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水平 确保总体国家安全

2014-02-03□颜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家文化

□颜 旭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水平 确保总体国家安全

□颜 旭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安全形势不断得到改善,但又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为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我国应尽快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积极构建具有中国因素的国际认同文化,积极提升国家软实力,坚持在包容的基础上敢于进行文化斗争,切实掌握互联网舆论主导权,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立。

国家安全;文化安全;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明确提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

一、时代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的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时代的发展打破了旧有的国际安全格局、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内涵,也凸显了文化安全的地位。

(一)国家安全内涵由传统安全领域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张。在传统国家安全领域,受民族国家产生和国际关系体系形成基础的影响,国家安全一直被理解为军事安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传统国家安全观已经没法解释当下的安全问题,人们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逐渐由军事领域,扩大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信息、人口、资源、食品等非传统安全领域。1992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在一份文件中指出:“经济、社会、人道主义和生态领域中的一些非军事性的不稳定因素构成了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2]P143这标志着“非传统安全”这一新理念的形成。1994年,克林顿政府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了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的“三大支柱”:一是维持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以求霸权永续;二是在全球拓展美国式民主,强行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三是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制定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这里,美国已经把发展经济、推广民主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非传统安全观的提出,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对国家安全认识的视野。2002年9月13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唐家璇在第57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安全的内涵不断扩大,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际会议上提出新国家安全观。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随后,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全会上,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涉及文化安全问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观,更是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把维护文化安全视为维护国家安全一个战略重点。

(二)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由物质冲突向文化冲突拓展。在农业社会,土地、人口构成了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可以不惜发动战争;在工业社会,对于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原材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原料产地、销售产地,也可以发生冲突乃至战争。而在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控制也逐渐被反映到国际竞争中,文化利益冲突成为引发国家冲突的重要因素。正是在此基础上,“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强调,在后冷战时期,“最普遍、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3]P5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中也指明,文化“要么成为精神凝聚力的源泉,要么就是混乱之源;要么成为达成政治共识的基础,要么就是冲突的祸根”[4]P2。可以说,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军事冷战、政治冷战、经济冷战已经成为历史,但文化冷战并没有结束,反而逐渐变成了文化热战。

(三)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由硬实力向软实力延伸。在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安全理论中,评估一个国家安全能力的指标主要是经济和军事能力。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都极为关注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增长。而文化虽然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默默地发挥着作用,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文化作用的不断凸显,特别是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提出,人们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作用的认识逐渐由自发状态上升到自觉状态。软实力理论,不仅揭示了文化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国际社会制定国家战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1992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复兴日程》计划书中就明确强调,美国文化应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软力量,在全球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应是美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2001年“9·11”事件以后,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并在安全部下面又专门成立了主管文化安全的机构。对于为什么要成立文化安全机构,美国国土安全部首任部长汤姆·瑞奇的话给出了答案,“在文化领域,安全问题十分重要。我们必须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安全问题。恐怖分子不仅是怀揣炸弹的人。思想和文字同样会给我们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5]在此背景下,文化本身已不再仅仅是战略手段,也变成了一种战略目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安全,从关注的重点到影响的因素,从维护的力量到维护的要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软化和泛化的特征,并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文化因素。可以说,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正从边缘向中心转移,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维护文化安全;提升国家安全能力,必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所谓文化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的状态。对这一状态的任何破坏,都构成文化安全问题。按照国家文化的基本组成,国家文化安全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文化主权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产业安全、文化生态安全、文化环境安全、文化遗产资源安全、文化市场安全与技术安全、文化信息安全,等等。文化安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总体上应以维护文化主权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主。

(一)国家文化主权安全。所谓文化主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权、文化的立法权、文化的管理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独立自主权,对本国文化进行保护的权利,以及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的权力。维护文化主权安全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核心要求。但自二战以来,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就一直存在着“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而最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仍然存在着弱化国家主权的倾向,如“国际新秩序”口号中的集体安全的含义,基本含义就是一个国家并不拥有绝对的主权。对于“主权过时论”我们必须持警惕态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首先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不受侵犯。

(二)民族文化安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际上,民族文化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民族文化是基因,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威胁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对民族文化安全冲击最大的有两种“主义”:一是文化普遍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一种超越民族界限、时空限制、普遍而永恒的价值体系和制度规范。美国人在全世界推销他们“普世价值”的热情,就是由这种文化普遍主义传统的火种点燃的;另一个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就是简单地否定、粗暴地戏谑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必须反对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三)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反映特定阶级或集团利益及要求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基本形式,核心是政治思想和政治纲领。对于意识形态,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P35意识形态的存亡与整个时代的存亡有着密切联系。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福山抛出了个“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人类历史的终结,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将在“冷战”后一统天下,再也不会有诸如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等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的生死斗争,人类未来面临的挑战将是经济、技术和环境问题。可以说,福山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统天下论”,而要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就必须消灭“共产主义”等不同意识形态。因此,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束,只是手段发生了改变、形式更加隐蔽罢了。对于我们党来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最核心的就是要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确保在文化多样性的条件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同经济安全、政治安全、领土安全、军事安全相比,文化安全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是隐蔽性。国家间竞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的、赤裸裸的竞争,如战争;另一类是和平的、隐蔽的竟争,如文化领域的竞争和斗争。文化竞争或文化斗争的这种隐蔽性也决定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不易为人们所察觉。二是稳定性。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文化的稳定性特征使得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中最底层的安全,不会轻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三是根本性。就是文化防线一旦被突破,其对民族的存在、国家的发展、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所产生的破坏效果将是摧毁性的、根本性的。文化安全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健康发展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来解决文化安全问题。

三、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坚决维护文化安全

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面对形势变化提出的新挑战,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当今时代的国家安全,是由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信息、资源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文化在内的非传统安全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绝不仅仅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策略问题,而应是事关国家整体安全的战略问题。就我国而言,目前我们还处于理念认同和战略构建的过渡期。一方面,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理念。但理念认同毕竟不等于战略构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出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这就使得我们在应对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时,总是处于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非制度化状态。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文化安全威胁,我们应加快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在战略目标的设定上,应在强调文化整体安全的基础上,着重强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文化主权安全、民族文化安全;在战略机构的设置上,可以考虑在新设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立文化安全委员会,负责统筹谋划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同时在党和国家相关部门设文化安全局,专门处理有关国家文化安全具体事宜;在战略举措上,应完善文化领域制度和法规建设,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举措有法可依;应加强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建设,使我们对可能对我国文化安全产生的各种因素有个基本的判断;应提高国家文化安全管理水平,切实增强政府处理文化危机的能力,等等。

(二)主动作为,积极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在国际文化关系中,增加文化认同度和影响力,是化解矛盾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就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认同度和影响力而言,当前最需要破解的难题是文化交流层次低的问题。一般而言,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器物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真正的交流,是思想上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7]P15但就我国文化对外交流情况而言,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器物文化和艺术文化层面,思想文化交流层面的内容还比较少。缺乏思想交流的文化交流,是无法触及人的灵魂的,也就不会有深度的文化认同和影响力。在思想文化交流层面,还有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长期以来,受制于固有观念的束缚,我们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已经达成普遍共识,但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能否走出去一直讳莫如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敢于突破仅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局限,树立文化自信,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从而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敢于斗争,坚持在包容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思潮日益多元并相互激荡。这给我国主导文化安全,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于多元文化思潮,必须坚持既包容又斗争的原则。所谓包容,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元文化思潮的客观存在。从功能上讲,任何一种文化思潮,都既有消极影响,也有其积极意义,如新自由主义对市场经济的分析和追求,“左派”思潮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的坚守,都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发与借鉴。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对这些多元文化思潮中的错误思想和倾向进行“积极斗争”。在国家层面,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核心利益;而在文化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是核心利益。对于任何一种思潮来说,如果其主张触及到了这个核心利益,我们就必须敢于斗争。如新自由主义张扬的“三权分立、多党制、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普世价值论”所推销的西方“民主政治”、“自由人权观”,这些思想观念因为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相结合,从而具有更为明显的政治目的——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必须坚决抵制、积极斗争。

(四)占领主战场,切实掌握互联网舆论主导权。在当前的国际环境背景和科技发展水平条件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和文化斗争的主战场,已经成为影响我们党执政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最大变量。在互联网这个新的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我们必须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维护文化安全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要强化阵地意识。互联网是思想宣传的新阵地,对于这个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对手就要占领。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打造一批主流网站,发挥网上舆论宣传的主力军作用。二是加强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我国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为互联网发展奠定物质保证和基础平台。三是加强互联网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应对网络舆论能力。四是讲究策略方法。网络斗争,是一种新的舆论斗争形态。应在科学把握网上舆情表现新特点、深入分析网上斗争新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发挥政府网站的主导作用和商业网站的积极作用,放大党和政府声音,壮大主流舆论。同时,对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大V”,要加强教育引导,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网络谣言要坚决打击。

(五)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夯实国家文化安全根基。从根本上讲,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无疑要靠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但就有效性和针对性而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无疑更具有根本意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同其它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一般地满足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一种战略市场的争夺。由于这种争夺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一种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前途和命运,因而,文化产业也就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选择和重要支柱。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尽快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9]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融入思想宣传和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实施。第三,增强国际话语权。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中陷阱”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西方仍然在“唱衰”中国,而我们往往不得不面对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的窘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8]这为我们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根本遵循。

(六)树立国际视野,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新秩序的构建。文化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不仅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不仅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树立国际视野,通过推动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立,实现整个国际社会对文化安全问题的联管联控。国际文化秩序是世界各国基于某种共同利益和目标,依据一定的原则、规范、规则和保障机制而形成的相对稳定、有序的世界文化关系状态。历史地看,传统国际文化秩序是由西方文化主导并为其牟利的,它把占世界多数的弱势文化排斥在规则制定者和受惠者行列之外,破坏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在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原则以及在社会价值选择上的自主原则,导致强弱差别扩大化和文化冲突的普遍化,因而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建设国际文化新秩序就是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社会不断强化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加快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运行机制,以保证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相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为我们今天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原则遵循,那就是要坚持“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坚持“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坚持“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10]。可以说,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核心就是构建有利于不同文化共存、交流、借鉴、发展的国际关系原则,使各种文化都能获得合理的地位和发展空间。

[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

[2] Provisional Verbatim Record of the Meeting of 31 January 1992,S/ Pv.3046,1992.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转引自涂成林.扩张和渗透:美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本质[N].光明日报,2013-11-2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9]习近平.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10]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责任编辑:贺文赞)

Improving the Level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to Ensure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YAN Xu

(DepartmentofTeaching&ResearchonMarxism,PLAUniversityofNationalDefense,Beijing100091,China)

Cultur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security.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our country is facing a situation of cultural security that is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al improvement,but still faces big threats and challenges all the time.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and relieve the risks,we should develop the cultural security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as soon as possible,actively build a world-wide cultur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Chinese factors,actively improve the soft power of our country,dare to perform cultural battles based on inclusiveness,mast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ublic opinion on Internet,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of culture.

national security;cultural security;soft power

2014-04-26

颜旭(1976—),男,江苏徐州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文化哲学。

G120

A

1674-0599(2014)05-0033-06

猜你喜欢

国家文化
国家公祭日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国家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