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研究的思考

2014-02-02雷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0期
关键词:本土化纺织职业院校

雷敏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关于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研究的思考

雷敏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本文就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研究的重要意义、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通过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的实际行动,支持并协助完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使命。

西部民族;产业转移;纺织;本土化

随着沿海地区原料、人工、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当地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为了维持其比较成本优势,东部地区纺织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就成了一种必然。2009年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这无疑给我国纺织行业的转型发展指出了一条很明确的道路。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工业化进程当中的现代化纺织专业技术人才“本土化”培养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纺织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之一,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则理所当然需要在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中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一、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清醒地认识到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从产业转移的角度,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有利于为纺织行业的“西进”量身定做适用的纺织技能人才,从而顺利实现东部企业的“西进”目标,完成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使命。西部劳动力成本较低,从而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阶段东部纺织企业选择“西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能有效培养服务于产业转移的“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则有可能会被大幅削弱。

2.从发展生产的角度,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有利于为西部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属欠发达、后发展、交通不便利地区,即使是和西部其他省、市相比,民族地区也因其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致使区位吸引力不明显,对其他地区人才吸引力不强;且民族地区流传的民风、民俗、民族语言、宗教等所特有的相对封闭性特征,无形中成为阻碍地区之间人才交流的壁垒;此外,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业发展的前景固然能够吸引高端人才,但从人力成本及行业吸引力角度考虑,一线所需要的大量生产技能人才不可能全部靠地区外引进,因此“本土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3.从拉动就业的角度,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拉动当地就业市场,有利于以最直观的方式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东西部交融的共赢,从而使共同富裕成为可能。“本土化”人才培养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是一个探讨如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特点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从而推动生产力均衡发展的问题。产业西移必将在当地开辟新兴的就业市场,“西进”的企业只有切实带动起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大量群众就业问题,该生产项目的移植才真正具备了立足之本、发展之根。为了实现这一互利双赢的目标,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积极发挥教育阵地的功能,主动与“西进”企业对接,了解、掌握西移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据此相应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与学校专业结构的高程度对接,针对当地生源和本地就业市场培养出优秀的“本土化”人才。

4.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不仅能够赋予“西进”的东部产业更深的文化内涵及新生品牌文化生命力,同时还为催生本土品牌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西部民族地区往往拥有独具特色的传统纺织技术和纺织服饰文化资源,但由于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已自然消亡,这就使传统工艺保护只能通过特殊方式加以实施,这种特殊方式首先是对人的保护。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如果能将“西进”的纺织服装品牌与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纺织服饰工艺、文化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催生该品牌的新增长点、提高东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助于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在向东部产业学习的基础上保持独立的民族性格,融入民族纺织文化之魂,加强本土纺织品牌培育力度,最终实现本土纺织产业的振兴和辉煌。因此,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实际上也是一个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的保护过程,是一个培养能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文化传承者的过程。

5.从职教发展的角度,产业转移不仅给西部民族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更是给依托于行业发展的纺织类职业院校或开设有纺织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通过研究明确特定历史条件下纺织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将产业发展机遇转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在对“关于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研究”这一命题的解读中,给出属于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特有的发展答卷。

二、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的基本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集中出产了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大部分生产原料,如新疆棉花、内蒙羊绒、广西蚕茧、青海毛绒等,纺织资源优势极其明显,因此发展纺织产业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由于起步晚,除了内蒙等少数地区外,大部分西部民族地区“产业优势”与“资源优势”一直不匹配,纺织业发展并不协调,多数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是产品附加值低的中小企业,可见纺织产业发展的过程又是曲折的。针对这一现实,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目标定位建议为致力于服务三大对象,培养五大能力。

(一)在现阶段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培养“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主要服务于三大对象

1.服务于纺织原料产地的资源型产品加工企业。资源型产品加工是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基础,实践初步表明,在西部地区实施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望成为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西部民族地区所培养的本土纺织技能人才将服务资源型产品原产地作为就业的重要方向,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经济发展特点。

2.服务于产业转移背景下“西进”的东部纺织企业。产业转移是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西部民族地区所培养的本土纺织技能人才为“西进”的东部纺织企业服务,是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培养的题内应有之义,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部民族地区纺织技能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

3.服务于创建自主品牌的本土企业。国家鼓励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和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精深加工业,力争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但产业转移不等于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一个企业有了品牌才有了生命力,同理,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只有形成了富于市场竞争力的原创自主品牌,才有可能真正获得独立自主的生命力,“品牌”战略关系到西部民族纺织产业的未来。因此,探索自主品牌创建之路将是所有后发展地区的必由之路,服务于原创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对西部民族地区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提出的最高要求。

(二)对应三大服务对象,西部民族地区培养“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建议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五大能力

1.针对产业转移背景下“西进”的企业普遍为技术相对先进的东部沿海纺织企业,建议加强与国际职业技能标准接轨的现代化纺织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以适应“西进”的东部纺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

2.针对本地区的纺织资源优势及今后有可能作为拳头产品发展的资源型产品深加工业的特色,建议加强培养相应的特色资源专业加工能力。

3.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建议加强培养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重视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转移、嫁接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纺织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有可能出现粗放型经济和循环型经济并存的经济局面,且粗放型经济今后有可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现产业升级。因此,在进行“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时候,所培养的人才既要能够适应粗放型经济,也应能够适应今后经济转型的需求。

4.针对西部民族地区欠发达、后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建议重视培养纺织技能人才的吃苦耐劳能力和乡土热爱之情,使其能够在产业转移的创业初期坚守条件艰苦的工作岗位,并在与来自于东部企业的同事、位于东部的厂区接触之后抵制住物资待遇的诱惑,安心在本土扎根、工作。

5.针对“品牌”战略之于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的重要意义,建议重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培养本土纺织技能人才在文化交融语境下的创新能力,为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创建自主品牌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纺织产业,不能一辈子“寄人篱下”,而是需要“借机生蛋”,借东部产业转移之机增强自身竞争力,打造自主品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于起步晚,因此更需要重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从民族文化资源土壤中培育本土纺织品牌,如此,才能够实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品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发展目标。因此,能够有效传承、传播、运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产业的紧缺人才。

三、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的相应措施

职业院校的主观能动性应成为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的强有力的推手,作为教育者,学校不能困守一隅坐等机遇上门,而是需要形成较为成熟的、具有鲜明前瞻特色的、密切结合行(企)业发展的育人理念,在与企业、行业、政府接洽协商中完善这一理念并形成较为成熟的育人模式,通过主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来实施该模式。育人模式固然因为学校办学基础和地区经济特色不同而各有不同,但为了切实做到支持并协助完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使命,西部民族地区纺织类职业院校或开设纺织类专业的职业院校(下文简称“西部民族地区纺织类院校等职教机构”)在开展纺织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在自身发展规划中强化本土服务意识,将顺应产业转移经济发展趋势、培养“本土化”纺织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纺织经济列为院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一规划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中长期性质的办学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增强院校为当地纺织行业经济服务的能力。

2.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和政企合作,一方面要通过订单办学、共建培训基地、技能认证、技术交流、社会培训等方式与“西进”的东部企业结成深度合作关系,了解该类企业的用工需求,按需培养企业急需的纺织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交流平台的优势,与本土纺织企业和当地政府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学校的平台作用促成“西进”的东部企业与本土纺织企业、当地政府的沟通及合作,扩大本地就业市场,尽其所能地帮助东部企业和谐融入当地市场,促进本土企业在向东部企业的学习当中提高技术生产水平和产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因与企业结下密切合作关系所积淀的教育优势,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3.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民族文化宣教载体和宣教方式,使之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大特色。①民族传统纺织品及服饰不仅是民族地区日用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以民族纺织服饰研究为载体,充分挖掘地域性、本土化的民族文化资源,构筑特色课程,有利于为职业院校提供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及载体,有利于培养了解西部、热爱西部、服务西部的职业技术人才,打造西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特色。②作为教育组织者,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不断提升对区域社会的服务能力,西部民族地区纺织类院校等职教机构应重视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资源的挖掘,将民族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保护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相融合,将生活教育、社会教育、乡村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激化、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拥护者、传承者和建设者。③西部纺织产业走民族化道路,并不等于说要固守封闭和贫困,恰恰相反,现代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而民族化是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基础上保持自身独立性格的民族化。因此在现阶段,西部纺织人才培养要注重向发达地区学习,学习其先进的技术、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成功经验,在学习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资源加以运用和改造,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④重视对师资的培养,打造具有“教学名师+行业专家+文化传承者”多重身份的师资队伍。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专业教师无可避免地需要面对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冲突,无论是自觉亦或是非自觉,都必然处于跨文化的语境当中。因此,从文化场的视域来观照,西部民族地区纺织专业教师在这种跨文化的语境当中要想成功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更需要具备正确解读和引导解读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较为复杂的跨文化语境的能力,在面对预期目标在现实中有可能出现屡屡受挫的阶段性困难时仍能保持良好心态的心理承受、调适能力,才能承担起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解读者和传承者的重要使命。

[1]姜铸.中西部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五种力量模型[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04).

[2]王革非.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现状与对策思辨[J].纺织导报,2009,(03).

[3]施政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1.

[4]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G642

A

1674-9324(2014)40-0111-03

猜你喜欢

本土化纺织职业院校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