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安全环境中青少年的安全保障与防范

2014-02-02徐艳宏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青少年心理

徐艳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38)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分严峻的社会公共安全形势中。青少年由于缺乏危机意识、足够的判断力和应急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在公共安全事件中更易受到伤害,并对个人成长、家庭、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公共安全环境呈现出不断恶化的态势,甚至直接针对青少年的暴力事件不断升级,使青少年的安全问题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突出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下,如何有效保障青少年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共安全环境恶化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当前社会公共安全的特点和弱点

伴随着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我国转型期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各种深层次矛盾凸显,暴恐袭击事件、个人极端事件、生态环境、重大疫情、自然灾难、安全事故多发、频发。不断恶化的社会公共安全环境不可避免地对处于身心成长期、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关注和研究日趋高风险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安全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安全的保障问题愈发具有现实性和重要性。

(二)青少年的脆弱性

1.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期,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的形成期,其内心世界面临着许多困惑,因而处于矛盾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处于“自我否定”的状态。不断恶化的社会公共安全环境,不仅破坏了青少年正常的成长进程,更是以巨大的负面影响加剧了青少年矛盾期的冲突和不稳定,加深了叛逆心理。

2.青少年身心发育不成熟,具有天然的脆弱性

在没有完全健全的身体、心智条件下,青少年对于突发事件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应急能力,这使他们在公共安全事件中更容易受到伤害。此外,青少年在情感上容易波动,在情绪上容易冲动,而天灾人祸往往带有很大的刺激性,使他们无法正确、积极地应对而形成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其所造成的身体、心理伤害程度比心智成熟、各方面已定型的成年人更为严重。

3.青少年的不良成长状态将对自身、家庭、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恶化的公共安全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尤其对于亲身经历公共安全事件的青少年来说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对于青少年个人发展来说,由安全环境导致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的、深入的,会使青少年的成长受阻,影响其健康人格和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形成,不仅对当前的家庭是很大的伤害,而且对青少年未来的家庭也必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对于社会来说,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不良的成长状态极有可能导致极端人格、反社会人格等问题的出现,这无疑将给社会安定和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

(三)恶化的公共安全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1.伤害青少年的人身安全

虽然对于青少年在社会公共安全灾难、事故中的伤亡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二十余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占因事故死亡总人数的70%左右,且10 人中至少有1 人是青少年[1]。还有近年来屡次发生的校园砍人事件,更是直接危及儿童、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将未成年人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身心受创的青少年甚至还会采取自残、自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二次伤害。

2.伤害青少年的安全感

家庭教育、学业压力、社会认同等因素使青少年社会化教育过程本已不是一帆风顺了,而当前严峻的公共安全环境状况,无疑使青少年在初涉社会就遭遇挫折的几率大大增加。尤其是直接遭遇公共安全问题的青少年,在尚未对死亡有清晰的认识之前、尚未摆脱对长辈的依赖之前,就要面对身边朋友、亲人受伤甚至死亡,以及面对血淋淋的事故、灾难、恐怖袭击等强烈冲击感官的场面,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3.伤害青少年的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个体自我修复的一种能力,是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衡量因素。如果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一定的消极经历时,能及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获得支持,其性格、心智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不会偏离应有的成长轨道。但研究表明,灾难高暴露度下的青少年,其心理弹性较低,且心理弹性恢复较慢。由此可见,遭遇公共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危害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还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带来连锁性的负面反应。这就意味着,今后再次遭遇消极经历时,心理受过重创的青少年,其心理承受力相对会更低。这将使青少年的自我成长严重受挫,心理适应能力的不足将对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恶化的公共安全环境对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形成有着间接的影响

1.青少年认知过程受阻

社会环境是影响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公共安全环境则是社会环境中十分关键的一环。遭遇安全事件或处于对周围环境不安状态下的青少年,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较为敏感和多疑,对未来失去希望,挫伤认知的主动性。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身边的公共安全事件,诸如2013 年的厦门公交车纵火案、2014 年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等,都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社会的整体认知,使他们失去对人的基本信任。

2.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不良心态及行为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三千万以上儿童、青少年存在着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有三成将会发展为有缺陷或障碍者,且犯罪、吸毒等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 -10 倍[2]。前文已经提到,遭遇公共安全问题而又无法应对的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发生呈现出较高的比例。在不良心理的作用下,一些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回避他人、网络依赖等问题,并产生拒绝帮助、丧失自制力、厌世等不良心态及行为。

3.媒体、舆论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由于青少年极易受到导向和暗示,因而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小觑。特别是媒体的扩散效应。一旦发生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大众媒体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网络、微博、微信等传媒铺天盖地的报道就会席卷整个社会。且不说其中掺杂着许多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单凭报道的密集度、惊人的覆盖面,就足以使社会陷入恐慌。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无疑将加剧他们对社会的不认可和不安全感。

二、当前公共安全环境下青少年安全保障与防范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

1.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及暴力行为

社会公共安全涉及人身安全这一核心问题,因此对待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予以打击,以提高社会安全度。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使民众深恶痛绝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针对个人极端行为,必须态度明确地坚决予以打击,要在社会舆论上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论事件制造者是否有合理诉求,都不能通过以极端行为伤害他人人身安全从而制造社会影响的办法来实现。针对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虽然以暴制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恐怖主义,但却是制衡恐怖主义猖獗的有效办法,因此,在对待恐怖袭击上,我们要举全社会之力,拓宽情报来源,毫不手软地实施经济制裁、法律制裁,严厉打击恐怖主义。

2.严密防范公共安全事故、事件

在公共安全问题中,青少年身心处于劣势,是需要特殊保护的弱势群体。要在青少年涉足的主要及重点场所下功夫,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根据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学校建设工程的抗震级别标准必须高于当地房屋建筑;加强校园其他物防建设,学校防护墙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关注校车安全,坚决防止因校车质量、超速、超载、违规行驶等问题而导致儿童、青少年在校车安全事故中伤亡;要加强对校园门前交通安全隐患的治理,完善学校门前及周边的减速带、信号灯、人行横道线、警示牌、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积极预防交通事故;要加强校园的安全防范,配备专门保卫力量,防止校园周边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伤人等恶性事件再次发生。

3.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当前,我们不仅无法预防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一些人为的威胁公共安全事件也是防不胜防。在这样的形势下,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机构,完善运转高效、反应快速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中心,制定符合当前形势要求的可行性措施,通过加强各部门机构的信息共享,做好事前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中指挥调度,以及做好事后的妥善处置等。与此同时,还要及时跟进危机心理干预,尤其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以期降低由心理创伤而引发的衍生危机。

(二)发挥社会协助作用,为青少年活动提供安全帮助和便利

1.营造关爱青少年安全成长的社会氛围

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全民关爱青少年安全成长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在政府指导下,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发挥志愿者服务团队的作用,及时给予青少年必要的救助和帮助,对心理危机及时进行干预。二是要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公共场所道德”、“交通行为规范”等,在行车等日常生活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三是要提倡“人际互助”和“见义勇为”等高尚精神和行为,拒绝冷漠。

2.社会活动举办方要履行好安全保障义务

根据法律规定,学校、社会组织、相关部门等组织社会活动时,对其所组织的体育、娱乐、展销等活动,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尤其要高度关注青少年安全。具有火灾危险的,在向相关机构申报并取得举办权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应急预案,严格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具有踩踏危险的,要对预计人数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对实际参与人员进行实时掌握、及时控制,并制定紧急疏散方案,明确紧急疏散路线,积极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

3.社区管理者要积极优化社区生活环境

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关心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减少、避免污言秽语、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发生,营造文明的社区环境;要建设社区宣传栏、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阵地,引导青少年远离不良嗜好和习惯;要以犯罪学“破窗理论”为依据,全面优化社区环境,保持社区环境卫生整洁、秩序良好,通过环境治理挤压违法犯罪空间;要加强居民小区安全建设,在设施上严格门禁制度,通过安装防护栏、视频监控等方式,达到震慑、预防违法犯罪的目的。同时,要加强社区安保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居委会作用,加强邻里守望、红袖标力量建设等,及时发现可疑人员,防范公共安全事件。

(三)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安全防范意识

1.加强安全防范教育

要积极联合政府、社会机构开展相关方面的安全防范教育。一要在校园内普及交通安全基本知识,形象、生动地讲解青少年违反交通法规而发生安全问题的实例,提升交通安全意识。二要与消防安全监管单位联合开展“相约警营”等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消防法制教育,组织观看消防实战演练,讲授消防安全知识等,以提升消防安全意识。三要针对当前贩卖、吸食毒品的严峻形势,以及青少年心理防线弱、是非判断力差、对违法性缺乏认识等弱点,为防止青少年受到引诱、盲目模仿,暴露于艾滋病、肝炎等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之中,学校必须联合公安机关,通过开展法制讲座、播放教育片等方式,使青少年分清是非,筑牢思想防线和法律防线。

2.传授基本自救知识

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更要注重自我保护教育。对于可能遇到的安全威胁,要使青少年掌握求助办法,通过及时拨打110、119、120 等紧急电话或其他途径进行求助。邀请急救中心的专业人员来校授课,让青少年学习、掌握如伤口包扎、消毒、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知识,使青少年在紧急状态下学会急救与自救。要学习如何在地震中有效躲避伤害、如何在火灾中保护自己(如湿毛巾捂口鼻等)、如何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应对突发情况(如正确使用安全锤等),以及野外生存常识,做到有备无患。

3.组织开展应急逃生演练

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开设公共安全课程。通过定期组织疏散逃生演练和应急演习,使青少年学会互相配合协作、有序逃离,增强遇险自救和逃生能力。例如,在汶川地震中,一重灾区中学全校两千三百多名师生全部逃离,无一伤亡,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奇迹”的发生得益于学校4 年不间断地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在紧要关头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

(四)发挥家庭熏陶作用,强化青少年对安全形势的认知与防范

1.正确认知安全形势

对于初涉社会的青少年来说,正确认知当前的公共安全形势是十分必要的。在婴幼儿、儿童期,安全基本上由家长全权掌握,但随着青少年社会活动区域的不断拓展,家长保护的程度不断降低,青少年独自应对危险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安全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教育青少年将危险意识延伸到家庭之外,除了认识日常的水、火、电气、热等危险外,还要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和形势。要结合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及时进行教育,树立“危机就在身边”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良莠不齐的媒体报道中进行信息筛选,帮助青少年客观地认知公共安全形势,既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意识,也要避免媒体报道的夸大其词对青少年心理造成恐慌。

2.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从当前社会上频发的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来看,我们发现,在家庭教育中,三方面的意识教育严重缺位,导致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给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一是独立性教育。以重庆女孩失联事件为例,如果女孩乘坐公交车,如果女孩在上车前知道确认车辆信息,如果女孩在上错车后懂得及时有效处置,那么这样的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二是风险意识教育。同样以重庆女孩失联事件为例,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女孩本身对潜在的可能面临的危险没有任何防备,缺乏风险意识,使遭遇风险的几率大大提升。三是性别意识教育。2006 -2008 年,见诸报端的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高达340 起[3],而这只是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情况的冰山一角,甚至在一些案例中,不乏10 岁以上小女孩为了几块糖果、零食,而主动送上门充当嫌疑人的泄欲工具。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尽早灌输性别意识,唤醒自我保护意识,除了防范陌生人,还要提防身边的危险。

3.强化安全常识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还应当从常识方面对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日益飙升的交通事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交通安全常识教育,不坐超载车,要系安全带等,尽可能避免交通危险。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教育青少年识别各种场所内的消防安全通道、安全出口,并引导青少年尽量远离人员聚集的地方。要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改正不良嗜好和习惯,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和医学、生活等常识的教育,通过知识的传输,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自觉远离艾滋病、传染性疾病危险源。

[1]《全国青少年因交通事故平均每天死亡人数》,http://wenda.so.com/q/1378409898070760

[2]朱晓芳:《我国至少3000 万孩子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http://www. jyb. cn/china/gnxw/201012/t20101216_406375.html

[3]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统计分析报告》,http://www.chinachild.org/b/yj/694.html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