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泽东论阳明病※

2014-01-24杨木锐秦玉龙

中医药通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承气汤国医胃气

● 杨木锐 秦玉龙▲

陈曾源(1873~1939年),字泽东,道号达元子。20世纪最初40年天津市著名中医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曾任天津中医公会主席、国医研究会主席、中医传习所所长兼教务主任、《国医正言》杂志主编,同时又是极负盛名的中医学家。其不仅为中医救亡图存上下奔走呼号,而且倾其毕生精力悬壶济世,因感势单力薄,遂于行医之外,办学课徒,传业授道,培养了大批学员,成为天津中医界的骨干,从而更广泛地拯救同胞疾苦。近日研读先生教学所撰《国医伤寒课义》,颇受启发,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论说,对在中医界普及《伤寒论》、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及临床技能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他论“阳明病”重视表里轻重之病,以求“条目清晰,俾令读者易记易明,而适用也”[1],兹概述如下。(以下凡引述《伤寒论》径标条文号数,引《国医伤寒课义》之文则径注第×章)

1 阳明在表之病分轻重

陈泽东认为病邪传入阳明由于所伤深浅不同,则有表里之分;所伤程度不同,亦有轻重之别。临证尤当细分。

1.1 阳明在表之轻病 《伤寒论》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189条)陈泽东认为此条所论为阳明在表之轻证,并依据《素问·热论》而解释,“阳明之气主阖,为卫外之第二层,其津液主润肌肉,其经脉起自鼻额,分行络目,环唇挟口,一支循喉咙缺盆,入下膈属胃络脾,故邪在阳明之经,阻其自由吸阖之机,本经多气多血,被邪触动,故脉长,长者浮长也,其液主肌肉,邪在肌肉,故身热目痛鼻干口苦咽干,胃气被寒所阻,不能外越,故腹满不得卧,微喘发热恶寒,而脉浮紧也,面为阳明之表,初受邪则面垢,邪与表阳相搏,则面赤也。”(第五章)他同时指出张仲景对此证未列专方,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当用解肌驱邪法,以葛根汤治之。

1.2 阳明在表之重病 《伤寒论》曰:“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197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条)陈泽东认为上述前二条所论为阳明在表之重病,同时根据自己研究心得及临床经验指出本条所论并不全面,当阳明病得之二三日之时,除见无汗而小便利、呕而咳、手足厥、头痛外,还兼身热、嗜卧、胸腹满、脉浮弦或缓大等症象。诚如他说:“阳明之经,两阳合明,热之府也。身热者,邪闭肌肉也;胸腹满者,胃气不升降也;嗜卧者,邪干募原,连及脾络,运化之力不灵活也;无汗者,寒邪深也;小便利者,胃气被邪所闭,不能上潮于肺作汗,而津液下行也;二三日者,正当阳明病发之期也;呕咳者,邪迫肺胃之气已甚也;手足厥者,寒邪闭胃之经,干及脾气也;苦头痛者,邪不得外越,上卫脑络也。以上种种之证象,皆寒邪深入,将化热入里之象,故曰重也。”仲景虽未立方,陈氏则以麻黄加葛根厚朴汤补之。

陈泽东指出176条所论为阳明表病之尤重者,原文“表有热、里有寒”中“寒”字当是“痰”字,其谓:“凡太阳伤寒,挟温之表病,汗出之后,多见脉浮滑、身热咳痰之证,此太阳之表证已解,转属阳明之表证,余邪未尽,干及肺胃故脉浮滑,身热咳痰也。盖里寒之病,无论其表病何状,皆不能用白虎汤,倘误用之,必死,或变生他病。凡见本条之病象者,皆在汗解以后,其脉浮滑而身热,或兼咳嗽,愚曾用本方治之皆获愈,故敢补正。况此脉象与此证象亦相符,可知本条有错简无疑也。后世治温病汗解后,而气促痰咳,用篓贝养荣汤者,颇近此意。厥阴篇有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尤可证明,此条所言非寒字也。”(第六章)

2 阳明在里之病分轻重

《伤寒论》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180条)“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条)陈泽东认为胃家实系表邪尽解、热皆入里之意,诸如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腹满、绕脐痛、屎燥等,均为热结在里之症。同时指出此系阳明病之总提,“无论里病之轻重,必然第一条之全象,始为可下之证”(第七章)。

2.1 阳明在里之轻病 《伤寒论》曰:“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条)陈泽东认为此条虽未言有汗无汗,但并未言有表邪,应当以有汗来判断。所言心烦为胃有微热,尚未形成大实满之证,因此用调胃承气汤清热和中之轻剂,其病即愈。

《伤寒论》曰:“阳明病……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208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213条)陈泽东认为前一条文言“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系假设之句,“汗多,微发热……腹大满不通者”乃表邪已无而热结上中二焦之症,当用小承气汤清热而通其结滞。后一条则谓汗多而津液少,导致胃燥、屎鞕、谵语等症,选用小承气汤而不用大承气汤,取其清热通结,而不使芒硝重伤津液,此系张仲景用药深妙慎重之处。陈氏还补仲景未及之处,云:“仲圣于阳明里证,多不言脉,即愚经验所及者,凡阳明里证之脉,皆无浮大紧之象,多现沉缓或沉滑而数之象,若浮大紧者,仍系表邪未解,不可下,误下则变坏证,虚者死。”(第七章)

2.2 阳明在里之重病 陈泽东尤为强调张仲景所论阳明在里之重病,决不可一味攻下,当有可下可不下之别。

《伤寒论》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208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条)陈泽东认为上述3条皆论阳明在里可下之重病,阳明病“脉迟”不可解释为里寒,此脉见迟缓证表邪已解。阳明之气内陷连及太阴,则身重。胃气沉郁失其清浊升降之机,则短气腹满而喘。脾主四肢、胃气沉郁,其中津液从手足泻出而胃液消,故汗出即为屎鞕之征。“此条之病,热郁在胃,上冲肺,下及大肠,当泻三焦之热,故以大承气汤主之”(第八章)。陈氏还指出胃热盛则不能食,小肠热盛则屎燥为球,大肠热盛则屎鞕为条;肠热而胃不热则能食,燥屎在小肠而热近心包则谵语,鞕屎在大肠而热远心包则不谵语,此条所言之热在胃、小肠与大肠,故用大承气汤通泻三部之热。其谓最后一条绕脐而痛,系燥屎在回肠,亦当用大承气汤治之。

《伤寒论》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237条)陈泽东认为此条为阳明在里尤重之病,其人胃虽有热而肠液未消,故屎虽鞕而大便反易,便色黑为血瘀之色,证见喜忘则可断定其热在血,故宜抵当汤猛攻之。

《伤寒论》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通之。”(233条)陈泽东认为其汗出而小便利,津液内外分消则竭,阴液内涸,屎虽鞕亦不可下,若下之则重伤其阴,预后不佳,唯当蜜煎导外治之,既不伤气又不伤阴,此乃妥善之法。

《伤寒论》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216条)陈泽东认为阳明病下血与谵语两症俱见,是为热入血室所致,其虽属阳明里证尤重之病,决不可大攻其血,此乃表邪内陷之故,“以只有头汗出,及刺期门后,方得濈然之汗,可知在未刺期门之前,尚有表邪内陷之病也,当以苏柴桃红汤主之”(第八章)。

陈泽东研究《伤寒论》确有过人之处,其对“阳明病”的介说,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不仅在当时中医界普及研究仲景学说贡献非凡,而且至今对中医专业人员学习研究中医经典仍具实用价值。

[1]陈泽东.国医伤寒课义[J].国医正言,1934,(1):9 -14.

猜你喜欢

承气汤国医胃气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温病条辨》大、小、调胃承气汤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