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天凉”针刺法历史渊源与研究现状分析*

2014-01-26罗秀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4期
关键词:金针泻法手法

罗秀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 广州 510260)

“透天凉”针刺法历史渊源与研究现状分析*

罗秀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 广州 510260)

透天凉法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医家分别论述了不同的透天凉操作手法,现代学者也推广应用此法并对其机理不断探索论证。但当前的研究水平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

透天凉 历史渊源 研究现状

透天凉是传统针刺复式手法的代表之一,古代医家对透天凉法进行了各种阐述,现代学者加以推广应用并对其机理不断探索论证。本文追溯透天凉法的历史渊源并总结其近10年来的研究现状。

1 历史溯源

透天凉的理论和手法源自《内经》。《素问·针解》篇曰“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初步阐明了针刺泻法的适应症及能达到“针下寒”、“阴气隆至”的效果。《灵枢·小针解》云“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即徐疾补泻法。《素问·针解》篇“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讲述了开阖补泻法。《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言呼吸补泻之泻法。《内经》提到的徐疾、开阖、呼吸泻法均为透天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内经》中没有透天凉具体的操作手法,也没有出现“透天凉”这个概念。另外,《难经·七十八难》云“动而伸之,是谓泻”。“动”和“伸”形象地描述了提插泻法的特点。到了金元时代,窦汉卿《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论述了各种补泻方法,发展了《内经》的理论。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也提到“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这将凉泻法的用力趋势、方向和力度都描述得十分到位,综合了提插、捻转、迎夺、左右等操作法,其中“动”字与《难经》遥相呼应,同出一辙。明代徐凤《金针赋》第一次描述了“透天凉”的具体手法和适用范围。《金针赋》云“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一进三退的泻法,与近代透天凉的做法十分相似。徐凤还将三才跟补泻[1]糅合起来,使透天凉法的使用更加有理有据。明代汪机的《针灸问对》阐述了3种透天凉手法,其中一种独具特色,另两种与徐凤《金针赋》的方法相似。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独创了一种透天凉手法。随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也描绘了透天凉,叙述更为详尽、完备。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不断在实践中改良和发展透天凉法,不同流派的手法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2 古代著名医家的4种不同的透天凉法[1]

2.1 徐凤透天凉法 《金针赋》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三出”法:针直刺入地部后又退至人部、天部,三部均紧提慢按,提插六或六的倍数次。“三入”法:在“三出”法后,针从天部,经人部到地部,仍用紧提慢按法,在三部各行针6或6的倍数次[1]。可反复操作,产生凉感后出针。操作过程可结合轻柔的捻针法[2-3]。

2.2 汪机透天凉法 《针灸问对》曰“一飞二退,如此三次,为三进六退,即六阴之数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二次慢提至天,故曰疾按慢提”。具体操作方法:一次快速插针到地部,得气后分二次慢慢提针到天部,重复操作3次,这就是“三进六退”[1]。汪机在《针灸问对》中阐述了3种透天凉法,另外两法与《金针赋》的方法相似。

2.3 李梴透天凉法 《医学入门》云“先深入针,而后渐浅退针,俱泻少阴数,得气觉凉,带泻急提慢按初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再泻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凉”。具体操作方法:先将针刺入深层,急提慢按6次或18次,边提按边将针提到浅层,反复操作,直到出现凉感[1]。

2.4 杨继洲透天凉法 《针灸大成》云“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觉紧,徐徐举之”。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吸气时,先将针插入地部,再依次退针至人部、天部,又进针至地部,每部均紧提慢按6或6的倍数次得气,此为三退一进;操作3次,为三入三出。在针尖有紧感的时候,慢慢地将针提至皮下[1]。

3 透天凉法现代应用

3.1 临床研究 高英起治疗疟疾高热15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口服青蒿琥酯片,治疗组结合透天凉手法,以大椎、后溪、间使为主穴。治疗组临床治愈率100%,24 h内体温正常率更高,平均退热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高氏认为针刺治疗传染性疾病是通过“扶正”而“驱邪”,匡扶人体的正气,即增强自身免疫功能,可起到驱除邪气的效果,这与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原体不同[4]。林明祥以大椎、曲池、阳陵泉为主穴,配合迎随补泻和呼吸补泻,用透天凉法治疗热痹,取得良效[5]。沈巍观察透天凉针刺后穴位放血对呼吸道感染导致高热的疗效。证明本法疗效肯定[6]。胡荣治疗咳嗽100例,根据虚证烧山火、实证透天凉的原则在丰隆、太渊穴使用手法,结合鱼际小针刀穴位切割刺激。认为本法可扶正驱邪,帮助排痰并缓解呼吸道平滑肌的痉挛[7]。胡荣治疗胃痛100例,按虚证烧山火、实证透天凉的原则,在内关、足三里穴使用手法,并在内关、足三里行针刀穴位切割,总有效率99%[8]。李旗治疗下肢痉挛,将18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运用“烧山火、透天凉”补泻硚蹻脉法治疗,对照组则运用普通体针,疗程28 d。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82.4%,实验组治疗后28 d痉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首次治疗后0.5 h痉挛改善最明显,证明“烧山火、透天凉”补泻硚脉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患侧下肢肌痉挛有效,疗效在近、远期内均良好[9]。

3.2 实验研究 董善京等研究凉泻针刺手法的疗效,选用热证模型大鼠,分别使用提运法、透天凉法、捻转泻法、提插泻法针刺后检测血清溶菌酶。发现4种手法均能增加血清溶菌酶水平,促进细菌溶解,而提运手法与透天凉法的疗效比单式凉泻手法更好[10]。周海燕研究烧山火和透天凉法治疗热证模型家兔的疗效,将白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烧山火组和透天凉组,利用大肠杆菌内毒素(ET)造模。选取治疗两组动物的“曲池”穴,分别进行烧山火和透天凉治疗。与模型组比较,治疗两组肛温及ET含量均显著降低;与烧山火组相比,透天凉组ET含量下降更显著。证明烧山火、透天凉法均能使实热模型家兔血清ET含量有效降低,而透天凉有更好的退热疗效,因此凉泻手法应该是临床治疗实热证的首选方法[11]。

3.3 操作经验 郭天保将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归纳为“捻转提插”4个字,捻转可诱导针感,提插则用于补泻,而补必热,泻必凉是补泻成功的标志。首先,郭老认为医者在施针的全过程均不应忽略捻转提插手法;其次,医者应关注患者对针刺治疗的反应,诱导患者聚精会神地体验针刺,此为注重“患者之神”;再次,施针的医者应全神贯注,用心拿捏针刺的操作,此为重视“医者之神”。郭老强调,手法、治神、守神三者不可或缺,均是刺针治疗的重要方面[12]。

3.4 机理研究 马永强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著作资料,认为可用“引阳出阴”4字来总括透天凉法的作用,而烧山火、透天凉两法均是通过调节营、卫、宗、元四气在经络中的分布和运行而产生治疗效果的[13]。

综上所述,透天凉作为传统针灸复式补泻手法的代表之一,历史源远流长。但可能由于其操作讲求一定的技巧,有一定的难度[2],目前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近10年来关于透天凉法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以及综述的数目都不算太多,实在不利于传统手法的传承与发展。另外,关于透天凉法的系统研究极少,目前主要以零散的个案报道为主[14]。研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对照组[5,7-8]。有些研究对其使用的透天凉法未作足够具体的描述,令人费解[4]。各家透天凉的操作手法不尽统一[4-7],不同作者各自报道了自己所用透天凉法的有效率,相互间缺乏可比性,降低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另外,透天凉的一般起效标准是出现凉感,无论凉感是患者的主观感受,还是全身或局部体温的降低[15]。诱导凉感也是透天凉法的难点之一,但不少文献并未报告施行透天凉法后凉感的出现率,或患者难以诱导凉感时的应急操作,令人对其施术的效果难以信服[4,7]。所以,今后研究的方向应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更合理、客观地评价透天凉手法,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精髓。

[1]郑伟峰.明代医家针刺补泻手法的文献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

[2]张稀,魏清琳.《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赋文辨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5):4-6.

[3]邵百军,邢启洪.“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46-648.

[4]高英起.针刺透天凉治疗疟疾高热154例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03,8(6):392-393.

[5]林明祥,游福容,林旭东.透天凉手法治疗热痹[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143.

[6]沈巍.针刺放血治疗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热30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3):35-36.

[7]胡荣.鱼际、丰隆、太渊穴运用烧山火透天凉针法配合针刀治疗咳嗽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09,(2):109-110.

[8]胡荣.针法配合针刀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09,15(4):142-143.

[9]李旗,樊蕴辉,田福玲,等.“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对中风恢复期下肢痉挛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6):2140-2144.

[10]董善京,周伯仁.凉泻手法对内毒素致热大鼠血清溶菌酶水平影响的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3):18-19.

[11]周海燕,杨洁,冯跃,等.“烧山火”与“透天凉”针法对热证模型家兔肛温及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4):277-280.

[12]王自兴.郭天保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在临床中的运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5):45-46.

[13]马永强,徐彦龙.烧山火透天凉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62-63.

[14]叶挺.关于“烧山火”、“透天凉”研究现状的分析[J].中外医疗,2008,(2):5.

[15]刘佳,胡运光,马界.针刺手法“透天凉”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运用[J].吉林中医药,2009,29(5):408-409.

Historical Origin and Present Research Analysis of Toutianliang

LUO Xiu-ying.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Guangzhou 510260,China

Toutianliang acupuncture had a long history.Four ancient famous doctors had discussed the technique with different manipulations.Modern scholars had applied this method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d its mechanism.However,current research level was limited and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outianliang;Historical origin;Present research

R245.31

A

1004-745X(2014)04-062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24

广东省广州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20132A011029)

2013-11-02)

猜你喜欢

金针泻法手法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太阳穴
乡村的金针花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人与羊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
金针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