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党建工作兼职组织员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2014-01-26景荣

关键词:学生党建工作模式高校

景荣

摘 要:学生党建工作中兼职组织员工作模式直接影响着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文章提出要创新当前高校兼职组织员工作模式的思路,拓展兼职组织员的内涵,整合多方资源,群策群力,强化优势,形成兼职组织员工作的合力。

关键词:学生党建;兼职组织员;高校;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86-02

高校党委组织员是指受党委委托,代表党委主持发展党员工作的人员。而兼职组织员,则是由校党委组织部从非专职学生党务工作干部中选聘出来的一批熟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乐于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同志,来为学院党务工作作指导,当参谋[1]。目前主要是从退休的党员干部中选聘兼职组织员。

一、当前高校兼职组织员面临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积极分子及党员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教育和管理学生党员的工作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党务工作的队伍由于受单位编制的限制,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偏少,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需要。而当离退休的兼职组织员面对很有特点的“90后”的大学生时,由于对新生事物的认知不同,有时在沟通中很难找到共同点而产生共鸣,也就无法深入考察入党对象,从而不能为党委提出及时、合适、合理的工作建议和意见。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中这种兼职组织员工作模式已经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一)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在进入高校之前,虽然有部分高中生接受过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但在谈及对党的认识、党的历史、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却不很清楚,对于自身的入党动机也表述不清。笔者在去年9月份对学院12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6份,收回240份。在入校一个月后主动向支部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只有10人;在高中写过入党申请书的有26人,但记得具体时间的只有4人。在谈及为什么要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亲朋的劝说下递交入党申请书的32人,占13.3%;加入党组织,为今后就业增加砝码的57人,占23.8%;看到其他同学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而“从众式”写了申请书的有68人,占28.3%;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想加入党组织的62人,所占比例不到26%;没有考虑好,暂时不想写入党申请书的有21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团校和党校初级班的培训后,2012级的新生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达到了95%以上。由此可见,“90后”的大学生入党动机显得功利化、现实化,这就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耐心地加以引导,深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把握他们的思想,这对兼职组织员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考验。

(二)兼职组织员发挥作用不够充分

在学生党建工作兼职组织员制度实施时,党委把握的原则是既不能影响老同志的正常生活,也不能影响所在学院党委或党总支的正常工作,这就导致基层党委对兼职组织员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地位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学生党支部发挥好作用,学院党委组织员对入党材料进行最后的审核即可。所以一般情况下,兼职组织员的工作就是在发展党员时受党组织委派与入党对象象征性地进行谈话,把好入口关的“谈话”关,根本无法发现发展对象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得兼职组织员作用发挥不充分,不能起到其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

(三)兼职组织员模式设置思考不深入

按照目前高校党委兼职组织员选聘模式,其基本做法就是从一批思想坚定、素质过硬、业务精且威望高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中来进行选择,他们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时间也有发挥余热的热情,但是他们与“90后”大学生之间代沟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对新生事物认识的差异,彼此可能很难找到共鸣点,也就无法真正深入到发展对象中去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为了在入党前能深入地了解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 真实地了解其平时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情况,那么对于这类兼职组织员选聘模式的设置我们不得不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学生党建工作兼职组织员工作模式创新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如何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保持党的纯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扎实抓好高校党建工作。

(一)兼职组织员工作模式创新的思路:强化优势,形成合力

随着高校学生的连年扩招,对于党员与积极分子教育与培养工作量也随之大幅加大, 单纯由党委组织部门来负责教育管理, 根本满足不了当前工作的需要, 也就无法确保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整合多方力量,以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为中心,合理分解兼职组织员的工作,根据自身工作的优势来承担不同的任务,使每类兼职组织员的工作仅是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中的一部分,有针对性地完成党建工作中的任务,强化各自的优势,方能形成合力。

(二)拓展兼职组织员的内涵:整合资源,群策群力

在对发展对象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整合不同的资源,使工作更具体,了解的情况更真实。

1.班主任兼任第一组织员,全面了解思想、学习动态。班主任平时与学生接触面最广,接触的频率最高,他们能够及时地把握班级学生在思想上的变化,深入了解发展对象的情况。如果班主任为专业课的教师,那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了解得更清楚。在对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时,由于他们的指导与监督最靠前,那么他们的意见也最为真实。

2.团委、学工教师兼任第二组织员,真实了解工作、生活动态。团委和学工办的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往往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通过学生对院系活动的组织,可以了解他们的活动策划与组织管理能力;通过他们对活动的参与过程,了解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深入学生宿舍,与他们进行亲切交谈,又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动态,从而更具体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培养。endprint

3.专业导师兼任第三组织员,深入了解学术、研究动态。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在进入大二后,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导师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实验,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转变为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充分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导师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对他们进行影响的同时,也能对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表现了解较多,在对发展对象的推荐上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4.离退休老同志兼任领航组织员,发挥榜样作用。离退休老同志通过举办党的知识讲座、恳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更是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和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当发展对象提高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的领航员, 使新生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 更从思想上入党。兼职组织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 借助新媒体不断更新与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地调整自我、发展自我,给发展对象及新党员树立良好榜样。

(三)加强兼职组织员的培训,提升工作效能

兼职组织员有着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但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也对组织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党组织要加强培训,提高组织员的协调素质、自律素质、知识素质与创新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工作的效能[2]。比如对班主任要多加强宏观把握能力与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使之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专业导师一直走在学术的最前沿,但作为兼职组织员,在通晓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同时,也要通过及时的培训对当前的时事政治作深入了解。

三、创新兼职组织员工作模式需要关注的问题

经过近三年的兼职组织员工作模式创新的运行,无论是积极分子的确定,还是预备党员的考察与培养工作都在扎实、有效地开展,切实提高了党员发展的质量。但是运行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党委要高度重视兼职组织员工作,使党务工作规范化

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加强组织员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党组织要提高对兼职组织员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加深对各类兼职组织员工作的内容、方式的了解,定期听取各组织员的汇报,定期组织交流,通过各类组织员之间的意见沟通,才能向所在党组织提出有针对性的考察意见,从而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党委也要重视相关的制度建设,要形成一系列的工作汇报制度、业务培训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等,通过制度促规范。

(二)兼职组织员的工作要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保证党务工作的有效性

兼职组织员的工作要与平时的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团委、学工办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通盘考虑,既没有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又扩大了组织与学生的接触面,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考察对象的情况,使党务工作更贴实际,扎实有效。将对培养对象的考察自然地融于日常的管理与教育中,被考察对象也更易接受,所反映的情况也更真实、可靠。

(三)保持兼职组织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保证党务工作的连贯性

对培养对象的考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期的行为。既要重视入党前的教育考察,更要重视入党后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既要重视对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也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实践锻炼。在一个考察周期内,党组织要充分考虑兼职组织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党务工作的连贯性,确保党员的先进性[3]。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南大学委员会.发挥兼职组织员优势 增强大学

生党建工作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2]杨钰.试论新时期党校组织员的素质[J].文教资料,

2008,(3).

[3]李国良,罗彥林.建立高校兼职组织员制度初探[J].新

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工作模式高校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新媒体平台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