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4-02-05杨青杰

职教通讯 2014年16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系研究

杨青杰

近十年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

杨青杰

通过收集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对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研究文献,对相关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重点对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认知、体系、机制、行为以及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度剖析与理性抽象,并对后续研究的理论构建、模式转型和路径走向提出建设性期愿。

普通高校;远程教育;述评与展望;近十年

国际著名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指出:“远程教育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提供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也是21世纪为国民进行终身学习的首选形式。”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不断强化,建设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是引起社会、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点解读。近十年来,研究者们从定性和定量、微观和宏观、静态和动态等多元视角对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内涵意蕴、构建方式、运行要素、发展路径等紧要问题给予了剖析和论证。笔者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现状进行纵深思考与细腻分析,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研究概述

目前,对于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内涵认知、体系构建、运行机制、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普通高校远程教育内涵认知研究

国内学界的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高校远程教育的内涵认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关于高校远程教育发展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定位认知。王少军指出,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定位应有传统学历教育的办学者、施教者转型为终身学习体系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与打造者,转型为学习型社会的探索者和建设者。[1](2)价值认知。陈晓平认为,高校远程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素质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社会学习需求以及降低失业率等方面。而何树贵的观点是,高校远程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2](3)理念认知。常志英指出,高校远程教育不受时空的限制,弥合了地缘差别,克服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3]

2.在高校远程教育的目标认知研究方面,齐高岱从总体目标认知出发认为,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目标是在完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的基础上,扩大办学领域,拓宽服务范围,创新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发展。[4]李葆萍从现实目标认知角度指出,高校远程教育发展要注重现实,改进远程教育管理机制、服务模式、技术支持,建设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5]何昌则从远景目标认知角度提出,现代高校远程教育在提供教育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立体的、多层面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来推动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3.也有学者从高校远程教育的职能认知方面进行了研究。曾青云认为,高校远程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的职能,主要通过转变教育思想、革新教学观念、提升师资队伍、改革管理方式等措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6]冯进认为,高校远程教育在科技创新职能方面,运用其手段传授知识的同时,亦可以直接创新科技文化知识,深化学习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7]柏林指出,高校远程教育的文化职能表现在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学习者思想文化境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等方面,对于培养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营造远程教育文化生态具有重要价值。[8]

上述研究表明,关于高校远程教育内涵认知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层面。(1)大多数学者对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实质有了新的共识,尤其是其中关于高校远程教育在定位、价值、理念方面上推动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精辟论述,充分反映出学界对高校远程教育发展认知的进一步深化。(2)很多学者对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目标与职能的认知有提升,高校远程教育发展必须从单纯的教与学中解脱出来,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要与社会责任、经济结构、文化建设、科技发展相一致,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然而,相关研究成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视野相对集中,大多学者把目光聚焦在现时高校远程教育发展本身,少有人将高校远程教育与其他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相结合进行理性扩展,以获得对高校远程教育本质与职能的深层认知。

(二)普通高校远程教育体系研究

随着高校远程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凸显,社会、政府和学界对普通高校远程教育体系的研究愈发关注,而对于其体系建设的认知,可谓是仁智各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度探究。

1.一些学者从高校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着手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1)个性化服务。王孝明指出,高校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相对独立,通过共享公共资源,提供教学服务,为生提供最直接的个性化服务[9];郭炯认为,高校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环境、资源、支持性服务,以最大程度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10](2)专业化服务。李葆萍认为,高校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种独立运行的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在课程设计、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给学生优质的专业化教学服务。(3)多能化服务。平凡认为,高校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学习支持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及系统化为发展方向,借助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一个多能化的综合服务系统。[11]

2.也有不少学者从资源管理体系视角出发进行了阐述。王晶从技术管理角度认为,教育技术对远程教育在远程教育教学和实践管理、课程开发、学习者学习支助服务、教师和学生观念更新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12]卢婷则从技术管理重要性出发,指出:高校远程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为远程教育提供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保障,教育技术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13]也有学者从设施管理视角出发,主张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是高校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因素,它是高校远程教育实现信息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主要支持。还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是满足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基本保障,是充分发挥高校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

3.还有一些学者从高校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层面进行了剖析。(1)教学质量层面。有学者认为,教学质量是高校远程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应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切实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2)培养质量层面。也有学者指出,高校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本思路是,依据远程教育思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式,并注重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结合。而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则要注重建立多元化的培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化控制。(3)质量评估方面。王晨认为,建立科学完善的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保证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保证现代远程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14]

尽管上述研究成果,反映了学术界对高校远程教育体系研究的深入和深化,但从中也不难发现,现有研究还是存在一些缺失,研究成果几乎都集中在公共服务、资源管理、质量保证等几个方面,虽然能为高校远程教育的体系构建提供一些信息与引思,但对以何种策略去建构实施,以何种举措去整合完善,等等实践性问题的方法论探索却明显薄弱,很难从实践的界面对高校远程教育体系提出富有价值的实践引导。因此,笔者认为,要建构科学完善的高校远程教育体系,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融合,惟有如此,相关研究才能对高校远程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意义。

(三)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机制研究

当下,社会和学界关于高校远程教育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动力机制,学者们主要就目前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动力进行了探讨。(1)国家政策层面。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曾海军认为,国家政策和纲要规划是远程教育“规范管理、依法治教”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其改革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保证。[15](2)社会需求层面。邹范林认为,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在职成人发展自身能力的需求。[16](3)高校发展层面。尹翔宇指出,高校的改革发展是高校远程教育推进的基础与载体,它在技术支持、资源设施、学习服务等方面为高校远程教育提供了发展平台与资源保障。[17]

2.关于合作机制,学者们从远程教育的合作形式与状况出发,分别进行了论述。(1)院校之间。邹范林指出,远程教育院校之间的分工合作,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双赢”或“多赢”。(2)校企之间。袁彩哲指出,高校拥有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是远程教育的主力军,企业是远程教育的主战场,主力军和主战场的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战略性选择。[18](3)国际之间。张国安认为,高校远程教育的开展是高校在国际范围输出教育资源,扩大影响力,为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的有效途径。而洪建标则从机遇与挑战的视点认为,高校远程教育在引进资金、资源,学习管理、模式的同时,应注意维护教育主权与产权。[19]

3.关于激励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社会效益方面。毕晓东指出,通过远程教育手段,提高社会成员素质,发展社会公益,推进社会发展;同时,这些社会效益推动着高校远程教育快速发展。[20]彭坤明认为,当下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高校远程教育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它为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21](2)经济效益方面。金晶认为,高校远程教育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效益、学校经济效益、个人经济效益三个方面,三者相互融合,共同为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应、物质支撑、人才支持。[22]也有学者认为,高校远程教育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促使管理者将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相结合,而且,在优化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公共利益方面。张创伟认为,高校远程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成员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平等获得学习机会的重要途径,从而促使国家、社会将其放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位置,使其优先发展、重点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从动力、合作、激励等关键层面的研究以及所提出的可行性意见与可操作性建议对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实践论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各层次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现状不同,程度不同,高校远程教育机制运行状况自然也不同。因此,对高校远程教育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具体分析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关于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研究趋势的展望

由上述分析可知,尽管当前我国学界关于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不菲,但并不是完美无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故需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远程教育进行深入探究,这也成为学者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

纵览现时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研究,可以说,大多还滞留在对表象描述和泛论策略的宏观研究层次上。具体表现为:(1)研究领域泛化。高校远程教育的研究领域宽泛,诸多学者的研究从其认知、体系、机制、方式、策略等方面都有涉及。即便有的研究倾向于重点说明某种问题,却在具体的研究中陷入到“面面俱到难深入”的“空泛化”窘状中,使研究成果流于表面,宏观空泛有余而微观深入不足。(2)研究理念虚化。高校远程教育的研究看似方方涉及、面面俱到,其背后却有着严重的“乌托邦意识”倾向,并没有揭示高校远程教育的特质,除却口号形式的外表,余者空空如也。因此,确立一种务实、详实、凿实的微观研究理念与研究品质,是进行高校远程教育研究所应重视的问题。(3)研究成果浮化。多数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到高校远程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有从其内部教育技术与教学、学校管理与服务、课程开发与设计等角度来探讨高校远程教育体系建设,这大都是从整体性、全局性、结构性进行的研究,而没有对相关成果进行具体性、细致性的研究,使相关成果难以实施。

由此引申,高校远程教育并不是空泛无实的放言高论,相关研究由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已势在必行。(1)研究内容真实化。高校远程教育研究的内容需要真实可靠,尤其是在问题研究中,研究问题、研究对策等内容要与客观事实相符,以便对问题解决具有实践性意义。(2)研究定位准确化。在研究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注意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遵循相似的研究模式。针对高校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而不是一概论之。(3)研究成果深入化。对高校远程教育的研究不应停留在表面空泛的论述上,而应侧重于对高校远程教育具体理论的深入探讨,将动态研究成果即时植入高校远程教育建设中去,深度揭示其理论在各个方面的规律和特质,使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由此,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才能稳步前行。

(二)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

目前,在对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多数凭借逻辑推导、主观想象进行纯概念、纯思辨的研究,得出研究对策大多空洞泛化,缺乏实证支撑。具体表现为:(1)仅聚焦理论建构。在高校远程教育的研究中,较多描述理论建构,提出些许对策,但这些建议、对策并未从发展现状出发,仅凭原态思维进行构想,导致研究缺乏实证性的支撑。(2)多采取固态研究。一些研究者依靠经验、固化思维对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忽视研究对象的可变性,没有进行动态研究,缺乏实践验证,导致研究成果仅仅具有理论层面上的可行性。(3)盲目借鉴国外理论。借鉴国外经验对中国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大有裨益,但一些学者照搬国外相关经验应用于中国高校远程教育领域的状况,令人担忧。更重要的是,这些所谓国外经验,大都有很大的阶段性与局限性,极易产生以偏概全的认识误区。

由上引延,仅仅依靠理论的引导不足以推动高校远程教育的稳步发展,还需要实证研究保驾护航。因此,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也迫在眉睫。(1)研究方法要切实。对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研究,要注重方法论的选择,摒弃以往“挪用式”、“前缀式”、“模仿式”的研究方法,采用适合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研究相关主题的新型研究方法,为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2)研究方式要务实。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研究的方式要求真务实,校正以往仅凭经验、思维进行理论构建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客观分析情况、如实报告结果,使研究成果具有实践价值。(3)研究方向要凿实。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研究方向应顺应国家、社会、行业的发展趋势,消除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功利性、片面化的研究方向;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校远程教育成功经验,要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与高校远程教育区域发展现状,力求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唯有如此,高校远程教育才会得到的长足发展。

[1]王少军,霍秀英.关于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之定位及角色[J].继续教育,2004(12):65.

[2]何树贵.试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和实施途径[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15-16.

[3]常志英.实现教育平等的重要途径——远程教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4]齐高岱.突出特色构建石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J].石油教育,2004(1):104.

[5]李葆萍,陈丽,安宝生.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4):39.

[6]崔铭香,曾青云.成人教育创新——成人教育应对网络化教育的应答[J].继续教育研究,2005(5):44.

[7]冯进.对电大远程教育职能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19-20.

[8]柏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97.

[9]王孝明.远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13.

[10]郭炯,黄怀荣,陈赓.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现状的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113.

[11]平凡,杨顺起,吉喆.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若干问题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2):52.

[12]王晶.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2(2):50.

[13]卢婷.浅析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商业文化,2011(5).

[14]王晨.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框架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8(1):41.

[15]曾海军,范新民,马国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与公共服务体系的机构设置及运行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76.

[16]邹范林.远程教育运行机制若干问题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2):5.

[17]尹翔宇.推进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88.

[18]袁彩哲.远程教育校企合作的策略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2.

[19]洪建标,黄河清.中国远程教育现状及国际合作问题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6.

[20]毕晓东.现代远程教育效益论[2012-10-18].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 -HLYC 200200001018.htm.

[21]彭坤明.基于社会属性和人本价值的远程教育规模与效益宏观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5):20.

[22]金晶.远程教育的工业化运作与经济效益[J].天津电大学报,2002(4):12.

[责任编辑 金莲顺]

杨青杰,男,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G720

A

1674-7747(2014)16-0042-04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体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