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的用药规律分析*

2014-01-26张朝霞赵瑞成赵文博指导张崇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风病补气类药物

张朝霞 赵瑞成 李 志 赵文博 袁 华, 指导 张崇泉

(1.河北省阳原县人民医院,河北 阳原 075800;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6;3.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张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的用药规律分析*

张朝霞1赵瑞成2△李 志2赵文博3袁 华1,3指导 张崇泉2

(1.河北省阳原县人民医院,河北 阳原 075800;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6;3.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 张崇泉教授 用药规律

张崇泉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3批、第4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入选的名老中医专家,湖南省名中医,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行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和老年疑难病,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笔者分析张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9月至2013年2月张崇泉教授门诊及查房时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起草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1995年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1995年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分期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及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发病2周至6个月;病历资料齐全,至少包括一般资料、症状、舌脉、中药处方。

1.2 研究方法 以张崇泉教授诊治的30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处方用药输入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2]。根据《中药学》[3]按主要功效分类,得到的常用药物具体分类如下:补气类、活血类、补血类、滋阴类、清热类、补肝肾类、安神类、平肝息风类、化痰类、行气类、通络类和利湿类。

2 结果

2.1 常用药物的频数分析 药物出现频率低于5%者按小概率事件处理忽略不计。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天麻(257次)、丹参(246次)、黄芪(235次)、赤芍(199次)、当归(183次)、甘草(172次)、牛膝(169次)、杜仲(169次)、地龙(165次)、川芎(163次)、白芍(159次)、葛根(146次)、钩藤(139次)、石菖蒲(128次)、生地黄(124次)、红花(123次)、炒枣仁(118次)、炙甘草(96次)、炙远志(93次)、鸡血藤(90次)、陈皮(86次)、蝉蜕(82次)、山楂(79次)、半夏(78次)、白参(76次)、茯苓(72次)、夜交藤(71次)、刺蒺藜(71次)、生牡蛎(71次)、豨莶草(68次)、白术(58次)、泽泻(53次)、秦艽(50次)、全蝎(50次)、山茱萸肉(48次)、枸杞子(45次)、三七(42次)、茯神(41次)、瓜蒌(40次)、龟版(40次)、菊花(32次)、广木香(29次)、黄芩(29次)、制首乌(29次)、砂仁(27次)、山药(27次)、夏枯草(26次)、枳壳(25次)、柴胡(25次)、木瓜(24次)、麦冬(21次)、羌活(20次)、草决明(18次)、金樱子(17次)、黄连(17次)。

2.2 常用药类的频数分析 将同类药物的频数相加生成新变量,如活血药相加生成新变量“活血类”,同理得出所有常用药物的药类变量。常用药类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活血类、平肝息风类、祛风类、补肝肾类、补气类、化痰类、滋阴类、补血类、养心安神类、行气类、利水类、清热类。300例病案中共用活血类药物1125次,平均每例3.750种,最多时每例用至8种,最少时使用1种;平肝息风类药物1026次,平均每例3.420种,最多时每例用至7种,最少时使用0种;祛风类药物605次,平均每例2.017种,最多时每例用至6种,最少时使用0种;补肝肾类药物488次,平均每例1.627种,最多时每例用至5种,最少时使用0种;补气类药物396次,平均每例1.320种,最多时每例用至4种,最少时使用0种;化痰类药物339次,平均每例1.130种,最多时每例用至4种,最少时使用0种;滋阴类药物304次,平均每例1.013种,最多时每例用至3种,最少时使用0种;补血类药物302次,平均每例1.007种,最多时每例用至3种,最少时使用0种;养心安神类药物230次,平均每例0.767种,最多时每例用至3种,最少时使用0种;行气类药物165次,平均每例0.550种,最多时每例用至3种,最少时使用0种;利水类药物152次,平均每例0.507种,最多时每例用至2种,最少时使用0种;清热类药物122次,平均每例0.407种,最多时每例用至3种,最少时使用0种。

2.3 用药味数的频数分析 张崇泉教授处方中,平均每个病历的用药味数为15.87味,使用药味的中位数是16味,最多的病历中用到了23味,最少的病历中用到了8味。张崇泉教授的用药味数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以16种为峰值向两侧呈正态分布递减。

2.4 统计通用方的归纳 经对常用药类主成分分析,得F(综合主成分得分)=-0.127养心安神类+0.114补血类+0.093通络类+0.082滋阴类+0.044平肝息风类-0.044补气类+0.031活血类-0.018行气类+0.010补肝肾类+0.007化痰类,依据常用药类的频数分析结果,按照四舍五入原理同时结合每类最少选一种的实际情况,活血类取4种,息风类取3种,祛风类、补肝肾类各取2种,补血类、安神类、滋阴类、补气类、行气类、化痰类各取1种 (选取原则为每类药物中使用频率由高到低),则可得出基本药物,结合张崇泉教授加用炙甘草调和的意见,则得到张崇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统计通用方如下:丹参、赤芍、当归、川芎、天麻、钩藤、白芍、地龙、葛根、杜仲、牛膝、当归、炒枣仁、白芍、黄芪、陈皮、石菖蒲。

3 讨论

张崇泉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根本病因病机为中风之后元气大虚[4]。由于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停。气虚所导致之血行无力引起血行不畅,停留成瘀。而瘀血阻滞,又能生风生痰、闭阻脑络,导致脑髓失养,最终形成本虚标实之缺血性中风之证[5]。

从张崇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用药频次看,以天麻、丹参、黄芪、赤芍、当归、甘草、牛膝、杜仲、地龙、川芎、白芍等益气、养阴、祛风、活血、通络类药物为主,使用频次在50%以上。统计通用方中以活血类、平肝息风类、补气类为主,其中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功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日华子本草》称其能“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现代研究丹参素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抑制作用,可以抗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能补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王好古谓“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天麻,甘,平,归肝经,功能平肝息风止痉,张元素“治风虚眩晕头痛”;黄芪,甘,温,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固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药不效,重用黄芪为主”。

以上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张崇泉教授学术思想,说明采用SPSS16.0所得出的统计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精准性,并可直接转化运用于临床,同类方法可以推广到类似研究中。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67-73.

[2]赵瑞成,周慎.偏头痛辨治规律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4):8-10.

[3]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8.

[4]赵瑞成.张崇泉教授治疗中风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1,17(6):3-5.

[5]张崇泉,肖奕,赵瑞成.益气活血通络汤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2):13-15.

R249.8

A

1004-745X(2014)04-0640-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32

2013-12-20)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201114)

△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中风病补气类药物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