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逆散方文献学考证

2014-01-23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0003高少才闻新丽辉指于辉瑶

中医文献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杂病论枳实少阳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 0003) 高少才 闻新丽 丁 辉指 导 于辉瑶

四逆散方文献学考证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 10003) 高少才 闻新丽 丁 辉1指 导 于辉瑶

本文主要对经方四逆散的方药证统一性作了简要的版本考究,经过比较发现,目前临床惯用的四逆散应当归属少阳病的柴胡汤类,真正的四逆散则属少阴病的四逆汤辈,散或汤主要是剂型的差异而已。

四逆散 方药证 版本 少阳病 少阴病

宋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称“通行本”)所载之四逆散的方名、药物组成、主治证与桂林古本、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所载之四逆散截然不同,究竟孰对孰错,总体上难以遽下定论,具体条文则可以相互参证。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系清·左盛德所藏,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的手抄本,是一部有价值可借鉴的版本,亦即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之前身。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已作为珍贵文物陈列在南阳医圣祠,受到国内外中医界学者的高度评价,但对其前身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尚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甚或有人说是“伪品”,其实《伤寒杂病论》本身经历代传抄、注释,错简、漏误是公认的,笼统肯定或否定哪本是真本、善本都是不妥的。但就四逆散的记载,笔者认为桂林古本与白云阁藏本是可靠的。

不同版本四逆散方之原文

通行本《伤寒论》第318条所载四逆散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柴胡、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渍,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1]。

桂林古本、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方组成及用法为“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三两,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方后随证加味,除在“咳者”后增‘去人参’三字;少“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外[2],余与通行本相同。

通行本四逆散方原应之方证主治

通行本所谓四逆散组方原本应当的方名、药物组成和主治证,考诸桂林古本与白云阁藏本,分见于《伤风病脉证并治》和《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两篇,其主治证据《伤风病脉证并治篇》载:“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3]《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则载:“少阳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3]其方药组成同《伤风病脉证并治篇》所载,此方虽分别见于两篇,但分析病机皆为邪犯少阳、胆气不降所致,故主证皆会出现胸胁下疼痛,口苦,呕逆,善太息等。由此可见,通行本所谓四逆散的方名、药物组成和主治证实际上应该就是《伤风病脉证并治》和《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两篇中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之方证主治。

通行本所谓四逆散的方证主治,综合桂林古本、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方组成及用法,笔者认为应当是四逆汤剂型变化之方,即经方四逆散,也就是通行本四逆汤加人参改汤剂为散剂而成。在《伤寒杂病论》中,同一方剂随病情较重缓急而改变剂型者并非罕见,汤剂力峻效宏,多用于急重证,丸散剂效力和缓,用于病势轻缓。由此看来,桂林古本、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所载之四逆散的药物组成、主治证及其随证加减法应该是正确的,既符合文理也暗合医理。试想,如果少阴病阶段出现“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的症状时,由“柴胡、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芍药各十分”组成的所谓的四逆散能主之么?这根本就不是少阴病四逆法的理路,实质上就是少阳病柴胡法的文本误置。

四逆散方药证统一性之版本考

通行本《伤寒论》少阴病篇381条所载之四逆散方证,首冠“少阴病”,主证为“四逆”,却未用姜附类回阳救逆剂,而以柴枳芍草疏利胆胃气机,方证不符,故引起历代伤寒学家的颇多争议。近世名医黄竹斋先生考订之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桂林古本)却有着与通行本完全不同的关于四逆散方药组成的记载,发现其所载四逆散证条文与通行本相同,服法、加减法大略相同,而四逆散组成却绝非柴枳芍草四味,而是生附子、干姜、人参、炙甘草四味,依此来解释四逆散则可方药证统一。通行本四逆散方药组成的主治病证应当就是桂林古本与白云阁藏本《伤风病脉证并治》和《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所载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的方证主治。因此,目前临床使用的经方四逆散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我认为伤寒学术界应将通行本四逆散方药组成的方名更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归于柴胡汤之类;通行本四逆散的方药组成应当更正为“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三两”,归为四逆汤辈。是否妥当,仅供学术界指正。

1朱佑武校注.宋本伤寒论校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罗哲初手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3黄竹斋撰.伤寒杂病论会通[M].西安: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印.1982.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3)

2014-05-22)

猜你喜欢

杂病论枳实少阳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定量思想初探*
中药枳实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张仲景运用厚朴、枳实探析*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识别真假枳实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