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不同视域中的校企合作

2014-02-05

职教通讯 2014年16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院校

马 斌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门课题,也是高职教育使用频率颇高的热词。因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根本途径和实现手段,自然引起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倘若没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也就没有了高职教育的特色,甚至连高职教育的存在都成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于高职教育之重要,可谓不言而喻。以往,人们不是没有关注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是更多地从学校的角度、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往往忽视了企业的真实意图和需要,忽视了企业的价值追求。因此,要么感慨校企合作是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一头冷,要么责难企业只认利润不认社会责任,甚至感叹企业只有老板而缺乏企业家。古语云:偏信则暗,兼听则明。我们不妨从校企两个主体的角度考察他们各自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憧憬和疑虑,在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情”之情理的基础上,再行调适之策,从而使校企实现真正的合作、高度的融合,实现互利双赢。

一、企业视域中的校企合作

企业是生产的组织者,也是新技术的推广者,还是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吸纳与使用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是高职院校的天然盟友。因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既离不开技术的要素,也离不开人才和人力资源的要素,而企业必然“消费”的这两大要素,又正是高职院校必须输出的两大“产品”,这就如同方言俚语里所说的那样,“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可谓一拍即合。因此,从理论上讲,企业没有理由不热心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问题是,实践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理论上应该什么样与实际上究竟怎么样是两个概念。相当多的企业并不热衷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的是消极应付,有的则是“积极”反对。在研究者的走访和其他形式的调查中,事实上,几乎没有企业真正反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则有讲究。企业所推崇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或者说企业所需要、喜欢、盼望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究竟是什么呢?企业的忧思,或者说企业的避讳又是什么呢?

(一)校企合作的企业方需求

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秉持积极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能够满足企业在运行和发展中的某些需要。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求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技术服务和科研支撑,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成为企业新品研发的“协同中心”或企业另一个“技术科”。(2)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培养和培训适用人才,输送技术骨干或管理精英,成为企业高端实用性人才的配送站。(3)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精神,藉此凝聚企业人心,成为企业文化品位提升的文化活动站。(4)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与持续发展的咨询服务,进行发展战略研究,成为企业科学发展的智库。(5)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再教育和再培训,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培训中心。(6)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带来政策上的红利,或税收或用地或设备等方面获得政策上的简便。(7)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合作,使企业能够名利双收,获得较好的收益。这是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根本旨趣。

(二)校企合作的企业方忌讳

利益诉求是任何主体或合作方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这是不容回避和掩盖的。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价值增殖,如果合作方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价值增殖,不管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都会使企业或敬而远之或退避三舍。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忌讳表现在以下方面:(1)一些高职院校难以提供企业急需的技术服务,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校方的科研设备、技术研发不能支撑对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信息的把握,专业建设及其课程教学落后于企业生产现状,科研课题或项目满足于纸上谈兵,不能解决现实生产问题。(2)一些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的人才难以适用,要么好高骛远,不能吃苦,挑肥捡瘦,拣轻怕重,不能放下身段到一线、到基层埋头苦干,要么见异思迁、朝三暮四,频繁跳槽,先讲待遇薪水,稍不满足即另寻他处,要么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脑筋古板不会变通,要么纪律松弛,职业责任意识淡泊。(3)学校对于学生的实习实训,计划不周全,组织不严密,管理不到位,既不能为企业增加利润和效益,又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学生和员工之间还产生一些纠葛和矛盾,给企业频添许多麻烦。(4)学校与企业在价值观、利益观上难以趋同,较少考虑或者根本不考虑企业的利益机制和利润文化,单方面埋怨企业唯利是图、不负社会责任,书斋气较浓,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与企业文化缺少对接,学生的纪律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服从意识和协作意识不能适应企业环境和氛围。(5)学校教师在企业难以安心和深入生产、研发一线,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既不能把企业生产一线和最前沿的最新资讯带进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又不能将学校的专业建设情况与企业的生产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融合度低。(6)企业在学校的兼职人员,游离于企业与学校之间,没有享有学校较高待遇,亦未能真正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者参与其中,没有能够与校方一起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未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训诫,导致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外泄。(8)各级政府对校企合作企业怀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缺乏应有的力度和强度,释放的爱意有限。

二、学校视域中的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执着“追求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理应更为积极和主动。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评价,来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质量与出路、考核与评估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结构、实习实训、机器设备等问题。如前所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高职院校自然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视作生命体征,倍加珍惜和重视。

(一)校企合作的学校方期盼

学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取主动、认真、热情态度的根源,在于企业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需要。学校对企业的需求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学生预就业和就业的机会及其岗位,帮助学校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及其就业问题,企业成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的训练基地。(2)企业能够为学校输送技术人员、管理精英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并且将企业一线的真实的工作场景带进学校,指导学生提高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能力。(3)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用于教学和实习实训,或进驻学校开办“校中厂”,成为学校现场教学“车间”。(4)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学苦练、创新创优。(5)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规格与标准、用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及其典型工作任务,成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指导者。(6)企业能够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条件,协同学校推进教师“下企业”工程的实施,提升学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校教师克服纸上谈兵的陋习。(7)企业能够为学校带来最前沿、最真实的科研课题,并与学校科研人员一起联合攻关,申报相关专利和奖项,在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上有所斩获。(8)企业给学校注入工业文化、行业文化、专业内涵、职业精神和市场元素,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大力培养学生的企业情结和“社会人”角色意识,推动学校与学生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书斋和书生向职场和职业人的“转型升级”。

(二)校企合作的学校方担忧

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始终保持积极态度的同时,对企业忽冷忽热或根本不热深感忧虑与不安。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担忧表现在以下方面:(1)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难以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训,不给学生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的问题。(2)一些企业不给学校真实的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将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隔断在核心技术之外。(3)企业不肯将先进的仪器设备与学校共享,以作学校科研、实训之用。(4)企业难以将技术骨干安排到学校兼职,担心会分散精力,心猿意马。(5)学校的科技革新成果难以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研发成果被束之高阁,成果转化率低。(6)企业与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涵不同,在与学校的接洽中有利则图、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无利则离,未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7)企业难以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实训中的相关权益,劳动保护、生产安全、津贴薪酬、卫生健康等方面缺乏相关保障措施,与企业员工区别对待,怠慢、歧视学生。(8)企业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贫困生资助消极以待,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漠不关心,与学校沟通交流的管道与频度几乎为零。

三、推进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建设

只有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结成命运共同体,一方面,才能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案和路径,另一方面,企业才能用到得心应手的实用人才以及先进的技术成果。[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学校方的价值追求,也是企业方的实际需要。因此,从理论上讲,校企合作是佳偶天成的事。然而实际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未如想象的那样完美,而是形式上的牵手多于实质上的交往,表面的对接多于实际的融合,成为“名义夫妻”。如果校企合作双方能够确实了解和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并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既考虑自身的发展,又设身处地考量对方的需求和忧思,既评估眼前的利益,又登高望远放眼长久,追求最大公约数和合作成效的最大化,避免互相猜疑、扯皮推诿、自私自利行为的发生,照顾和体谅对方的合理关切,那么就能真正形成心心相印、“恩爱有加”的美好局面。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建设。具体策略与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追求价值认同

校企双方既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生命线的认知,也要大力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更要取得合作互利双赢的共识和心灵契合的共鸣。“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着交互藕合的关系,……两个系统间相互藕合和促进,实现教育和经济的良性协同发展。”[2]因此,既要把学校服务企业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职能,也要使企业认识到支持和参与高职教育是企业必需的责任担当,更要使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形成呵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使命意识。有了全社会特别是校企合作双方在价值认知上的趋同和一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能真正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明确责任共担

高职院校应在服务企业上大有作为。无论是新品研发还是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无论是培训技术骨干还是帮助企业提升文化品位,高职院校对此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中,高职院校既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更要有重量级的技术、工艺和方法等,为提振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高职院校没有拿得出、叫得响的科研成果或其它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项目,那就没有尽到责任,被冷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企业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即有义务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设备以及实训和就业岗位,帮助学校强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的实用性、适用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定要坚持校企合作“双主体”理念[3],在合作中,双方都应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大爱情怀,帮对方就是扶自己,携手同行,坦诚以待,共同发展。

(三)进一步达成利益共赢

没有利益就没有合作。利益基于合作而形成,合作基于利益而进行,校企合作同样如此。良好的利益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3]就高职院校而言,在考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权衡和检点给企业发展能否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多思量能为企业发展“做什么”,以贡献获取“联姻”,凭实力赢得“芳心”,贡献和实力决定了合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就企业而言,不仅要评估企业自身在合作中是否能够获得眼前的实惠,更要为根本的利益深谋远虑,为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雪中送炭、添砖加瓦,像冬天里的一把火那样,燃烧学校的办学热情,获取更多的利益回报。利益共享是产学研结合之源、校企深度融合之本。人才共享、设备共享也好,技术共享、成果共享也罢,说到底就是利益共享。[1]校企双方应精诚团结,寻求可以开展更多更广泛并有利可图的合作项目,远处着眼,小处着力,实处着手,双方一定能实现互利共赢。[4]

(四)进一步焊牢文化对接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两种属性的文化。校园文化洋溢着青春朝气但又充满书卷气,企业文化荡漾市场激情但又充斥金钱味道。因此,校企文化对接,既有利于学校师生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协作意识、节约意识和纪律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优创业精神,增强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认同感,又有利于企业形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员工的精气神,从而更有激情地为企业做大财富的蛋糕。因此,应进一步做好“企业文化进校园”和“校园文化进企业”的“双向互进”活动,春风化雨,以文化人,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文环境。

(五)进一步形成政策同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只是校企双方的事,政府不是旁观者和仲裁者,而是双方合作的主导者、引导者,政府政策支持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有力的杠杆。因此,校企有着共通、共同的政策需求,期盼各级政府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校企合作双方不仅要同声呼唤与呼吁,更要以精诚合作的丰硕成果和灿烂前景,赢得政府的嘉奖和赞许,从而获得更多利好的支持。

[1]马斌.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之“研”究[J].职教通讯,2012(25):54.

[2]杨国良.系统视角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藕合度的结构和效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4下):11.

[3]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3(4):62.

[4]齐守泉,石伟平.后经济时代职教校企合作如何共生共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46-49.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院校
盐工学人
——宋辉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