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2014-01-27韩枫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商品流通设想创新发展

韩枫

内容摘要:面对我国当前商品流通现状的多元复杂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运行的不规范性与探索性,急需创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发展模式,进而创立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从中国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商品流通经济理论领域几个基本概念的创新发展,分析了商品流通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最后提出了《商品流通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架构的设想。

关键词:商品流通 经济理论体系 创新发展 设想

中国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1.是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创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世情出发,坚定地走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在进行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实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正以经贸大国的形态和平崛起世界,并以新的观念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不是一种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它的基本内涵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协调发展,并进行国家的统一计划指导与强有力的法规政策的宏观调控管理,既不是“自由商品经济”,也不是“一定程度政府干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商品流通活动去推进广泛而有效的国内外市场商品交换活动,通过商品交换活动既协作又竞争,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而推进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致整个世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商品经济正在由初始阶段向发达阶段快速推进。中国特色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推动特色商品流通的快速发展。面对我国当前商品流通现状的多元复杂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运行的不规范性与探索性,急需创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发展模式,进而创立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去有力指导一个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化的中国商品流通实践活动。

2.是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建设是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心,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心。社会再生产活动,是商品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从单个的生产过程看,或从计划经济体制看,是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是生产决定论,即生产决定流通与消费,但后者对前者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是商品消费需求→商品流通→商品生产,是社会商品消费需求决定论。没有商品需求的引动,就没有商品流通的存在和发展;而没有商品流通,商品生产就不复存在和发展。不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决定论,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需求决定论或导向论,其生产、流通、需求间,都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流通活动是联接生产和消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对商品消费和商品生产既要适应,又发挥着引导和推动作用,并在不同的商品经济发展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的程度与特点。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活动,能否有序顺利地进行,对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商品流通的理论体系问题,其中尤其是商品流通的规律问题,要创建起一个崭新的《商品流通经济学》理论体系,以指导流通实践的科学发展。

当前的理论研究,有忽视商品流通经济理论这一基本、核心经济理论研究的倾向。有以下几种认识和现状值得思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及作为商业行业活动的《商业经济学》和《商业计划学》、《商业企业管理学》等。

在进行改革开放,实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后,我们引入了《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经济理论来研究应用;接着,我们吸收了国际产业经济理论,创立了多类型的产业经济学,包括“流通产业经济学”;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引进和大力推行了属于市场经营活动领域的《西方市场营销学》,并分化出各行业的《市场营销学》;同时,我们又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体制理论;还有各行业的经济学,如财政学、金融学、对外贸易等部门经济学。总之,重视了两端:一是基础理论;二是具体应用理论。但忽视了一个专业核心基础理论问题,不仅取消了作为商业行业的《商业经济学》或《贸易经济学》,更没有把《商品流通经济学》作为所有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对待,即没有把它置于综合化、战略化、主体化的理论体系地位,这是值得思考与重视的重大理论问题。当前所出现的计、市混合,中、西混合的各种经济理论体系和重应用理论而轻专业基础理论的状态,是对当前我国所显现的各种经济问题的理论指导不到位而产生的。这就提出了如何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立而具特色的、科学的《商品流通经济学》理论体系问题,以便统领各分支学科的理论体系,使其纳入“商品流通经济规律”的大主流之中。

(二)重要性

1.商品流通重要地位的提升。商品流通处于商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地位,是联系商品生产环节与商品消费环节的纽带与桥梁,既引导与促进商品生产、又保证与引导消费,协调产销、销消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实现市场供求平衡的杠杆与调节器。没有适当的商品流通环节,就没有协调的商品供求关系,也就不会产生适当的商品生产结构与商品消费结构及其结构间相互适应关系,也就难于实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实现商品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与社会资本的良性循环。商品流通的畅通,是实现资本良性循环与世界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商品流通,就难于使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存在和发展。因此,科学的商品流通理论不仅指导商品流通活动的科学发展,而且也指导着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活动的正常发展。

2.商品流通功能作用的扩展。总的来说,是具有引导与促进商品生产、保证与引导商品消费,实现商品供求平衡,实现与增加商品价值,促进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具体可归纳出如下的分类功能:推进商品由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转移速度的功能;节约商品流通时间,从而节约商品流通费用的功能;科学组合各流通要素协调发展的功能;促进商品购、运、存、销各环节关系协调发展的功能;合理分配商品,从而保证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功能;促进流通领域各行业结构合理化的功能;促进生产结构与规模合理化的功能;满足与引导商品消费需求的功能;提供社会经济变化信息的功能;促进中外商品交流与贸易活动,从而促进资本世界良性大循环的功能等。endprint

因此,创立一个《商品流通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充分发挥商品流通功能作用的重要意义。但必须注意另一种倾向,即随着商品流通功能作用的扩展与提升、其地位日益重要、其要素的不断创新,而否定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联接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中间环节与中介地位,而把其视作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决定与主导环节,进而把其视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而歪曲了它的本质地位。从而把“流通功能创新论”,推延为流通地位主导论或主题论、决定论,把科学的流通经济理论,引导到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上去。

3.商品流通作为各要素“总和”体系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为:

商品流通的经营要素体系。一是经营主体。既包括专营商品流通活动的企业、机构,又包括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生产企业、机构等。二是商品流通的载体。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但其内含有不同的演进过程与层次。市场的最初层次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包括市场交换的主体、场地与设施及方式、交换对象物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商品。三是商品流通的内容。包括各种不同的商品类型及流通渠道、流通方式等类型。四是商品流通的客体对象。是指各种不同的消费者类型。

商品流通运行的环节体系。包括商品的购买;商品的储存;商品的运输;商品的生产加工;商品的销售;商品流通的劳务服务等。

商品流通活动的生产要素体系。包括商品的物质实体流,多称物流(主体);资金流(保证);劳动力流(支撑);信息流(引导);科技流(推动);劳务服务流(协助);文化流(精神)等流通活动要素体系。

商品流通业的行业结构体系。一是经营企业的类型体系。可按所有制;经营商品种类;国内外贸易类型等类型的不同,划分其类型体系。二是行业类型体系。可按生产经营商品类型;商业、服务业、流通生产加工业类型;经营环节、流通要素、创新程度等类型的不同,划分其行业类型体系。三是产业类型体系。可按纵向、横向类型;国内、国际产业化类型的不同,划分其类型体系。

商品流通的管理类型体系。可按各类企业内部管理类型;各行业管理类型;国家及省区宏观调控管理类型;国内、国际、全球管理类型等的不同,划分其管理类型体系。

总之,商品流通经济领域,是其各分支要素系统所构成的总体体系,这些分支要素体系随着商品经济的现代化发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发展或扩展。因此,《商品流通经济学》作为其所属各分支系统的母系统,或各分支学科的母学科,必须含盖其分支学科的内容。

商品流通经济理论领域几个基本概念的创新发展

商品流通理论体系的发展,其基础源于它的多层次基本概念的创新发展;其概念的创新发展是源于人们对商品流通实践创新发展的理性认识而产生与演进的。商品流通经济活动,有其不同的构成要素、层次领域与运行过程,并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而人们对其的理性认识也必在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其多层次概念的创新发展,并由此推动着整个商品流通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因而,有必要先行探讨其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创新发展的状态。

(一)商品

商品不同于产品。产品,是人们加劳动于其上而获得的生产物品,不是天然存在的资源要素。作为劳动生产物的产品,过去多认为是物质产品,现在所说的产品,既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又有非物质形态的产品。产品既可自产自用,也可用于交换;产品交换,既可进行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也可进行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前者的交换称为贸易,后者的交换称为商品交换。当前对商品交换中的商品含义的界定,具有以下类型层次。

1.交换动机论。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为出卖而生产的物质产品”,即为了出卖的目的而生产出的产品就都是商品;而用于出卖的产品仅指物质产品形态。

2.交换活动论。“商品是加入交换活动领域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即不管其原生产的动机如何,只要实际进入了交换活动领域或交换场所的产品就是商品;其产品不只包括物质形态,还包括非物质形态。

3.交换实现论。“加入交换活动领域或场所并实际实现交换,进行了所有权转移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产品”,即进行了产品所有权转移并实现了产品价值的产品,或获得了货币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产品,才形成真正的商品。

4.消费实现论。“实现交换、进入消费领域,并实际消费、实现使用价值的产品”,即不仅实现了价值,而且进行实际消费活动,切实实现了其使用价值的产品,才最终形成商品属性。

(二)流通

1.流通环节论。马克思把社会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并把分配与交换环节称为流通环节。生产是其起点环节,流通是其中间环节,消费是其终点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是其环节不断循环的过程,其各环节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流通之所以称为中间环节,是因为在产品生产出之后必须经过产品分配与产品交换才能进入消费领域。由此,流通的含义,就被定义为: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进行位移的活动过程,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或纽带,具有促进生产、实现消费的功能。

2.流通要素论。一种认识是物质产品实体的流通;一种认识是产品实体流与货币流相结合的流通;一种认识是以产品要素为主体与其相关的各生产要素协调统一的总和流通。

3.流通主体类型论。一种认识是流通仅指产品流通;一种认识是流通仅指商品流通;一种认识是流通既有产品流通又有商品流通,是两者流通的集合体。

(三)产品流通

产品流通不同于商品流通。产品流通,多被界定为:“是物质产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位移活动”。这种位移活动具体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物质产品实体从拥有者所在地向接受者或使用者所在地转移的全部活动过程,这些活动包括推动产品位移的各种活动要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多表现为产品计划分配的“物流活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与比重的产品计划分配“物流活动”,如军品物质、救援物质、战略储备物质等。这些产品流通,虽属于流通领域,但不属于商品流通领域;同时,产品计划分配“物流”,也不同于商品交换“物流”。endprint

(四)商品流通

1.商品交换活动总体论。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流通本身仅仅是交换的一定的要素,或者说,是在其整体上来看的交换。”依据马克思这一概念界定,人们对商品流通多理解为:是发展了的、全社会范围内的、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无数次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是一个独立于商品生产之外的经济领域。

2.商品转移过程论。认为商品流通是在商品生产出来之后,通过一定的流通渠道、流通形式、流通环节完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它是商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必要阶段或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

3.商品交换活动与过程结合论。认为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及其运行的总过程。一是商品流通的各个要素都是商品,如商品实体、资金、劳动力、科技、信息、劳务服务等都已商品化,只是在商品流通的总体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二是商品交换活动,是多形式、多环节、多范围、多品类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三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活动的总体及其运行的全过程。

4.商品交换活动“产业论”。认为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活动的“集合”,或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企业“集合体”。被称为“商品流通产业”或“流通产业”,从而把商品流通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但未充分明确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五)商品流通的载体

普遍的认识是: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但对市场的含义则有不同的界定,这些不同的界定,既反映着市场活动的递进过程,也反映着商品流通活动的深化发展过程,更是商品流通经济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容。

1.商品交换场所论。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具有买卖双方的商品交换的主体;具有买卖客体对象的商品;具有商品买卖的场地与设施条件。这是一种原始的市场含义。

2.商品交换关系论。马克思从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初始阶段的认识出发,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强调的是商品交换活动及由此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换关系,它打破了固定市场的场所与交易时间的局限。

3.商品消费需求论。一些西方的经济学者,从对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阶段的认识出发,认为市场是“消费者现实与潜在的消费需求”。即消费者需求就是市场,需求在哪里,哪里就是市场;需求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这里所说的消费者需求,不仅指有货币购买能力的现实需求,而且还指暂无购买能力而客观存在的、不断发展的生理与精神需要,而把其称为消费需求决定论。

4.商品交换活动总体论。一些学者从对当前世界经济大循环与商品交换活动国际化发展的认识出发,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及其运行的总过程”。它不仅指物质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还包括非物质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其商品交换活动总体的运行总过程,包括需求调研、产品设计、市场定位、资源购置、产品生产加工、商品储运、销售、售后服务、客户联系的有机系统过程;从资本投入到资本回收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从国内到国际的良性商品交换活动的总过程。

商品流通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商品流通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与内容。它的研究对象一般表述为:商品流通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及其运动的规律。这里着重论及商品流通经济规律。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其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必然的运动趋势;所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间或经济活动发展过程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所谓商品流通经济规律,是指商品流通经济现象间或商品流通经济活动发展过程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作为商品流通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经济条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交换关系以及商品交换关系的各组成因素;另一方面它的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顺从它的要求,就会得到它的“奖偿”,而违反它的要求,就会被它“惩罚”。正是由于它的客观性,其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当然,要正确认识其规律并有效利用其规律,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研究劳动。那么,当前必须研究、揭示与遵守的商品流通经济规律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从不同的层面来观察应着重研究与遵守以下商品流通经济规律。

(一)市场商品供应必须适应市场商品需求规律

从社会生产过程看,是由于人们的生存需要才引致了生产劳动活动,而只有通过生产劳动生产出产品,人们的生存需要,包括物质与精神需要才得以满足。因此,人们的生存需要是生产活动的动因,而生产的成果是人们消费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所以,从单个的社会生产过程看,形成了“社会生产决定论”,而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是“社会消费需要决定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多为自给自足,产品供求之间表现为自然的统一关系,但当产品交换活动及其关系出现之后,特别是中间商人出现之后,产品流通活动得以产生,产品供求之间的矛盾也随而出现,由此,产品供应必须适应产品需求的规律开始显现与发挥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形成,商品流通活动随而产生与发展,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载体也必然产生与扩展。于是,产品日益转换为商品,商品更多地通过商品流通载体的市场去进行市场供应,而消费者需要,更多地通过市场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得以满足,从而形成了市场商品需求。这种市场商品供求间的关系,日益表现出市场商品需求的决定性,因而,市场商品供应必须适应市场商品需求就成为一种客观必然性,从而形成市场商品供应必须适应市场商品需求的规律。由于商品流通经济活动是商品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的桥梁,是商品交换活动与商品交换关系的总体,因而,商品流通经济活动及其过程,必然形成市场商品供应适应市场商品需求的客观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商品经济达到了高度发展水平,商品流通经济活动要素大大增加、商品流通的规模与过程大大增长与延伸,使市场商品供应必须适应市场商品需求规律的要求与作用更加明显与突出。endprint

(二)商品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有如下两点:一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或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二是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为基础,要按商品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由市场商品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商品价格,总是围绕着商品价值而波动,但商品的价值总是由商品交换来实现。因此,作为商品交换活动与商品交换关系总体的商品流通领域,虽存在一定的商品生产加工活动,但其基本功能是实现商品交换,通过实现商品交换取得货币,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由此,实现商品价值,就成为商品流通经济活动的一个客观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科学有效地组合商品流通环节与各个构成要素,要以最低的流通费用与适当的形式,向最恰当的区域、用最恰当的商品种类与规模、在最恰当的时间将商品迅速流向最需要的消费者群体,充分满足其消费需求,实现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从而实现其价值;同时,根据市场商品需求规模与结构的变化,引导商品生产规模、结构、科技的相应调整,从而节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的价值量,为商品价值的顺利实现开辟广阔的道路。

(三)商品按自然流向进行流通规律

商品的自然流向与商品流通范围不同。商品的自然流向,是指商品由生产地向消费地内在的必然流动方向。商品的消费地在哪里,商品就向哪里流动,包括国内外的广阔空间。而商品流通范围,是指商品在现有的交通技术与购买力水平条件下,实际达到的地域半径长度。商品按自然流向进行流通,是市场商品需求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商品经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的特性所决定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的要求货畅其流,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满足消费。总之,需求在哪里,商品必然向哪里流通,就成为一个必然的流通方向。因而,商品按自然流向进行流通,就成为商品流通的客观经济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包括流通方向、流通范围与流通路线等。

(四)节约商品流通时间规律

节约时间规律,是社会再生产活动的普遍经济规律,更是商品社会再生产活动的极高规律。同时,也是商品流通的规律。它作为商品流通的经济规律,不仅是节约时间规律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具体表现,而且是商品流通活动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节约商品流通时间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必须节约使用社会劳动时间,加速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构成部分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阶段的运动,是在一个时间序列中依次进行的,处于两个阶段的时间是辩证统一的,但两者又是相互矛盾与相互排斥的。因为纯粹的流通过程不生产物质财富,并不创造价值。因此,流通时间越短,再生产过程就越短,生产资料的停留时间就越短,生产的速度就会加快,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出售的速度就会加快。二是节约流通时间,就要节约商服劳动时间,提高经济效果,节约流通费用,降低商品价格,从而加速流通过程,及时满足消费者需要,加速实现商品价值,提高流通的整体经济、社会效益。由此,使节约流通时间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的一个客观经济规律。该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整个社会必须按照恰当的比例将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于商品流通领域,然后再按恰当的比例分配于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并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这些劳动时间,用最少的物化与活劳动消耗,去实现最多的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取得最大的商品流通活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市场商品竞争规律

竞争,是事物竞相争夺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活动,因而,竞争规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市场商品竞争,是商品在市场上相互比较、相互争夺购买者,以求得消费者与社会承认,而迅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市场商品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表现在商品的销售量上是优多、劣少,表现在利润上是优多、劣少,甚至亏本被淘汰。市场商品竞争,不仅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更直接地反映着流通业的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由于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是商品交换活动与商品交换关系的总体,使商品流通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因此,市场商品竞争也必然成为商品流通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商品在市场上比较与相互较量,是商品的一种天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只有通过市场商品竞争,才能最终得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元经济,几种经济成分并存,在不同经济成分中,又有多种不同的经营企业,这些经营企业为了获得各自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必然进行竞争等。从而使商品竞争成为商品流通总体活动中的普遍状态。当然,这一经济规律的要求与其作用的表现,在不同的流通环节、要素中具有不同的内容。也正由于市场商品竞争规律的特殊性,才使其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的客观经济规律。

对《商品流通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架构的设想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商品流通经济的基本范畴;第二章我国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第三章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商品流通发展的必然性及其特征;第四章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功能作用。

第二篇商品流通结构:第五章商品流通的环节结构;第六章商品流通的生产要素结构;第七章商品流通的区域结构;第八章商品流通的行业结构;第九章商品流通的产业结构;第十章商品流通的商品结构。

第三篇商品流通经济规律:第十一章遵从客观经济规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十二章市场商品供应必须适应市场商品需求规律;第十三章商品价值实现规律;第十四章商品按自然流向进行流通规律;第十五章节约商品流通时间规律;第十六章市场商品竞争规律。

第四篇商品流通的运行:第十七章商品流通体制;第十八章商品流通的运行机制;第十九章商品流通战略;第二十章工业品商品流通;第二十一章农副产品商品流通;第二十二章服务产品商品流通。

第五篇商品流通的管理:第二十三章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管理;第二十四章商品流通的行业管理。

结论

总之,加速创建新的商品流通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指导各分类经济学科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重大作用;明确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构建其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与科学的结构;明确揭示与准确论述商品流通领域的主要经济规律,有利于突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或重点内容,填补其理论体系的空缺与弱点;提出其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具有战略设计意义,为其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提出初步的纲领性的思考。甚望同行们共同探讨、交流,推进其创新发展的进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品流通设想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跟踪导练(一)1
2011商品流通国际论坛隆重举行
消除空袭后果的一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