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阈下抑郁人群网络自救方案的初步构建

2014-01-26田雨晴陈凌昔于林露孔军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受试者人群心理

刘 琰,谭 曦,张 杰,田雨晴,陈凌昔,陈 璐,于林露,孔军辉

阈下抑郁是指具有抑郁的部分症状,但不满足抑郁症的诊疗标准,是介于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之间的广阔区间[1]。基于阈下抑郁的广义定义,临床上通常将亚综合征抑郁、轻型抑郁、复发性短暂抑郁及具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IX)》所列的9项症状中的1~2项抑郁症状,且病程>2周者统称为阈下抑郁[2]。作为一种亚健康心理现象,近年来,阈下抑郁的发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高中生、大学生及从事高压力工作的人群中[3-5]。

目前人们对阈下抑郁了解甚少,且中国人对心理医生及心理治疗存在一定偏见,绝大多数的阈下抑郁者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而任由病情发展,导致近几年来抑郁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成熟,在传统药物治疗和短期精神疗法的基础上开展网络心理干预,不仅是对传统治疗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能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的治疗思想和观念,突破时空限制,获得有效的治疗,是未来心理疾病治疗发展的新方向。

1 基于网络的自救方案对阈下抑郁人群症状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早在2003年,已有研究者开始研究有效且易获得的心理干预方案,如通过本地媒体、学校上课、电话咨询、合理利用患者的空余时间干预以及聊天工具或邮件等。2009年,Morgan等[6]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小组讨论法等方法验证了自救策略对阈下抑郁人群是有效的,同时列出了一些有效且易实施的自救策略。这些自救策略涉及了人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方式、心理、人际交往、饮食调节、物质以及身体和感觉体验方面,如保持有规律的睡眠、实现一个小目标后奖励一下自己、跟乐观的人交朋友、养成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等。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关注这种简易可行且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宗焱等[7]通过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进行心理干预,认为书法治疗能有效缓解儿童创伤后的精神症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心理干预方法;王建中等[8]认为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011年,在全国学术交流会议上,李君等[9]的“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生社交焦虑状态的干预研究”一文采用OICQ加密网络即时聊天室形式对医学生的社会焦虑状态开展干预治疗,结果显示这种干预方法有效降低了医学生的社交焦虑行为表现和情绪体验,认为网络干预在中国有很好的前景;任俊等[10]认为冥想是一种很好的情绪干预方法,可有效调节人们的情绪,帮助克服抑郁症的躁狂症状。

总结研究发现,国外的网络干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国内则处于刚起步阶段[11-13]。目前,国人对网络的需求日益上升,计算机以及移动设备的普遍应用使网络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基于网络软件的流行性以及国人对网络使用的普遍性,使得运用简易且广泛流行的网络工具对阈下抑郁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具备可行性。

2 基于网络的阈下抑郁人群自救方案的构建

设计基于网络的阈下抑郁人群自救方案主要包括初始期、干预期和评价期3个阶段。在进行自救策略设计时,运用国外的研究结果结合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特点,利用网络的可得性,以易操作、易实现为切入点,制定并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的抑郁人群自救策略干预的特异性目标和活动方案。以下主要介绍自救方案的具体方案和内容。

2.1 初始期 研究初期,查阅文献列出国外研究中行之有效的自救策略,然后结合国内实施过的易操作的心理干预方法。将国内外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自救策略归成几大类,使用专家小组讨论法进行研究,按自救策略所包含的领域组织不同知识层面的专家,经过两轮专家小组讨论进行评定和筛选。最终选出与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中国人愿意跟随且已有研究证明有效的、囊括生活各个方面的自救策略,做成自救策略表。

鉴于近年来大学生的阈下抑郁发病率较高,因此本研究拟先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PHQ-9)以及自主设计的大学生关于网络软件的使用情况及频率的问卷对几所不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筛选出阈下抑郁人群。对这些阈下抑郁人群的网络软件使用喜好以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硬件要求,选出本次研究所使用的网络媒介,如邮件、微信或自主设计的可用于干预的软件。

最后,对全部阈下抑郁人群采用电话询问或预先组织培训的方式,使其足够了解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征得受试者的同意,确定受试者能严格遵循试验方案且最终完成试验。与此同时,对受试者接下来一个月内的空余时间、地点进行登记,将愿意参与试验的受试者根据一定的纳入标准纳入试验。采用样本量的计算方法统计出研究所需要的样本量,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符合入组要求的阈下抑郁人群中选出试验所需要的研究对象。

2.2 干预期 在试验开始,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试验过程中为了减少偏见和无意识地暗示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采用双盲原则,即受试者与研究者对分组情况均不知情。在分组过程中,受试者的分组信息采用密封信封的形式交由第三方保管,并且在试验结束前不能告知研究者。

受试者均进行2次/周的网络心理干预,干预3周,共6次。试验组收到的自救策略是在研究初始期专家认可且经过往研究证明的有效的自救策略。对照组收到的自救策略是对改善抑郁症状无效的关于抑郁症或阈下抑郁的一般信息,这些自救策略仅提供一些信息但不足以改变受试者的行为;信息包括阈下抑郁的概念、抑郁的症状表现、治疗现状以及抑郁症的危害等。心灵备忘录的网络干预设计是本试验的关键所在,网络媒介的作用就是鼓励或说服受试者尽量遵循有效的自救策略,发给受试者干预策略的同时,也附上对每一种自救策略进行的详细解释,包括这些自救策略为什么有效、怎样去实现、对实现过程中的障碍给予建议性的解决方法以及行动前的提醒等。这些策略均按照可行性的原则采纳,将大部分可行且效果明显的自救策略在干预前期发给受试者。

在干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有计划地给予受试者积极的提醒,并对不理解干预内容、不愿意继续试验的受试者进行解释、说服和引导,按照干预顺序和干预原则有目的地对受试者进行指引以完成自救策略的干预。为进一步严格控制干预中的影响因素,在干预前、干预中期、干预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3次问卷追踪调查,在此期间发放PHQ-9及自主设计的自救策略跟踪情况调查问卷。

2.3 评价期 在干预结束后,对完成试验的问卷进行审核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对合格的问卷进行双录入,经检查比对校正后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国外诸多研究已经证明自救策略对治疗轻度抑郁症有效,且在对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进行药物疗法的过程中辅助自救策略的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尽早摆脱抑郁症的困扰。因此,良好的自救策略能改善抑郁症状,降低重症抑郁的发病率。在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中,还应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对影响试验结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与试验相关的混杂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最后,将本研究的试验结果与国外研究的结果进行比对,对相同点和异同点均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科学的解释,最终得出结论。

3 小结

研究表明,阈下抑郁发展为重症抑郁的几率较普通人群高出3倍之多[14]。基于网络的阈下抑郁人群自救策略干预优势主要在于干预的可得性及简便性。本研究针对患有阈下抑郁的特殊人群,通过网络媒介,在国外自救心理干预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东方人的生活习惯,列出适合中国人的心灵备忘录似的自救策略,运用随机对照原则,发挥网络对现代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优势,初步构建出一整套有较强操作性的阈下抑郁自救策略的干预方案,并将在下一步研究中对其适应性和干预效果行进一步评估。

1 李则挚,方贻儒.亚综合征抑郁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4):279-280.

2 龚勋,蔡太生.阈下抑郁的研究概述[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3):47-48.

3 杨娟,凌宇,姚树桥.阈下抑郁高中生抑郁症状追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28-1330.

4 王恩界,罗雪.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抑郁:应对方式的作用检验[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1901-1903.

5 谭曦.阈下抑郁的团体中医心理干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6 Morgan AJ,Jorm AF.Self-help strategies that are helpful for sub-threshold depression:a Delphi consensus study[J].J Affect Disord,2009,115(1/2):196-200.

7 宗焱,祝卓宏,王晓刚,等.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创伤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1):31-33.

8 王建中,陈新.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模式研究[C]//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2007:370-372.

9 陈雪,李敏,尚进,等.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生社交焦虑状态的干预研究[C]//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2011:403-406.

10 任俊,黄璐,张振新.基于心理学视域的冥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857-864.

11 杨敏,杨东东,肖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Mata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2006-2009.

12 周金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刊,2013,48(2): 90.

13 张玲,李新胜,李佳芮,等.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调查及对治疗与预后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2,27(4):317-319.

14 Cuijpers P,Smit F,van Straten A.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of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J].Acta Psychiatr Scand,2007,115(6):434-441.

猜你喜欢

受试者人群心理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我走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