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西南旱灾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2014-01-13登杨磊徐强强

地理教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旱灾西南地区西南

潘 登杨 磊徐强强

(1.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理系, 甘肃 陇南 742500;3. 陕西师范大学 成州中学, 甘肃 陇南 742500)

基于西南旱灾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潘 登1杨 磊2徐强强3

(1.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理系, 甘肃 陇南 742500;3. 陕西师范大学 成州中学, 甘肃 陇南 742500)

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在初中及高中地理必修课中,学生对我国华北的“春旱”、长江的“伏旱”进行过详细的学习,而对于西南地区的旱灾涉及较少。自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五省市持续干旱,属于时下的热点问题。因此,将西南旱灾作为案例选入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现实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设计过程

西南旱灾在高中课本中并未出现,因此在案例实施之前,教师首先需根据教学目标对西南旱灾的相关材料进行选择,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再设计相应的问题,最后对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设计。[2]

1.确定教学目标

案例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案例本身,而要通过案例的学习,实现某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高中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包括四部分内容,其中第二部分为“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3]课程标准对我国自然灾害地理规律的学习主要选择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从空间和时间分布角度,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二是选择了几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对每一类自然灾害有所侧重地分别分析其成因、发生、发展和主要危害。[4]据此,确定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为:①运用“中国旱灾频次分布图”(图1),指出我国旱灾的区域分布;运用“2010年西南地区气象干旱监测图”(图2),找出西南旱灾不同频次的受灾地区。②结合华北“春旱”、长江“伏旱”的发生原因,运用资料,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的相互关系上,分析西南旱灾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科学有效的防旱、减灾措施。③通过材料、图像、新闻等资料,感受西南旱灾带来的影响,增进对灾区人民的的关注,提升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2.材料的选择与组织

根据教学目标①选择“中国旱灾频次分布图”(人教版选修5,P45),学生从图中可得出我国旱灾的分布范围,截取西南旱灾新闻片段,引入西南旱灾主题,展现西南五省旱情图。

根据教学目标②,需要学生分析西南旱灾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在自然方面,以云南昆明为例,分析2009年其降水量和气温与多年平均情况的异常,教师需准备2009年和2010年云南昆明的月降水量和月气温分布图,同时需提供该年份昆明准静止锋位置的材料,从而能够分析其更深层次原因,西南地区的旱灾是由于所受昆明准静止锋较往年表现出异常而引起的。除此之外,喀斯特地貌在此处分布面积较广,致使地表严重缺水,使旱情更加严重。人为方面主要是水利失修,抗御旱灾能力减弱所致。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如当地的水利设施等材料指导学生思考建构;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指导进行自我的建构。

根据教学目标③,需准备反映西南地区受灾情况的材料、图片、新闻等资料。

二、案例实施过程设计

第一步:呈现西南旱灾背景材料,吸引学生注意,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形成认知上的冲突

背景材料: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图1 中国旱灾频次分布图

图2 2010年西南地区气象干旱监测图

据上述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在图1中读出中国旱灾频次高的地区,说明其原因。

(2)在图2中找出特旱和重旱发生的地区,并根据背景材料举例说明西南旱灾对当地的影响。

(3)在初中大家学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里是动物的王国,植物的天堂。但就在这个王国的所在地——西南地区,为何现在出现了如此大旱?请大家根据所学及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思考并尝试回答。

● 根据图1信息,可读出我国旱灾的频次分布,了解到西南地区也是我国的旱灾高发区,但频次不如华北和华南多;

● 根据背景材料和图2的信息,学生可将西南旱灾的重灾区定位在西南地区的南部,按省区来看主要为云南大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同时背景材料还反映了西南旱灾的严峻程度。通过对此的感知,吸引学生的兴趣来增进其分析问题的动力;

● 根据材料,学生会发现知识之间特别是与初中所学知识产生了矛盾,从而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 这时教师需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调动学生前认知,将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此期间,教师可进行提示,结合题(1)中我国长江的“伏旱”以及华北的“春旱”的成因进行回答;学生经过自主思考,结合已有经验,可能会从以下方面进行解答:西南季风的异常;气候变暖,气温、降水的异常;工农业用水量过大等方面;

●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搜集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提供相应的材料,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验证与修正。

第二步:提供材料,验证、修正、补充答案

材料11 图3 2000~2010年云南昆明降水量和气温图。[5]

图3 2000~2010年云南昆明降水量和气温图

材料22 我国的西南部是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的地方,冬春季交汇于贵州高原和鄂西南、湘西、桂西北一带,形成这里的冬春连阴雨。云南东部的冬春季(11~4月)处于锋面以西,因此是旱季。夏秋季锋面往西摆动,形成滇东的雨季,贵州和湘西等地仍有不少阴雨天气。四川的降水性质与贵州相似,比较均匀,降水强度不大,除春季稍干外,其他各季都有连阴雨发生,特别是秋天阴雨表现更为明显。[6]

材料33 正常年份的环流形势。南支西风,西南暖流是由北非经阿拉伯半岛,南亚吹来的干暖气流,气流秉性暖干,所以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经常吹西南风。冬季,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在云贵高原一带,由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热带高空气团的移动)交绥而成,分析昆明准静止锋的特点,虽然是准静止锋,但它具有暖锋属性,是西南暖流推着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的冷空气向东移动。昆明准静止锋东西两侧天气不同,东侧贵州多阴雨天气,西侧云南高原在单一的西南暖流控制下,多晴朗天气。[7]

材料44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局地环流的动态变化显著,使气流处在极不稳定的状况下,多异常天气,而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是加强这种变化的助产器,它加强了西南地区局地环流的强度。从而形成 2009~2010年冬春季节南支西风气流( 西南暖流) 异常强大,在它冲击下,把昆明准静止锋和华南准静止锋向东推移,在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下,结合中国东部的环流特点,使云南、贵州和广西西部位于昆明准静止锋西侧,在单一的西南暖流控制下,天气异常暖干。这是造成2009~2010年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的主要原因(图4)。

图4 西南地区环流形势图

据以上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分析一般年份云南昆明的降水量和气温分布特点;

(2)分析2009年云南昆明的降水量和气温与一般年份相比出现了哪些异常;

(3)根据材料3和材料4,尝试分析西南旱灾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不断思考,验证自己的回答,并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不断补充西南旱灾发生的原因,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对方法进行迁移运用;

● 根据材料1和材料2,可以分析出,昆明的降水集中在5~10月份,而在2009年9月~2010年7月的降水量明显比2000~2008年平均降水量偏低,雨季提前结束,而次年雨季开始的晚,再加上各月平均气温偏高,使蒸发量增加,更加剧了旱情;

● 根据材料2、3、4可进一步分析问题,结合华南锋面雨带的推移以及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可推出由于南支西风发生异常,昆明准静止锋整体偏东,导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这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对于此原因的分析只要求学生理解即可,不作更深层次的探讨;

● 对于自然原因的分析:首先可培养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包括读气温降水图,分析锋面雨带异常带来的影响;其次可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第三步: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其他原因,实现知识迁移

提问:除气流的运动外,西南的持续干旱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 在前面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再一次提问,根据所学再次进行迁移。

材料11 长期从事自然资源和环境研究的孙鸿烈告诉本刊记者,西南地区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比如云南,在全国水资源总量中排名第三),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脆弱;另外,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

材料22 数字显示,有着丰沛水资源的云南省,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国家防总负责人称,目前西南地区抗旱水源日趋紧张,生活、生产用水矛盾更突出。“如果云南省干旱持续到5月中旬,现有蓄水将基本用完,局部地方将面临无水可用的极端状况。”

材料33 “中国人均水资源实际上只有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而且地区分布又很不均衡,可以说,中国水资源非常紧缺,但很多人并没有建立起节水意识。”孙鸿烈认为,这次旱灾再一次为国人敲响了警钟。他同时指出,这样严重的旱情,肯定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但是“西南地区的原始生态状况很好,一旦进入雨季,降水增加,加之温度升高,天然植被会很快得到修复,生态环境恢复会很快。”

据以上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根据以上材料,找出西南旱灾的其他原因。

●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会想到西南地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但这仍然只是自然原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为原因,学生都可根据平常所学进行补充。具体包括:①地形影响: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多地下暗河和落水洞,地表水下渗严重,加剧了旱情。图5为喀斯特地貌的简笔画图,可以很好的反映当地“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②人文因素:西南地区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蓄水能力低,一遇持续干旱,抗御旱灾能力弱;浪费水、污染水情况严重,节水意识不强等。

图5 喀斯特地形全貌图

第四步:根据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实现情感升华

材料:陈宜瑜(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表示,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力所不能阻止的,但防灾减灾是可以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自身的抗灾害能力,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1)根据以上所学提出应对的策略;

(2)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应对的策略非常多,大体可按照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思考。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先讨论,再总结并发言,其他组补充的形式来进行,不限制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渠引水或修建输水管线、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最后,学生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和习得知识,升华情感。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以西南旱灾为材料进行学习,不仅对西南旱灾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并且在学习西南旱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之前对灾害学习的知识方法进行了迁移,学得了知识方法,增进了防灾减灾意识。

[1]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夏正江,梅珍兰.案例教学纵览:分析与评论[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0):19-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 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http://www.cma.gov. cn/2011qxfw/2011qsjgx/.

[6] 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周秉根,陈建业,等. 2009-2010年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的成因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2-55.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3086)

猜你喜欢

旱灾西南地区西南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潮”就这么说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Country Driving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