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

2014-01-22指导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32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异位

饶 琪 宋 瑜(指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 上海 200032

·综 述·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

饶 琪 宋 瑜(指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 上海 200032

特应性皮炎;中医药;综述

特应性皮炎(AD)是由遗传过敏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常合并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病因不明,现代医学多认为与环境因素、免疫功能失调等有关。中医对该病认识较早,汉《金匮要略》命名为“浸淫疮”,清《医宗金鉴》称之为“四弯风”。西医治疗一般为抗组胺药、局部使用润肤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但长期应用副作用大,患者不易耐受,而传统的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和防止复发方面,显示出比单纯应用西药更明显的疗效。笔者通过搜索国内近十年有关特应性皮炎的文献研究,从病因病机、内外治法、名医经验等方面总结了中医药治疗AD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特应性皮炎与中医文献中“奶癣”、“湿疮”、“浸淫疮”、“四弯风”等相类似。《医宗金鉴》所载:“四弯风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在病机的认识上,多认为因先天禀赋不耐与后天失养共同所致[1-3]。先天禀赋不耐,脾失健运,或因饮食不当,如进食辛辣刺激之品,助湿化热,湿热内生;外感风、湿、热诸邪相搏于皮肤,内外合邪而发病。病情反复发作,久病耗伤津液营血,不足以濡养皮肤肌表,生风化燥,愈加瘙痒干燥,呈现苔藓样变等改变,病程迁延难愈。总之,该病是一个脾气虚弱为本,风湿热蕴结为标,虚实夹杂的疾病。病位主要在脾,同时与心、肝两脏有关,风、湿、热、瘀为其主要表现,而脾虚湿盛贯穿该病始终。实验证明,健脾化湿中药对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如赵喆[4]认为,健脾助运类药物具有在调理胃肠功能的同时对患儿皮肤过敏症状达到同步改善的功效,提示健脾类中药有可能通过改善胃肠运动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趋于协调,从而改变机体免疫细胞的失衡状态。黄咏菁等[5]运用健脾渗湿冲剂治疗儿童异位性皮炎脾虚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其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Total IgE水平,改善患者变态炎症反应有关。

2 内治法

2.1辨证论治 对于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暂无统一定论。国家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将AD中医病名规范成“四弯风”,主要根据皮损的情况辨证分为血虚风燥和风湿蕴肤型。现代医家[6]按照各自的临床经验分为不同的类型,结合疾病的病程、皮损特点及患者的年龄和临床表现,主要分以下几类:

2.1.1心脾积热型 临床表现:发病迅速,皮肤潮红;皮疹部位以面颊、四肢常见,皮疹以红色丘疹、斑疹和斑丘疹为主,伴有少数水疱和丘疱疹,抓痒明显,伴有少数糜烂,渗液不多;大便干,小便溲赤,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数。本型多见于婴儿期、儿童期。治法:清心泄火、利湿止痒。李红毅等[7]从心火和脾虚两大主要病机入手,以健脾清心法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好转率80.9%。迟慧彦等[8]认为主要与心脾有关,以龙牡汤镇心安神、清心健脾止痒治疗特应性皮炎102例,总有效率87.76%。

2.1.2脾虚湿蕴型 临床表现: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皮肤干燥,覆有鳞屑,或有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腻,脉细弱、沉滑。本型多见于婴儿期及各型的缓解期。治法:健脾除湿。李丰[9]使用秦艽丸合异功散加减治疗儿童异位性皮炎14例,有效率92%。孙晓冬[10]采用健脾渗湿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有效率85.7%,在改善患者瘙痒、睡眠、皮损严重度及降低SCORAD分值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蔡秀珍[11]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治疗脾虚血燥型特应性皮炎43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5.34%,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1.3湿热蕴结型 临床表现:发病急,皮损色红,皮疹为风团样红斑或丘疹,甚至融合成片,或小水疱密集,瘙痒剧烈;伴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本型多见于儿童期或各型的急性期。治法:清热利湿止痒。闵仲生[12]认为特应性皮炎急性期多属湿热蕴肤型,治宜疏风清热,利湿止痒,选方小儿化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王如伟等[13]运用复方苦参颗粒针治疗重度特应性皮炎,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4.1%,患者症状明显改善,EOS和血清总IgE值治疗后均显著下降,认为对难治性特应性皮炎安全有效。

2.1.4血虚风燥型 临床表现: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皮损以肥厚、粗糙、干燥为主,色白或暗,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瘙痒明显;口干,舌质红或淡、苔少,脉沉细或细弱。该型多见于成人期。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熄风止痒。李菲等[14]以咪唑斯汀片口服加中药当归饮子为基本方加减,局部外用尤卓尔,治疗AD患儿44例,总有效率95.46%,且治疗前后EOS计数和血清总IgE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与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2.2名医经验论治 汪受传[15]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将异位性皮炎分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加以辨证治疗。婴儿期多以风邪为主,辨证多属风邪湿热型,表现为发病迅速,以头面部、四肢常见;皮疹以丘疹、斑疹和斑丘疹为主,呈散在性和集簇性分布,色鲜红,伴有少数水疱和丘疱疹;烦哭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治法:祛风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消风散加减。儿童期多以湿邪为主,辨证多属湿热蕴毒型,表现为发病急,皮疹泛发颈、背、双下肢,以屈侧为主;皮损灼热,见红斑、水疱,滋水淋漓,重者糜烂浸润,并有分泌物及脓液,瘙痒难忍;口苦黏腻,心烦不安,小便短赤、大便溏泻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滑。治法:利湿清热,凉血解毒,方用萆薢渗湿汤。成人期多以血亏、毒邪并重为主,辨证多属血燥热毒型,表现为皮损反复发作,面、颈、前胸和后背较为严重,分布局限,或以肢体屈侧部位为主;皮损浸润、肥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瘙痒剧烈;口渴咽干,夜寐不安,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或缓。治法:养血滋阴,祛风解毒,方用养血定风汤加减。

朱仁康[16]认为,特应性皮炎的病因以内因为主,与湿、热、风三者密切相关,总结出异位性皮炎临床常见湿热、脾湿、阴伤3型,湿热型多见于发育良好的肥胖儿童,治宜清热利湿。1岁以内儿童用牛黄清热散,1天3次口服,儿童及成人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湿型多见于2~4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以除湿胃苓汤加减。阴伤型多见于青少年或成人,治宜滋阴除湿止痒。黄尧洲[17]结合AD的发病特点,提出“从心论治”AD的观点,确立“镇心安神”法、自拟龙牡汤为主治疗AD,风湿蕴肤型表现为头面或四肢皮肤潮红,瘙痒剧烈,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淡黄色液体,黄色痂皮,以晚间为重,治以镇心安神,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血虚风燥型则表现为皮损肥厚暗淡、粗糙,皮纹加深,丘疹、结节、痂皮及鳞屑,瘙痒,治以镇心安神,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马绍尧[18]治疗婴儿湿疹临床经验丰富,主要分心肝火旺证、风热袭肺证、脾经湿热证、肾虚风燥证四型。对皮损新发,以丘疹、水疱、糜烂、结痂为主,伴有便干溲赤,口舌疳疮,烦躁吵闹,夜难入眠的心肝火旺之证,方用导赤散合黄连泻心汤加减治疗。对以额、面颊红斑为主,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伴有因感受外邪而致咳嗽的风热袭肺之证,拟用泻白散合桑菊饮加减以祛风清热,宜肺止咳。对于一些体型肥胖的患儿,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流滋,范围广泛,伴有纳呆,大便干结或溏薄,证属脾失健运,风湿蕴积肌肤,则用泻黄散或益黄散健脾化湿,祛风清热。对于病情反复发作,疾病后期形体消瘦的患儿,皮损以潮红、干燥,脱屑为主,伴瘙痒剧烈,证属肾虚风燥,则应健脾补肾,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

3 外治法

中医药外治治疗皮肤病独具特色,与西医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相比,具有副作用小、依赖性小、疗效确切等优势。

3.1局部治疗 陈达灿[19]在临床中根据不同的皮损特点选用相应的中药外用剂型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急性期皮损灼热、肿胀、渗液时,以中药溶液冷湿敷皮损可清热消肿、收敛渗液;慢性期皮损肥厚、脱屑、苔癣样变时,以中药溶液热熏洗皮损可活血化瘀、滋阴润燥,并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针对AD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以及异常的免疫炎症反应,陈教授主要在润肤和抗炎两方面应用中药软膏,并辅以推拿手法治疗。陈文展[20]以外用黛连油膏治疗AD26例,半个月有效率96.1%。张林[21]按皮损特点分渗出和干燥两型。渗出型外用三黄汤水煎冷敷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干燥型外用青黛、冰片、蛇床子研末,麻油调敷养血祛风、利湿止痒。并分别配以内服用药,效果显著。关小红等[22]采用有清热利湿、润肤止痒作用的自拟方润肤止痒洗剂(苍术、当归、黄芩、桑白皮、蒲公英、黄柏、地榆、防风等)治疗特应性皮炎57例,明显减轻了患者临床症状。魏鹏[23]用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10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3.2全身治疗 对于皮损范围较大,中药浴作为新的治疗方法受到重视,杨丽君等[24-26]予大黄、马齿笕、藿香、丁香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汤剂2000mL予以洗浴、冷敷后外涂甘油,1天1次,治疗特应性皮炎总有效率83.9%,其机理主要是增加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升高IgA、IgG、IgM,降低IgE。

4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AD也有很好的疗效。陈可[27]采用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血海、神门等穴,对35例AD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1%,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胡爽杨[28]采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疗该病,选取风池、合谷、膈俞、百会、曲池、血海、曲泉、委中、三阴交、阴陵泉等穴针刺,大椎、至阳、委中刺络拔罐,配合以张仲景方麻杏苡甘汤合自拟消疹经验方为基础方加减内服,疗效显著。

5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在特应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虽然每个医家治疗时的具体方法有差异,但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和防止复发方面,疗效明显,近期疗效好,复发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存在问题:目前治疗上多为临床经验性用药,缺少系统规范化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常常存在心理情志问题,治疗中心理调适不容忽视;对中药外用剂型方面的研究,如促进药物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有效成分的合理提取和剂型的改良等,尚待进一步研究。西医治疗AD也有其自身的优势,起效快、短期内解决患者的痛苦等。总之,针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合理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必然趋势。

[1]范瑞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研究[J].广东医学,2003,24(9):913-914.

[2]姚守恩,周渐云,许铣.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2):116.

[3]马绍尧.主编实用中医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244.

[4]赵喆.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药研究及治疗近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7):102-103.

[5]黄咏菁,陈达灿,莫秀梅,等.健脾渗湿冲剂治疗儿童异位性皮炎脾虚证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04,25(5):396-398.

[6]陈达灿.特应性皮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研修班论文编,2005:9-14.

[7]李红毅,陈达灿.健脾清心法治疗儿童期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C].2007年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77-178.

[8]迟慧彦,郎娜,姚春海,等.龙牡汤治疗风湿蕴肤型特应性皮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5):73-74.

[9]李丰.异功散合秦艽丸治疗儿童异位性皮炎14例[J].北京中医杂志,2003,22(5):34.

[10]孙晓冬.健脾渗湿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评价及其对复发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6):335-337.

[11]蔡秀珍.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血燥型特应性皮炎43例[J].河北中医,2012,34(10):1499-1500.

[12]刘佳.闵仲生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验案2则[J].江苏中医药,2012,44(5):46-48.

[13]王如伟,刘洪浪,李颂华,等.复方苦参颗粒对重度特应性皮炎51例的治疗效果[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4):222-224.

[14]李菲,罗文辉.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应性皮炎44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4):20.

[15]王文革.汪受传教授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703-704.

[16]邢华.朱仁康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29-230.

[17]郎娜,迟慧彦,余运慧,等.黄尧洲治疗特应性皮炎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22):1967-1968.

[18]宋瑜,马绍尧,李咏梅.马绍尧教授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经验[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4):199-200.

[19]林颖,黄楚君,朱海莉,等.陈达灿教授以中医外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经验介绍.新中医,2011,43(5):151-153.

[20]陈文展.黛连油膏治疗异位性皮炎26例[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3):224.

[21]张林.中医辨证治疗异位性皮炎110例[J].四川中医,2003,21(12):76.

[22]关小红,张立曼.润肤止痒洗剂治疗特应性皮炎54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杂志,2006,5(2):113.

[23]魏鹏.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100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0,7(8):68.

[24]杨丽君,张晓燕,李云霞,等.中药浴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110例疗效观察及中西医理论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X):215.

[25]杨丽君,郑丽娜,杨丽芸.中药浴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9):1402-1403.

[26]杨丽君,韩玉涛,张晓燕.中药浴治疗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疗效及对外周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J].四川医学,2010,31(6):783-784.

[27]陈可.穴位注射治疗异位性皮炎3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6):25.

[28]胡爽杨.刘公望教授针药并用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4):1-2.

2013-11-26

收稿日期:2014-01-20

上海市卫生局中药新药及院内制剂研发项目(No.2011ZJ016);上海市卫生局科研课题计划(No.20114024);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No.12401902100)

猜你喜欢

特应性皮炎异位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探究
地奈德乳膏联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
依巴斯汀三倍剂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