校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培养。

(二)高职本科办学的定位

高职本科也是职业类型教育,办学的定位肯定是要走职业教育层次提升之路,而不是仅仅在于学生学历的提高,这一点几乎得到了参与试点的不同层次院校的认可。但在操作实践过程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存在不同的理念认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职观点:本科阶段仍应注重技能提高。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不断探索实践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以技能提高为主,知识性内容够用为辅,学历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同步推进,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闯出了新的路径。从这些年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来看,其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以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变了高职教育沿袭本科学科性教学的发展思路,适合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具体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十分合适。正因为如此,高职专科院校都一直坚持高职本科是高职教育层次的提升,也应该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本科阶段还应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为主,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技能水平。

2.本科观点:本科阶段重在提高综合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职本科层次办学定位问题上比较模糊。他们一方面也觉得职业教育是一个不同类型的教育,但同时他们又认为,高职阶段已经在技能要求上有了一定的进步,本科阶段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有高职专科阶段无法比拟的学校文化底蕴,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理论素养均在高职院校教师之上,高职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应该充分挖掘其他方面的潜力,在专科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夯实文化内涵和技术业务能力,开展技术应用性研究,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另外,本科院校本身也没有专科高职院校所拥有的良好的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更不如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应扬长避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从两层次院校所持的观点来看,都有各自的道理。如果结合高职本科人才的两种定位,由高职院校独立培养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一起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才,两层次院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思路开展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工作。但就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一方面我们还不具备这方面的政策条件;另外,两层次院校的本科办学思路应该进行更好的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达到“本科”要求,但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不是仅仅要求高素质和高技术,高职学生完全可以在本科阶段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无止境,国家对高端技能型和技能型精英人才更是十分渴求,高职本科阶段大有可为,应在办学思路上走出传统本科的桎梏。至于各自院校教育资源的短板,双方合作院校完全可以不断完善或进行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培养技能复合型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二、高职课程一体化衔接技术处理问题

由于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和办学思路定位的差异,尽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有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但执行起来却是大打折扣,技术处理问题尤其突出。

(一)通识、艺体类课程的设置问题

在高职院校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起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时,我们对通识、艺体类课程的设置问题争论很多。本科阶段的通识、艺体类课程大部分都在一、二年级完成,且课时很多,要求很高,就学科型或研究型院校来说,这些课程是未来学习和研究乃至素质提高的基础课程,开足开全也确实十分必要,但在衔接过程中却给高职院校出了难题,让高职院校难以接受。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通识、艺体类课程是以够用为度,主要开设专业和技能提高类课程,且实验实训课程占高职课程的六成以上,将本科阶段要求完成的通识、艺体类课程完全压在高职专科一、二年级完成,专业技能类课程上移,满足本科院校对接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另一方面,对接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的一些特定情况,不可能全部达到本科院校对接要求,他们如果在一、二年级花更多的精力学习通识、艺体类基础课程,必定在技能训练这块无法达到高职专科的学业要求,到头来,本科不能上,专科又不能毕业,这样的课程设置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如果这些课程由专科和本科阶段按各自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分别设置和实施,又会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和断层等现象。尤其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本科院校要求很高,高职院校按自己的教学安排必然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升学要求。

就目前的衔接试点情况来看,最有效的做法是将所有通识、艺体类课程进行系统化梳理,将一部分对接选拔要求比较高的基础类课程放到高职院校,如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而将一些有关学生素质提高、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部分或全部上移到本科阶段。如: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心理健康、艺体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分段设置,专科阶段课时量减少,本科阶段课时量增多;大学语文、军事理论、就业创业等人文素质和就业指导类课程根据需要全部上移到本科阶段,专科阶段确有需要的有关课程可以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尽量减少对技能提高类课程的影响。这就要合作院校相互体谅,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通盘考虑,一体化设计,既保证学生能完成专科学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又能更多地促进学生升学,在本科阶段提升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实施问题

在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3+2”衔接方案里,专业课分阶段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但在课程实施时双方院校却有不同看法。普通专业课在高职阶段基本上是按照专科要求实施教学,理实一体化和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但因大部分专业课采取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专业基础课理论强调不够,学生到本科阶段学习还是存在很多专业基础问题,本科院校对此颇有微词。另外,尽管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一起进行高职本科教育试点,但由于教师施教观念和学科型教学的老套路影响,升入本科的学生还是出现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出现了短路,课程质量和技能训练质量都与专科阶段有很大差距,严重地影响到高职层次提高的良好愿望。

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要求上,高职院校坚持自己多年的实践导向项目化课程教学,本科院校依然强调理论素养的重要性,双方院校意见难以统一。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对接的愿望更加强烈,本科院校在对接过程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在制定对接要求时对专业主干课程做出了硬性规定,必须参加本科院校独立考试,且成绩需达到70分以上。就本科院校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来说,这本不是太大的问题,且要求也不算高。关键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型本科教育,学生在专业实训、企业锻炼方面花去了很多的时间,且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要求都很高,也是学生专科毕业时高职院校最看重的课程。按高职专科标准,这些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生素质都很高,但参加本科院校的标准化理论考试,学生未必能全部达到本科院校要求。反过来,如果高职院校以学生升学为目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学生是可以更好地升学,但这样做势必让高职教育重新回到本科压缩饼干时代,多年的职教课程改革成果化为泡影,学生也不能接受更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层次提升的目的更是难以达到,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专科教育质量也只能是大打折扣,甚至不能毕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衔接过程的管理和评价问题

就江苏省正在试点的“2+2”和“3+2”衔接形式来看,“2+2”四年一贯制,教学过程基本安排在高职院校,衔接选拔、过程评价和督导机制等问题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过程中不太明显;但“3+2”衔接形式不一样,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三年,相关专科阶段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不能得到本科院校的认可,三年后还要接受本科院校的入学考试,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课程实施还是出现了严重的分立现象,一体化衔接更多的体现在理论层面,在衔接过程的管理和评价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衔接选拔问题

上文在谈高职课程一体化衔接技术处理问题时也提到过衔接选拔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这是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中国传统的高考指挥棒对高中教育已经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受到了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百姓的广泛诟病,而人为制造的高职和本科阶段衔接考试的制度设计也有很多缺失之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高职院校为了层次提升放弃多年努力追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成果,这对高职教育来说是历史的倒退。双方学校应本着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的良好初衷,科学合理地设计衔接选拔方式,更多地参照高职院校的具体做法,在理论成绩占一定比例的情况下,更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在衔接试点的前三年,才能保证高职专科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另外,为了保证本科阶段能选到充足的生源,建议以后衔接试点时,高职院校可以以专业群的方式与本科院校某一专业对接,采取“宽口径、同方向”的对接方式,一来可以扩大对接学生的受众面,又不影响专科阶段的课程实施;二来可以保证本科院校选拔到更多更好的生源,保证高职本科教育质量。

(二)过程评价问题

在课程评价方面,高职院校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也有很大的出入。高职教育很多课程都具有实践性,课程评价一般采取过程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和项目的实施成果为评价证据,评价的主体有学生、教师、企业专家,甚至有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十分吻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但从本科教育的视角来看,可能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甚至某一课程的基础理论达不到以后本科阶段培养的基本要求,很难得到本科院校的普遍认可。这就是两层次院校所持课程观和评价观的差异所致,问题还是出在本科院校,按照传统的学科型本科教学要求来衡量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效果,这是一种理念偏差。这种衡量尺度不仅在专科教育阶段不适合,即使放在高职本科阶段也是错误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层次的不同,但没有类型差异。如果高职专科阶段按职教方式培养人才,按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而本科阶段依然回到学科性教学的老路,课程评价还是以书面考试为主,这样下去,很难保证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质量,也违背了高职层次提升的良好初衷。

(三)督导机制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的师范大学、医科大学、工程技术大学等培养模式十分接近于高职本科,但多科型高职本科教育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对高职院校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都是新的尝试,合作院校因不同的办学理念而产生分歧在所难免。高职专科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经历了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的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思路更加清晰。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也是顺应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职业类型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有所偏移。尽管本科院校有很多高职专科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但在高职本科发展的思路上还是应多听听高职专科的意见。正因为如此,保证高职教育专本阶段一贯制实施的合作督导机制十分重要。

高职教育专本阶段一贯制实施的督导机制应常态化运行,督导组成员应包括双方院校、政府、企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代表。在进行衔接试点前,督导组成员应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按高职本科办学定位进行科学论证,对双方学校的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进行量化评估;试点运行过程中,应针对课程实施和衔接选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尤其要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性因素,要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互贯融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现代化和职业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常规督导的重要指标,分层次一体化督导;每一学年、每一个培养阶段结束,督导组都应该听取双方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意见,针对培养过程撰写人才培养督导报告,总结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保证高职不同培养阶段教学过程的有效运行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衔接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还不是很普遍,大部分地区还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都很正常,其给高职本科办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但就目前的试验情况来看,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高职本科的办学定位和办学主体问题。不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办高职本科,还是部分国家示范、骨干类高职院校独立升格,高职本科职业类型教育的办学定位方向不能有所偏移。在衔接试点合作过程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向高职院校学习高职教育办学经验,高职院校也应吸取本科院校多年办学的成熟做法,双方院校共同探讨,并努力打造联合双方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高职本科办学共同体或职教联盟,强化高职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为中国的高职本科办学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1]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80-83.

[2]陶大伟.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50-157.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2006-11-20.

[4]柴福洪.何谓“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1.

[5]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 92941.htm.2013-11-16.

[6]孟庆国,曹晔.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世界高教改革共同趋势[N].中国教育报,2014-01-07.

猜你喜欢

技能型专科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