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基本模式及运行机制探析

2014-01-26冯林张治湘

关键词:基本模式运行机制高校

冯林+张治湘

摘 要:从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基本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着眼,从国家政府、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自身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结合世界名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管理和运行经验,提出了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基本模式;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55-03

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也逐渐认识到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为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创立起各种形式的跨学科研究组织。

一、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基本模式

根据批准设立跨学科组织主体的不同,我国高校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类是国家政府批准创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第二类是高校自主创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第三类是高校和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同创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

(一)国家政府批准创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

这类跨学科组织模式以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为主要形式,采用“政府拥有,大学代管”的管理方式,承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跨学科研究课题。这类跨学科研究组织一般隶属于某一学院或系,由该学院或系全权组织管理和建设,同时根据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学院或系参与,是一种比较大型的实体组织,主要包括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2012年教高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校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1]。到2012年,我国共建成100多所高校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清华大学为例,截止到2012年5月,该校共组建成1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工程研究中心和3个工程技术中心。其中,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系有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热能工程系有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程系有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高校自主创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

高校自主创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包括高校各类形式的跨院系、跨学科研究组织和独立设置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跨院系、跨学科研究组织通常是依托于某一学院或系,由该学院或系统筹规划,联合其他相关院系的人力、财力、物力参与,是学校的产学研实践基地。比如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中建有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和量子信息中心。

独立设置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是跨学科设置的科研实体,它不挂靠于任何学院或系,中心自己统一安排具体事宜,自行组织管理,并联合相关院系针对某一主题领域的科研课题进行合作研究。比如2006年4月,北京大学建成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有5个研究中心,开展与高新技术和先进科学相关的跨学科研究[2]。浙江大学于2000年4月正式建成了微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这是浙江大学的第一所独立设置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该中心的目标是组织微系统领域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3]。

(三)高校和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创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

这类跨学科组织模式是由某一学院或学科牵头,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同创立,大多是与工商界联办,即联办的研究中心,往往成为大企业的研究基地或校企联合实体。清华大学截止到2012年8月共建成114个校企联合科研机构,其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共设有2个校企联合机构,分别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北京搜狐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互联网创新技术联合实验室。前者是由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和北京搜狐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后者是由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和腾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

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模式除了以上归纳的三种基本模式之外,还包括“211工程”提出的“学科群”,以及2004年教育部为了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启动的“985”工程二期建设。但“211工程”由于各种原因,经费下拨之后被分散到各个学科,没有形成核心凝聚力,未能成事。“985”工程二期建设提出要改变科研小而分散的研究模式,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目前正在积极地筹备和建设中,收效各异。同时高校之间还建有“无形的跨学科学院”,这是一种松散的组织,通过跨学科课题、跨学科计划等将高校的相关科研人员联合起来共同攻关。

二、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运行机制

我国从事跨学科研究的高校多数采用的是学院制机构,也就是“校—院—系—教研室”型的学术组织模式。这种组织结构成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模式的基础,当前我国大部分的跨学科组织都是建立在原有院系基础上[4]。

(一)组织管理结构

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在组织管理上一般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隶属于某一学院或系,由该学院或系全权组织和管理,承接大型跨学科科研计划和课题,同时组织相关院系教师参与合作研究。依托国家政府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

第二种是依托于某一学院或系,由该学院或系统筹规划,联合其他相关院系的人力、财力、物力参与合作。高校自主创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和高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创立的跨学科组织都属于这种形式。endprint

第三种是不挂靠于任何学院或系,由独立设置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自行组织管理,自行统一安排相关事宜,并联合相关院系针对某一主题领域的科研课题进行合作研究。这种组织管理形式依托高校进行跨学科研究,能将大学的人才和设施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

(二)组织运作方式

我国高校的跨学科研究组织有三种运作方式:第一种是矩阵组织运作方式。这种方式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适用于同一所高校组织多个学院、学系(包括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所)参与重大项目的跨学科研究工作。第二种是系统或混合组织运行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或者根据某课题需要建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这种组织形式会根据研究需要和进度来安排研究人员,使实验设备、人员等发挥最大效用。第三种是松散联合组织运作方式。独立设置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一般采用这种运作方式,联合相关院系,系统攻关[5]。

(三)人员结构

我国高校教职工形成了特有的“户口”编制,即教师按学科或专业结构划分,隶属于某一学院和系,大多数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内的成员都是在不改变原来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组织起来进行联合攻关,各类形式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一般都由相关学科导师带头,组织教师和研究生参与跨学科研究工作。这种人员结构既可以迅速地组织起跨学科科研团队,又可以充分利用在校研究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将跨学科科研与跨学科教育结合了起来[6]。

三、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

从上述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基本模式及运行机制来看,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基本上可以从事一定规模的跨学科研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了跨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的任务。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受到现行大学学术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约束,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下面从国家政府、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自身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国家政府层面

1.国家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约束和协调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重大科技项目缺乏有机衔接,国家有限的科技资源被分散到各个角落,低水平重复建设多,科技资源利用率低;在重大科技问题决策过程中,专家意见不受重视;科技评价、监督管理机构不完善,对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进行评估和监管时,缺乏合理、公正、科学的评价方法。

2.科研经费的投入少且管理体制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经费对高校的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缺乏明确的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3.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比如,2006年我国科研投入中基础研究只占5.4%,远远低于其他国家,而这有限的基础研究投入又多集中在政府科研机构中,高校科技投入明显不足。

(二)高校层面

1.高校科研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在一定历史时期

内,高校的科研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跨学科研究和单学科研究之间必然存在资源上的竞争。目前,高校实行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还是以相对固化的成熟学科、专业为依据,当新的研究领域不属于某一学科范畴时,它们很容易被排斥在外,再加上跨学科研究风险大、周期长,致使高校对跨学科研究的投入少之又少。

2.传统学术组织障碍。高校都追求学术声誉,而跨学科研究很难找准学科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组织的长期发展。

3.固化的学科专业设置弊端。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也没有在目录代码和名称中为新兴学科留下发展空间[7]。

(三)跨学科研究组织自身

1.跨学科研究组织缺乏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和优质

团队。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必须是享有很高声誉的某方面资深专家,还要有广博的学科交叉知识,能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凝聚力、资源调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跨学科研究团队需要合理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学术带头人在质和量上都偏低,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员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我国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水平。

2.传统的考核评估体制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组织的

队伍建设。目前,学术界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基于同行评议,研究人员的考评也以同行评议为主,而跨学科研究要比单学科研究难得多,跨学科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成果,即使取得成果,也是整个跨学科团队的集体成果,很难对每个从事科研的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3.传统的“校—院—系”三级学术组织结构不利于跨学科科研人员流动。在这种学术组织体制下,学科之间的边界非常明晰,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壁垒和竞争,教师的“户口”编制,使教师隶属于某一学院或系,没有院系的许可,教师无法实现自由流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

4.跨学科教育与跨学科科研两大职能分离。从国内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相关资料中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跨学科研究组织把科研放到了第一位,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只是作为科研的副产品,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将跨学科科研和跨学科教育两大职能割裂,实质上是对跨学科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治理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发展中的现实困境,结合世界名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本人从国家政府、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三个维度,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国家政府

1.完善国家科研拨款机制,建立国家实验室专项拨款基金,加大对跨学科研究组织经费的拨款力度。

2.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国际渠

道、地方渠道和企业渠道,尤其是在政策上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和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协调合作。

3.建立规范的经费审核制度,做好预算和核算,对已拨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效益进行严格审核监督,进一步支持执行好的,取消执行差的。endprint

4.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产业界积极应用跨学科研究成果,将产业界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的期望与高校跨学科科研成果实现良好对接,使产业界和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桥梁。

(二)高校

1.高校内部应该构建适合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

考核评价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加大对跨学科研究组织科研经费和科研资源投入,创新人员流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学科管理机制。

2.营造适合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文化氛围,使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在一个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中,平等对话和交流。

3.高校内部应该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由各领域专家和学术大师组成,负责规划该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论证、评估和撤销跨学科研究项目。

(三)跨学科研究组织

1.建立真正独立运行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引入国内外知名学术大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支专职的科研团队,保留一定比例的科研流动人员。

2.创新跨学科研究组织内专职科研人员的管理模

式,建立内部评估体系,对科研人员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进行评估,决定去留和奖惩。

3.选择性地招收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建立跨院系的导师聘任和兼职制度,实行研究生双导师培养,对参加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学生提供相关的跨学科课程,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之后,颁发跨学科学位。

4.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切实提升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若干意见[EB/OL].[2012-03-16].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

301/xxgk_146673.html.

[2]杨周易等.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EB/OL].[2006

-04-06].http://baike.baidu.com/view/299005.htm.

[3]张乐.浙江大学组建微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EB/OL].

[2000-04-20].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

el1/15/20000420/44329.html.

[4][5]张炜,翟艳辉.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现状及其运行机

制探析[J].软科学,2003,(5).

[6]张炜.基于跨学科研究的大学学术组织再造[D].杭州:

浙江大学,2001.

[7]程研.刍议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分类中的交叉学

科设置[J].高教探索,200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本模式运行机制高校
项目学习:科技活动中协同学习的基本模式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乡村图书馆基本模式和服务举措浅析——以绍兴为案例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