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校地合作与高校团干基层挂职互助共赢模式探讨

2014-02-03王静雅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地团干共青团

王静雅 闫 剑

(西南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为了更有效地贯彻落实团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从2010年起,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部署高校共青团干部赴县级团委挂职工作,加强校地的优势互补,整合有效资源,推进校地共青团事业的不断发展。共青团的校地合作共建对地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了政府和高校的高度关注和认同。近年来,学界关于校地合作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课程实践教学和图书馆资源开发等领域,对于共青团校地合作方面鲜有研究。本文拟从高校团干基层挂职工作与共青团校地合作互助共赢的创新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一、共青团校地合作的内涵与意义

(一)共青团校地合作的内涵界定

共青团校地合作是通过上级团组织的协调引导,高校与地方共青团组织密切配合,借助人员交流共同开展团建工作,以达到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供需等多个方面建立合作关系的工作模式。何根海和张勇认为校地合作是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合作;邓超和袁新认为校地合作是在政府主导下,院校与地方开展的校企、校产、校政、校际等全方位合作,以促进地方高校教育水平提升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为。

(二)共青团校地合作的意义和优势

共青团校地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基于多赢原则的前提下,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教育部门之间的交流联系,实现教育、人力、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有机对接,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效果。

1.校地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高校的共青团在人才、文化以及组织方面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内部人员文化层次较高、理论功底较强,同时活动开展广泛、组织完善,但缺少实践经验;而地方恰好能够提供团组织实践本领的广阔空间,将二者的优势融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2.校地合作可整合资源。因我国现行体制的制约,高校的资源呈垂直发散式,而地方的资源则多为块状区域,只在局部范围内有资源优势,将二者的资源方式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相互补充、互利共赢。

3.实现信息交换和服务对接。高校与地方的共青团组织都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高校具有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丰富的社团资源,能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地方则拥有广阔的志愿服务空间,双方合作能够汇合优势相互供给,实现信息交换和服务对接,增进交流,和谐发展。

二、共青团校地合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能够互惠互利,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但长期以来,校地合作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不仅有管理体制制约和认识不足的问题,还有合作机制的不完善、沟通的不到位、合作缺乏动力,阻碍了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有效开展。

(一)双方认识不到位影响合作深入开展

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真正树立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认识不足,对校地合作共建在培养人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所起作用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习惯于封闭办学,缺乏面向和服务市场经济的头脑和竞争合作的观念,也较缺乏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有些高校更担心实施产学研合作会分散学校的精力,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干扰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的进行,研究人员很多热衷于从事理论研究、发表科研论文、出版著作、申报成果等,没有深入考虑研究成果是否具有促进当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应用价值,导致研究成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不高,更影响了高校和地方的深入合作。

(二)合作机制不健全影响合作持续性

总的看来,校地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合作机制,各种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整合利用有待深入研究,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性有效性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高校与地方合力开展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第二课堂的目的。同时,由于合作双方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畅,合作的有效性持续性大受影响,对高校共青团员进行思想引领、素质锻炼和能力塑造的初衷也无法实现。

(三)管理体制制约使合作共建缺乏动力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制约,高校在外部管理方面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高校一般直接由中央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地方受到不合理的政绩观的影响,有些甚至没有专项的资金和机构设置,无力或不愿意与高校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校地合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内部管理方面,高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的考核与评估机制没有真正与市场经济接轨,也没有与地方社会接轨。高校的科研机构与教师往往热衷于纯粹的学术研究,不愿意从事科技开发与科技服务工作,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而一些地方企业对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缺乏信心,造成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合作共建的动力不足。

三、共青团校地合作与高校团干基层挂职的互助共赢模式及价值分析

(一)共青团校地合作与高校团干基层挂职的互助共赢模式

为了更有效地贯彻落实团的十七大精神,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切实解决校地共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培养高校共青团干部人才,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深化共青团区域整体化建设,团中央做出了选派高校共青团干部到县级共青团组织挂职副书记的战略决策,这项举措对高校和地方共青团组织、共青团干部个人乃至整个共青团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同时,“校地合作”搭建起了高校和地方之间的直通车,挂职团干部可以充分利用挂职机会,深入社会实践,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是一次难得的“职业见习”。可见,共青团校地合作为高校团干基层挂职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而高校团干基层挂职成为了高校和地方沟通协作的桥梁与纽带,全面促进了共青团校地合作共建的深入开展。

(二)高校团干挂职推动共青团工作开展,推进校地合作共建

1.推动基层团组织建设,促进共青团工作创新。高校团干部到地方挂职,可以将高校好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带到基层,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推广,推动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同时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挂职团干可以吸收新的工作思路和经验展开工作,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大胆创新突破。比如新媒体资源和传统媒体的协调应用,将微博、微信等在高校团建工作较先应用的新兴媒介,投入到基层团建活动中去,结合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与团员青年全方位立体式的交流互动,帮助团员青年了解关注共青团的活动,推动共青团的工作创新。

2.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培养,充实干部队伍储备。从高校干部培养角度来看,高校共青团干部挂职锻炼作为高校在干部培养制度方面的一项改革创新机制,对于帮助干部成长、加强干部队伍培养储备,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多岗位的挂职锻炼对促进干部成长成才大有帮助,能使年轻的挂职干部在不同岗位承担任务、担当角色,缩短干部上岗培训时间,促使干部快速适应新工作环境。基层挂职锻炼成为促进高校干部成长和能力提高的试验场,也是有效培养优秀干部的重要途径,为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实了干部储备。

3.增进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随着高等教育的职能使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的职能从传统的人才培养,经历了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过渡阶段,进而转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综合。在高校与区域互动过程中,借助高校和政府的区域共建体系,整合引进高校的人才、专业、技术、学术等宝贵资源,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而校地合作在“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留守学生关爱、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提升干部综合素养。从挂职成效来看,挂职锻炼可促进干部开阔视野开拓工作思路,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打下群众基础,增强干部在岗位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在新岗位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实践证明,有一定基层锻炼经历的团干部,在应对复杂局面和开展群众工作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三)共青团校地合作为高校团干基层挂职提供实践平台

1.校地合作为高校挂职干部提供实践阵地,促使高校主动对外联系。“校地合作”搭建起的高校和地方之间的直通车,为高校挂职干部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随着社会化的进程,高校走出“象牙塔”,以挂职锻炼为窗口,让挂职团干部在校地合作的过程中更好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加强高校的主动对外联系,了解基层团组织建设发展的需求所在,提高高校自身的管理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帮助地方发展。

2.校地合作有利于扩大高校与地方团干部的交流。共青团的校地合作,不仅为高校挂职团干部提供实践阵地,也为高校和地方搭起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桥梁。高校挂职干部通过岗位轮换方式的挂职锻炼,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来看,能挖掘干部对新岗位的胜任力,把握与地方干部交流机会,学习吸收地方好的工作经验方法,并在日后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加以推广实践。这对高校共青团干部健康成长和共青团工作顺利开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3.校地合作提升高校团干部服务社会的意识。随着经济转型的日益迫切,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和智力源,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担负起人才培养、引领思想文化进步、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和辅助政府、企业智囊决策的重要作用。作为从高校走出来的挂职团干,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高校的各种“软资源”输送到地方,促进地方发展,真正以服务社会为己任,通过校地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1]何根海,张勇.校地合作共建视野中政府与高校的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2]邓超,袁新.共青团校地合作动力提升策略分析[J].商界论坛,2012,(11).

[3]吴淑娟.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8,(04).

[4]陈·巴特尔.校地合作定位与区域教育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1,(4).

[5]杨一飞.新时期中学共青团工作切入点研究_高校挂职团干工作调研报告[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10).

[6]翟年祥,姜婷.我国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求实,2012,(2).

猜你喜欢

校地团干共青团
基于校地共建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经纬图书馆为例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新时代团干,应该如何“正心”怎样“修身”?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对团干素质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