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现场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2014-01-31彭碧波王明新郭小东马立芝刘亚华王立祥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灾民幸存者灾害

汪 茜,彭碧波,史 宇,王明新,郭小东,马立芝,刘亚华,孙 鲲,王立祥

人类目前对地震规律还不能清晰认知、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突发性及对地表的破坏性,直接而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目睹或亲身经历猝不及防的、顷刻间房倒屋塌、大批人员伤亡等不可抵抗的灾难事件,必定会引发幸存者广泛的、群体性的、程度不等的恐惧、悲痛、无助、麻木、愤怒等各种心理异常反应。当这种心理压力积累超过平时身心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很可能会陷入无法控制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如不及时疏导、纠正、跟进干预,将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依赖、自杀或是攻击行为。

1 地震灾害现场心理救援现状

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没有统一固定的程序,但一些基本步骤和关键点是共同的。Gilliland B.E.[1,2]提出的危机干预六步法已被专业咨询工作者和一般工作人员普遍采纳。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3],其核心是为幸存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90年代发展起来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4]提出危机发生前准备,提供有关灾害防御信息及各种行为反应性准备和演习,以及建立评估和治疗的跟踪机制尤为重要。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应为幸存的儿童、罹难者亲属及参与现场救援的志愿者。心理救援的专业性很强,严格来说应该需要心理学从业者,受过心理学培训、危机干预培训的志愿者,或一般志愿者在专家指导下有组织地开展系统性工作,以团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为主。而我们多次国内外救援行动经验表明,客观物质支持、能够向他人倾诉、由情感支持而获得心理慰藉、增强信心等来自社会正能量的主观支持,能够对幸存者恢复心理平衡、减少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起保护作用[5]。灾难发生后,由于通讯和道路的严重毁损,在生命救援的紧急时刻,同时组织大批量心理学从业者开展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行性不大,因而在灾害发生后1周应急期内(尤其是0~72小时这个时间段),会造成心理学从业者开展心理救援行动的空白。而为实现灾后医疗救援的“效能最大化”,在灾害现场,进行生命救援行动的同时就应该进行心理救援,以避免灾难暴露人群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这项工作的实现,需要广大非心理卫生专业的救援人员参与,而如何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干预尚未有统一的要求。大家都知道应该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干预,但不知道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既帮助幸存者,又不影响后续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因而,需要规范一套简单易行,正确有效的心理支持方法来帮助幸存者恢复心理平衡,发现ASD患者,达到抑制、缓解ASD病情进展的目的。

2 地震灾害现场的心理创伤

经过多次的灾害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灾后心理疾患对幸存者灾后正常生活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6],大灾难后约20%~40%的幸存者会出现轻度心理失调,30%~50%的幸存者会出现中度至重度的心理失调,而灾后1年内20%的幸存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灾难发生后,ASD和PTSD的发生率较高,分别可达20% ~50%和5% ~15%[7],ASD常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持续时间最少2日,严重情况下可长达4周;PTSD通常在精神创伤时间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至少1/3以上病例症状持续1年以上,甚至终身不愈[8]。在没有有效心理干预情况下,随时间的推移,ASD可以持续存在,且演变成PTSD,对于出现强烈精神躯体异常反应、精神人格异常的幸存者,需要精神科医生进行专科治疗。因而,及时进行灾害和灾害后的心理干预,协助幸存者顺利度过危机,尽早恢复正常尤为重要。一般认为,灾后心理救援的最佳时机在24~72小时,然而心理疾患可以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为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及时的心理干预是最有效的。经历了多次的灾害救援,笔者认为,早期心理干预应与灾害现场生命救援同步进行,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的0~72小时,不仅仅是生命救援的黄金时间,也是心理救援的黄金时间。由于灾后心理干预的时间、方法不同,通常会有3种结局:一是积极引导患者走出心理阴影;二是干预失败,徒劳无功;三是对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以往的救援经验表明,不正确的心理干预时机和方法,往往会加重幸存者的心理伤害。例如:没有及时或持续地向幸存者提供生活物资,错失了幸存者产生安全感、建立自信心的最佳时机,或是在不正确的时机鼓励幸存者倾诉其痛苦经历等等这些不经意间的行为,甚至于自认为是帮助对方的行为,结果却对幸存者造成了二次伤害,妨碍后续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

3 地震灾害现场心理救援对策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发生率较高,而应对灾害心理危机的干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匮乏、未建立专门组织系统和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现场心理危机干预行为及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如今,日常生活中对灾害常识的宣传和相应的应急训练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结合多次救援经验,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广大民众进行灾害心理学危机干预训练,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到既不能盲目地做“过”,也不能“不做”。具体到地震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线救援人员在进行生命救援的同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给予物质支持以获得安全体验。采取具体措施保护幸存者免受再次伤害或再次暴露于创伤刺激,促使其获得安全体验。例如安全避难所的居住安置,生活物资的提供,受伤幸存者的现场医疗救治及后送转运安排等等。(2)顺其自然地进行适度心理支持。灾后幸存者多处在震惊、麻木状态,或有一定程度的人格解体,对这样的幸存者宜给予直接、简洁、肯定的语言或是运用握手、拥抱等肢体接触等非语言性方式进行安全慰藉,鼓励他们将震惊、恐惧、悲伤等情绪顺其自然地表达和宣泄出来,但应避免不适宜的多次创伤体验;志愿者默默的陪伴等对幸存者爱心、耐心的直接传递也往往比目前心理学常用的紧急事件晤谈、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眼动脱敏和信息再加工治疗(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精神动力治疗等干预技术更为直接、简单、有效。(3)针对心理情绪进行初步检伤分类。虽然救援队员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不是心理学从业者,但是救援前期的培训中包含对异常心理情绪的简易识别方法,可据此对灾民进行初步检伤,较严重者及时通知并转诊,由专业心理从业人员进行后续治疗,轻微者可在身体救援的同时给予言语支持、安抚,包括对灾民提出的关于其身体创伤的疑问及时答复,也会对其心理恢复有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所以,一线救援队员对灾民进行心理检伤分类,并且针对有轻微心理情绪问题的对象进行身体救援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既为后续专业心理救援队员工作开展和实施做好铺垫。也争取到了心理援助的最黄金时间。(4)利用“心理伤票”[9]进行登记。根据以往灾难救援经验以及灾民心理特点,处于创伤后应激状态下的灾民无法平静描述自己的遭遇以及情绪体验,所以一线救援队员对灾民身体状况以及精神心理状态的描述尤为重要,救援队员可在灾民获救后第一时间进行记录,为后续救援工作提供依据。发现ASD的重点观察对象后,要注重填写观察档案及“心理伤票”,在现场救援结束时,统一移交当地医疗机构,以便后期心理干预治疗的延续,减少PTSD及严重精神异常的发生。(5)及时沟通现况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灾后人员离散,通讯中断,幸存者骤然失去他所熟悉的社会联系,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此时,一线救援队员也起到信息传递者的角色,适当告知灾民救援开展情况可有效安抚对方情绪,不仅如此,提供及时的、真实的社会救援行动信息,可使幸存者建立安全感,增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地震现场心理危机干预最重要的是生命救援与心理救援同时进行。在保证幸存者生命安全的同时,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与其产生共情,注重以实效和环境为基础,以动作和行为作为工作重点,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增强幸存者的心理安全感。本文旨在提出一种认识:“生命救援与心理救援同步”,规范救援应急期由非心理学专业救援人员开展心理救援行为的尺度,达到生命救援与心理救援的“效能最大化”。灾害现场正确的心理危机干预将减少高危人群数量,为后续心理卫生干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挽救无数患者和家庭,极大程度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1] 刘正奎,吴坎坎,王 力.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091-1098.

[2] 冯正直,杨国愉,李 敏,等.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相关因素[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1):23-26.

[3] 宋端铱.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

[4] 詹姆斯(美),吉利兰(美).危机干预策略[M].高申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5-149.

[5] 赵国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A):45-47.

[6] 陶晓琴.CISD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34-36.

[7] 孙红梅,高 健,张丽萍.CISM对我国建立灾难心理危机体系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2):38-40.

[8] 邓 扬,李 辉.突发灾难事件相关的PTSD及其危机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85-886.

[9] 史 宇,王立祥,郑静晨.灾后心理救援中不可缺位的“心理伤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6):321-322.

猜你喜欢

灾民幸存者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留
“幸存者偏差”的逻辑力量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正装店幸存者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