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经典 传承中医

2014-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4期
关键词:经方伤寒论导师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650000

立足经典传承中医

张艳菊1邹云1欧阳晓勇2*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650000

笔者从读懂、读熟、融会贯通及临证运用四个层次叙述如何学习中医经典,结合跟师的学习心得,以验案指出导师运用经典经方的思路,倡导“立足经典、传承中医 ”的学术观点。

经典;中医;传承;皮肤病;验案

中医学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其理奥,其趣深,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一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思想成熟的特色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皮肤病学则是该体系中的一大亮点。皮肤病种类繁多,2000多种皮肤病是所有医学分科中最多的,故临床上有时并不能明确诊断疾病,此时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就彰显优势,通过证型分析来治疗疾病往往能收到不错的疗效。而经过数千年来历代医家总结的以方证对应为鲜明特色的经典、经方就成为我们诊治疾病时的捷径。

1 经典与临床

导师欧阳晓勇主任医师是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经常告诫我们:“读经典是本,多临床是源,只有正本清源,才能传承中医药,造福大众。”其学术上推崇中医经典,临床上喜用经方,年门诊近万人次患者,疗效显著。

1.1 经典是临床之本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曾提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就告诉我们,领悟医道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一个真正的中医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悟道”最好的一个老师就是“经典”。“经典”的基本含义指具有典范性、标准性的作品或著作。提到中医的“经典”,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为我们中医学理论的导源,几千年来,中医学基本上没有脱离过 《黄帝内经》这个范畴。但正因为它的重要,也就昭示了它的深奥与难学。如王冰对其描述为“文简意博,理奥趣深”。它以简练深奥的语言凝炼涵括了“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知识。《伤寒论》表面上是通过六经辨证治外感病的,实际它贯穿了八纲辨证的内容,以六经辨证为经线。张仲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辨证论治理论真正的应用于临床,且理、法、方、药具备。《金匮要略》是中医最早论治杂病的专著,主要以脏腑为辨证中心和专病专方为纬线。《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编织出证病结合的中医典范。《温病学》提出了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法则治疗急性热病的理论。

1.2 学习经典的方法 如何学习经典呢?欧阳晓勇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是从读懂、读熟、融会贯通及临证运用四个层次去学习经典。

一是读懂,就是不仅要把文看懂,还要明白辞义。如“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心”字,包含心神、心火、心血三层意义,指导临床可拓宽思路;如《伤寒论》“胸胁苦满”之“满”字,实则指“闷”,即“窒息”、“不通”,强调的是患者的主观感受,提示我们重视患者主诉而抓住主症主因。

二是读熟,经典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而言就是一个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而理论的高度决定了我们临床的高度,而熟读经典是作为一个医者最起码的要求。如临证中有时遇到患者舌红苔腻夹有瘀斑或瘀点,面黄者,此时就会在清湿热,活血化瘀,健脾的主次选择上犹豫,但如果熟读经典,《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就能对这种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的患者选方明朗。

三要学习融会贯通。我们所看的经典有的并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一个时代所编著的,那么一个知识点就不可能连续的,完整的一次叙述完全,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相近的知识点中寻找共性,在不同的知识点中寻找关联性,学会融会,并且贯通,这样才能比较系统地,相对完整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内经》有“汗之则疮已”与《伤寒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的描述,融会贯通的学习就应该结合病程、病位、患者体质、正邪关系等全面考虑。“汗之则疮已”重视疮疡的病位及祛邪外出,着重强调的是疮疡初期的早治早愈;“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重视人体正气与疮疡的关系,要求留人去病,看重的是疮疡中晚期的扶正以祛邪,重在救误。全面考虑,融会贯通才不至陷入对经典理论不解,甚至自相矛盾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第四个层次是临证应用。我们读经典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也就是学以致用、经用结合。如果只是学而不用,那知识永远不会是自己的,只有不停的理解,应用,再理解,再应用,才会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掌握。如皮肤科的中药需少煎,结合的就是《内经》“上焦如羽”、“肺合皮毛”的基础理论[1]。

导师强调:“一个专业的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捷的思维反应。”《内经》讲:“上工治病十全九,中工治病十全七,下工治病十全六”,要当一名好医生所要走的路对我们而言还很长。

2 临床验案举例

跟师一年多,在皮肤病的诊疗中,导师常根据经典中的思想和应用经方来治疗疾病,特别是一些难治或少见的皮肤病,一定要从经典经方入手去寻求疗效。现列举导师应用经典和经方诊疗的验案两例:

病案1:普某,女,45岁,大理州人,2012年9月至云南省中医院皮肤科欧阳晓勇主任处就诊。患四肢及面部皮肤硬肿,4年未愈。经当地多家医院诊治,确诊为系统性硬皮病,治疗后无明显效果。诊见四肢皮肤硬肿明显,无汗,疼痛,犹以手指及手背明显,皮肤不能捏起,活动不畅,面部为“面具脸”特征,无皱纹,口难张,多以流食为主,皮肤色暗,触之冰冷。舌淡薄白,脉沉细。

患者很明显的症状为皮肤硬肿不仁,活动受限,无汗,冰冷,舌淡薄白,脉沉细。《素问·痹论》有“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营卫的运行滞涩,导致经络不通,肌肤不仁。《灵枢·水胀》中也曾提到“肤胀者,寒气克于肌肤之间,鼞鼞然不坚”,也说明皮厚是由于寒邪客于皮肤所形成的。营卫运行滞涩,气血不足,然后寒邪客于肌肤,出现硬皮病。所以在治疗时主要以补益气血,调和营卫,温阳祛寒为治则。导师所用方为当归四逆汤加附片90g,干姜30g,三棱15g,莪术15g,威灵仙15g,熟地30g,蜈蚣2条。《伤寒论》中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证大多是因平素血虚,外感寒邪,气血被寒邪阻滞,流行不畅所致,而当归四逆汤能养血益营,温通血脉。该患者10剂药后,皮温明显恢复,面部出现皱纹,疼痛缓解。后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鸡血藤30g,姜黄15g,麻黄15g,又10剂,病人再次来复诊时,可以正常饮食,谈笑自如,轻微汗出,疼痛不明显,皮温接近正常。

心得: 阳虚血瘀是硬皮病的病机关键,故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大剂量使用附片,“附子无姜不温”辅以干姜30g,补火助阳,散寒除痹;三棱、莪术、威灵仙温经通络,行气化瘀,佐与熟地30g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既有固本之功,又能取“阴中求阳”之效;最后加入另一关键药物蜈蚣,因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2]成为此方之妙。后诊中加入麻黄15g,以入肺宣发,宣通血脉;四肢为诸阳之末,故加入鸡血藤、姜黄,一取“藤达四肢”引经通络,结合“女子以血为本”,疾病后期宜补血养血。

系统性硬皮病在皮肤病中属于少见难治病,预后较差,给病人生活及心理带来很大困扰。但导师活用经典理论,巧用经方,难病亦不难。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所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病案2:丁某,女,47岁,富民县人,2013年3月8日就诊,患者全身皮肤结节,丘疹,伴剧烈瘙痒20年,经当地多家医院诊治,诊断为湿疹,结节性痒疹,治疗后无明显效果。诊见全身皮损以结节为主,伴抓痕,血痂,苔藓样皮炎,色沉斑,四肢为重。因瘙痒甚故难寐。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症状符合结节性痒疹,诊断顽湿结聚。该患者最大特点在于皮损的泛发及病程日久。导师选用《外科正宗》名方:滋阴除湿汤加龙骨20g,牡蛎20g,九里光15g,昆明山海棠15g,全虫5g,予7剂。患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伤阴耗血,阴虚为本,理当滋阴扶正培本,但单纯的应用滋阴药物又恐助湿邪留恋,反复难愈,若只用除湿治法又会伤阴耗血,权宜之计,两法同用。该方寒温并用,滋阴不滞湿,利湿不伤阴。复诊时病情明显好转,瘙痒减轻,未见血痂,睡眠改善,结节仍存。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山楂,取其健脾化滞,活血化瘀之效,再予7剂。三疹时,结节变平,仍有肤痒,继续予原方加鸡血藤30g巩固疗效。

心得:“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阳化气,阴成形”,“心主神明”[3],导师在滋阴除湿汤的基础上加入龙骨,牡蛎各20g,平肝潜阳安神,从“心血”和“心神”来论治痒症;因患者痒甚,故加入九里光,昆明山海棠各15g解毒除湿,祛风止痒以治标;疾病后期加鸡血藤30g活血舒筋,温养血脉以治本。

3 小结

跟师一年多的心得是:中医的传承与学习任重而道远,而中医经典就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它不仅是理论的凝聚,更是临床的指导,它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所得和智慧结晶。中医的学习,也就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过程。对经典经方的重视也就是对理论和临床的重视。经典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医师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巨人的肩膀 ,加强对经典的研读,深入进行理论探究,融入我们对中医的思考,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中医临床诊疗眼界和技术,也才是真正意义上踏入中医的殿堂。

[1]熊继柏. 从经典到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21.

[2]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82.

[3]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74-75.

欧阳晓勇,主任医师。E-mail:YXY68@126.com

R22

A

1007-8517(2014)14-0027-02

2014.06.03)

猜你喜欢

经方伤寒论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
经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