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适度跨越的圈层发展”模式研究

2014-01-27张志勇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问题原因政策建议新型城镇化

张志勇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理论分析入手,结合山东济南城镇化发展实际,深入剖析当前难点和障碍因素,探索城镇化发展模式、动力和着力点。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问题原因 发展模式 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

新型城镇化指在一定区域内,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广泛融合,城乡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融合关系。城镇化发展质量应当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基础,通过城镇的空间拓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供承载能力;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支撑,通过推进城镇的工业化进程来提供产业支撑能力;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核心,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来提供核心发展能力;环境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目标,通过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东济南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山东济南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发展速度减慢。1995年山东济南的城镇化水平为34.32%,2007年为63.05%,12年来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8.7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2个百分点;而2012年山东济南的城镇化水平为65.5%,2007-2012年的6年来城镇化水平却只提高了2.4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64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减慢。

2.城镇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山东济南小城镇整体规模较小,第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技术含量低,横向联系不密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难以形成较强的带动作用,2012年山东济南市生产总值4812.68亿元,市区合计3051.09亿元,县区合计1374.8亿元,是典型的经济小县、财政穷县。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12年山东济南市区完成GDP3051.09亿元,占全市的68.9%;县区完成GDP1374.8亿元,仅占全市的31.1%;县区除章丘市外,长清区、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4个县GDP较低,明显成为山东济南经济发展的短板,市区县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城镇空间分布散且利用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城镇空间分布散,集聚能级和辐射能级低。济南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不均,城镇等级结构不完善、中间层次发展薄弱。城镇空间分布北密南疏,从空间布局来看,大部分城镇分布于交通干线两侧和资源集中开发地区,小城市数量过多,而处于中间规模的城市数量过少,处于塌陷状态,这表明山东济南在省会城市群内的传导力较弱,辐射能级低。

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地域差距大。山东济南市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很突出。中心城区周边县城发展规模普遍过小、经济实力较弱,这就使得以小城镇为主的各县级区域城镇化水平较低,难以为中心城区分担发展压力。表现为山东济南县域经济的产业密度远远低于城区产业密度(见图1)。

(二)山东济南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产业支撑作用严重弱化。山东济南工业实力不强,规模小、增速低。从总量来看,2011年二产增加值为1828.97亿元,增速11.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由2005年的第7位下降为第11位。从增长速度来看,“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五年时期,山东济南市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在山东省内17个城市的位次分别为第12、14、16位,呈逐渐下滑趋势;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66%,远未起到以新技术引领带动工业发展,进而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

2.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山东济南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带动能力弱,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山东济南市农业龙头企业只有500余个,规模企业数量太少,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仅有190个,这与省内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山东潍坊、青岛等城市比较,相差甚远。

山东济南城镇化“适度跨越的圈层发展”模式构建

(一)圈层发展

加快城市的圈状发展,培植省会都市圈。一是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联动发展。合力建设联系紧密、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二是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实现规划建设对接和融合联动,形成“同城效应”。三是加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交流合作。主动呼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努力推动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快城市的层级发展,向更高层次城市的转化升级。加快发展次中心城市,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功能转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繁荣宜居的省会卫星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快规模膨胀,发展成为小城市。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小城镇环境质量和综合实力。

(二)适度跨越

根据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梯度发展模式以及产业转移理论,不同地区可以施行梯度化的城乡发展模式。特别是处在初级城乡一体化阶段的地区,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各种外部资源支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山东济南是一个中部东部强、南部北部弱的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异典型区域。整体而言,山东济南城镇化改革发展在坚持“圈层结构”和“梯度发展”模式前提下,应确立适度跨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从改革力度与发展速度上,可以采取“适度跳跃的原则,加大制度投入,将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统筹思考,积极利用发达的区域经济带动落后地区的城乡发展。

促进山东济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endprint

(一)注重追求全面的、内涵增长的、环境友好的城镇化质量

1.土地城镇化要充分注重城乡规划的调控。在空间布局、产业定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引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以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形成等级层次分明、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

2.经济城镇化要着力推进四化同步。经济城镇化要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来提供产业支撑能力。

3.人口城镇化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加快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帮助其实现市民梦、安居梦、创业梦“三大梦想”,推进和谐城镇化。

4.环境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八字方针,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到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

(二)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四化同步”动力机制

1.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着力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一方面,以“工业强县”为核心,着力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过程中,要做好产业定位,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功能转移。另一方面,打造以园区载体为主要平台的产业支撑系统。以园区带动县域工业发展,结合新区开发、老城提升和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老城区的工业企业向园区搬迁集聚,努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

2.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构建省会现代农业发展新框架。构建都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二是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抓龙头、拓市场、建基地、联农户,实现“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实现规模化经营。三是以“园区+基地”为重要载体提高服务能级。建设提升都市农业园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四是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不断深化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领域的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公平流动。

3.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一是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城乡间的信息化通道,建立起城乡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城乡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二是在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建立起两个通道:信息双向流转的通道和实物双向流转的通道,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

(三)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政策”支撑体系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要改革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法律制度,切实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二是要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产权调整、协调各方主体利益,依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三是加强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注重城镇内涵发展,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重视土地环境整治与保护。

2.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以去利益化、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为目标和方向,逐步剥离户口所附着的福利功能,改革嵌入户籍制度中的其他二元制度,实施分类明确的户口迁移政策,及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范围,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配套财税体制的改革,财政收入要向地方倾斜。这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革户籍制度的配套措施,通过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要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安排财政转移支付,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在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的比重,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济南日报,2012-11-9

2.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N].济南日报,2012-12-17

3.济南市统计局.济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12endprint

(一)注重追求全面的、内涵增长的、环境友好的城镇化质量

1.土地城镇化要充分注重城乡规划的调控。在空间布局、产业定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引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以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形成等级层次分明、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

2.经济城镇化要着力推进四化同步。经济城镇化要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来提供产业支撑能力。

3.人口城镇化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加快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帮助其实现市民梦、安居梦、创业梦“三大梦想”,推进和谐城镇化。

4.环境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八字方针,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到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

(二)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四化同步”动力机制

1.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着力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一方面,以“工业强县”为核心,着力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过程中,要做好产业定位,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功能转移。另一方面,打造以园区载体为主要平台的产业支撑系统。以园区带动县域工业发展,结合新区开发、老城提升和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老城区的工业企业向园区搬迁集聚,努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

2.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构建省会现代农业发展新框架。构建都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二是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抓龙头、拓市场、建基地、联农户,实现“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实现规模化经营。三是以“园区+基地”为重要载体提高服务能级。建设提升都市农业园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四是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不断深化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领域的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公平流动。

3.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一是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城乡间的信息化通道,建立起城乡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城乡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二是在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建立起两个通道:信息双向流转的通道和实物双向流转的通道,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

(三)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政策”支撑体系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要改革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法律制度,切实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二是要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产权调整、协调各方主体利益,依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三是加强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注重城镇内涵发展,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重视土地环境整治与保护。

2.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以去利益化、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为目标和方向,逐步剥离户口所附着的福利功能,改革嵌入户籍制度中的其他二元制度,实施分类明确的户口迁移政策,及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范围,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配套财税体制的改革,财政收入要向地方倾斜。这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革户籍制度的配套措施,通过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要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安排财政转移支付,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在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的比重,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济南日报,2012-11-9

2.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N].济南日报,2012-12-17

3.济南市统计局.济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12endprint

(一)注重追求全面的、内涵增长的、环境友好的城镇化质量

1.土地城镇化要充分注重城乡规划的调控。在空间布局、产业定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引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以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形成等级层次分明、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

2.经济城镇化要着力推进四化同步。经济城镇化要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来提供产业支撑能力。

3.人口城镇化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加快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帮助其实现市民梦、安居梦、创业梦“三大梦想”,推进和谐城镇化。

4.环境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八字方针,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到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

(二)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四化同步”动力机制

1.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着力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一方面,以“工业强县”为核心,着力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过程中,要做好产业定位,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功能转移。另一方面,打造以园区载体为主要平台的产业支撑系统。以园区带动县域工业发展,结合新区开发、老城提升和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老城区的工业企业向园区搬迁集聚,努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

2.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构建省会现代农业发展新框架。构建都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二是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抓龙头、拓市场、建基地、联农户,实现“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实现规模化经营。三是以“园区+基地”为重要载体提高服务能级。建设提升都市农业园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四是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不断深化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领域的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公平流动。

3.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一是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城乡间的信息化通道,建立起城乡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城乡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二是在促进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建立起两个通道:信息双向流转的通道和实物双向流转的通道,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

(三)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政策”支撑体系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要改革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法律制度,切实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二是要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产权调整、协调各方主体利益,依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三是加强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注重城镇内涵发展,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重视土地环境整治与保护。

2.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以去利益化、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为目标和方向,逐步剥离户口所附着的福利功能,改革嵌入户籍制度中的其他二元制度,实施分类明确的户口迁移政策,及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范围,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配套财税体制的改革,财政收入要向地方倾斜。这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革户籍制度的配套措施,通过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要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安排财政转移支付,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在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的比重,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济南日报,2012-11-9

2.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N].济南日报,2012-12-17

3.济南市统计局.济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原因政策建议新型城镇化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关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探究
浅析乡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存在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