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边的座座廊桥三峡深处有个“廊桥博览园”

2014-01-26李盛虎刘蒋

城市地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万州廊桥古桥

文+李盛虎 图+刘蒋

长江边的座座廊桥三峡深处有个“廊桥博览园”

Gallery Bridge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文+李盛虎 图+刘蒋

1946年,中美两国决定共同开发三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最负盛名的图片杂志《LIFE》派摄影师深入三峡腹地,拍摄了大量反映三峡风土民情的照片。而其中一张注释为“Bridge at Wan-Hsien”的照片最为引人注目:一座形似飞鸿的廊桥横跨在河谷之上,桥下妇女们怡然自得地浣洗着衣物。

这座雄伟的廊桥究竟身在何处?循着照片的注释翻阅万县的资料,终于发现照片中的古桥便是赫赫有名的“万州桥”。但可惜的是,这座万州曾经的地标建筑,却早已毁于1970年的一场大洪水。

那么,三峡地区其他廊桥的命运又如何呢?

英文导读: Gallery bridg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have many different form s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wood frame bridge.

渠溪建廊桥,鲁班送金石

从两千年前诞生之初,中国廊桥便一直以“大木垒砌,叠木成桥”的特点著称于世,除了直接接触水面的桥墩,包括廊屋、桥身在内的所有结构均使用木材建造。这种全木结构的廊桥虽然造型优美,却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天然缺陷:木材的结构强度相对较低,一旦遭遇水位高于桥身的特大洪水,整座桥梁往往是粉身碎骨;即便不考虑洪水的威胁,木质桥身在河谷潮湿的环境中也极易糟朽,很难保存长久。

三峡地区潮湿多雨,洪水频发,这就要求三峡地区的桥梁要有极强的抗洪能力,全木结构的传统廊桥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但另一方面廊桥“晴时遮阳,雨时挡雨”的特点又是地处亚热带的三峡地区极为需要的。因此在三峡地区便产生了万州桥这种采用石拱桥身,并配有木质桥廊的石拱廊桥。但即便使用了结构较为稳固的石拱结构,并且起拱高度足有30米,但形似飞虹的万州桥仍未躲过1970年的那场特大洪水,空留老照片上让人流连的倩影。

右页上图:民国时期,万州桥曾经作为外国明信片中的主角,向欧美展现了东方建筑的魅力(下图)。而在1946年,美国著名的图片杂志《LIFE》也将万州桥照片收录其中(上图)。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the Wanzhou brid gepla yedamainrole in foreign cards.In 1946,the picture of Wanzhou brid gewasincluded in the famous Americ an magazine LIFE.

好在,古人在三峡还为我们保存了另一座同样宏伟的石拱廊桥,可以让我们一睹三峡石拱廊桥的风采。从万州沿长江上溯90公里便来到了因“巴蔓子以头留城”而闻名于世的忠县,从长江边的忠县县城翻过城西的挖断山,经白石镇、万板乡,便来到位于与丰都交界的两河乡。两河因渠溪河、清水溪两河交汇而得名,自古便是忠丰两县边境上的商贸重镇。

在两河场一旁的渠溪河上,东西横跨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廊桥,桥以场名,被称为“两河廊桥”,全长35米,宽5米,高近8.5米。两河廊桥是一座典型的石拱廊桥,三个石砌券拱组成了桥身,桥身之上为24根木柱支撑的木质桥廊。根据桥头的一块古碑记载,两河廊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曾重修。

在两河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河场虽地处深山,却是忠县、丰都、梁平三县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由于渠溪河的阻隔,三县客商行将至此便要换乘渡船横渡渠溪,可每年汛期,渠溪河水暴涨,渡船屡有翻覆,每年都要断送不少性命。三县客商为了彻底打通这条生命线,便打算在渠溪上建造一座大桥。

在古代,建桥修路可是光宗耀祖、流芳千古的积德之举,三县客商都想将自己的大名镌刻在桥头的功德碑上流芳百世,于是争相捐款修桥。为了公平起见,两河当地乡绅决定,三县商贾共同出资修建大桥,桥修三拱,每县负责一拱。于是三县商贾纷纷请来本县最知名的工匠负责修桥。为了在临县同行面前争个脸面,三县工匠纷纷加班加点,争抢工期,都想第一个完工。或许是太注重工期,工程行将结束时,三个石拱却无一能够完工,最重要的拱顶石不是太大,便是太小,总无法合拢。

左页下图+右页下图:在重庆丰都和忠县交界的两河乡,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完好的廊桥。这是一座建立在石拱桥上的木质廊桥,如此建筑风格在重庆的廊桥群中并不多见。不过,这样的建造也延长了廊桥的寿命,躲过了一场又一场洪水的肆虐。The re is a w e ll-kep t gallery b rid ge in the c ross of Fengd u and Zhongxian of Chongq ing.

就在工程陷入一筹莫展之际,一位白发白髯,仙风道骨的老石匠来到两河,找来三县工匠,自称可以解决难题。三县工匠将信将疑,老人却说他已将三块券顶石打好,已按顺序放置在桥头,他们取来按上便是。工匠们于是急忙赶往河边,试装券顶石,结果竟真如老人所言,严丝合缝,分毫不差。再寻老者,竟早已不见踪影。人们纷纷传说,那位白须老人定是鲁班转世,而三块券顶石也从此被当地人称为“金石”。

长江一路开山劈岭,将各地的文化带入崇山峻岭的三峡腹地,也让廊桥在这片闭塞的大山中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姿态。地处长江边的三峡库区,是重庆廊桥花样最多的地带,传统的木架桥在这里得到了极具创意的革新。

如今两河廊桥早已融入了这座地处山间的古老小镇,每值赶场,廊桥便成了最好的商铺,周边三县的人们仍然在廊桥上讲诉着那个“鲁班送金石”的古老传说。

开州山水藏廊桥

在“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古代,三峡是巴蜀不多的交通要道,川地历史上几乎每次移民运动都能找到三峡的身影。移民既是人员的流动,更是文化的交流,长江好似一座巨大的火锅,将周边文化元素荟煮一锅,造就了三峡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三峡以南是土家族、苗族同胞聚居的鄂西南山区,这一地区又是武陵廊桥带的重要部分。受这一地区苗族、土家族建筑的影响,三峡地区还广泛存在着带有强烈少数民族风格的木质廊桥。

左右页上图:重庆开县的七里滩廊桥,是三峡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廊桥。这座廊桥从建筑风格上看,简单大方;从功用上看,则是生活在此地的乡民们,走出大山最便捷的通道。The Q ilitan b ridge of Ka ixian of Chongq ing is the la rgest gallery b ridge in Three Go rges area.And it is sim p le and convenient.

从开县新县城沿清江河向东北行驶27公里,便是以温泉著称的小镇温泉镇,温泉镇东2公里有一座三峡地区现存最大的廊桥——七里滩廊桥。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的古廊桥,横跨于长江二级支流清江河之上。这是一座四跨木廊桥,桥长36米,宽3米,墩高5.4米,通高9米。整座廊桥造型虽极为简练,却展现出三峡木质廊桥的一般特点:石砌的桥墩之上架设木梁,不做类似斗拱的叠木结构,木梁之上的桥廊使用简单的穿逗结构,桥廊简洁大方,并不做过多的装饰处理。这种简单实用的处理与三峡地区刚毅彪悍的民风不无关系。

从温泉镇向西40公里便是紫云乡,这座与四川开江县交界的大巴山小镇中,还隐藏着另一座不为人知的廊桥——马家潭廊桥。与七里滩廊桥36米长的规模相比,这座廊桥的确不那么起眼。这是一座全长只有10米的单跨廊桥,桥上的木廊用料粗狂,造型简洁。但如果将其放在其所处的整个环境中,古桥却成了这幅天然画卷里的点睛之笔。古桥下临深潭,溪水在桥下形成一道高差有5米的小瀑布;古桥两侧古树嶙峋,浓荫蔽日;不远处农舍点点,炊烟袅袅。如此的图景与元代词人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何等相似。

右页下图:相比七里滩廊桥的大气,同样位于重庆开县的马家潭廊桥,就显得娇小了许多,仅仅只有10米长,更像一座景观桥。Com pared the g rea t Q ilitan b ridge w ith the Ma jia tan b ridge,the la tte r is sm a lle r and on ly about 10 m e te rs long.

古桥在中国除了作为交通建筑,还是重要的风水景观建筑。在传统观念中,水被认为是整个村落的命脉、财路,在水流下泄的水口位置,必须要借助特殊方法予以封闭,以保住整个村庄的福气,哪怕这种封闭只是个意向性的符号。而人们往往相信一座镇守水口的桥梁,能够为整个村落带来财富与好运。从这个层面上讲,马家潭廊桥是一座标准意义上的风水桥。

山间小镇里的建筑奇迹

在建筑界,有这样一个现象:现代建筑吸收了古建筑的结构方法。可是,如果一座完全采用传统建筑方法建造的古建筑,却采用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这似乎不太常见。而在三峡腹地的丰都县包鸾镇,却有这样一座传统廊桥,让我们开了眼界。

这座位于包鸾场镇的廊桥横跨在包鸾河之上,至今仍是当地居民跨越包鸾河的必经之路。廊桥一侧的两块石碑记载了廊桥的历史:这座名为“人民运动桥”的廊桥建于解放初的1951年,是一座近现代桥梁。

猜你喜欢

万州廊桥古桥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无钉桥梁的传承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古城墙的凝望
万州面的乡愁味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犹记廊桥
廊桥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