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71×872、873×874试养初报

2014-01-13周建宏

蚕桑通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蚕体蚕期茧层

陆 琳,王 兵,周建宏,周 彬

(1.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 南通 226500;2.如皋市城北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南通 226500)

871×872、873×874试养初报

陆 琳1,王 兵2,周建宏2,周 彬2

(1.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 南通 226500;2.如皋市城北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南通 226500)

如皋市2013年晚秋蚕期进行了蚕品种871×872、873×874在农村地区的适应性饲养调查。结果表明,871× 872、873×874品种的孵化率高、食桑旺盛、抗病力较强,产量和效益也较好,基本适合在如皋地区的晚秋蚕期饲养。

871×872;873×874;蚕品种;试养;初报

871×872 、873 ×874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八·五”、“九·五”攻关课题育成的蚕品种之一。为满足生产用种的需要,2013年晚秋如皋市引进该品种进行了生产试验,现就试验情况小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871×872 、873 ×874均由山东省广通集团供种,均为春秋兼用多丝量蚕品种。张种卵量均为27000粒左右。

1.2 试验地点

两品种主要分布在吴窑镇何柳村和城北街道双楼庄村,两村共饲养873×874品种212张、871×872品种198张,另饲养当家品种菁松×皓月270张。选择城北街道双楼庄村保年发户饲养871×872、873×874各1张,并进行详细调查记载,为便于试验调查,选择的该试验户为小蚕共育户。

1.3 试验方法

由于晚秋蚕期温度偏低,两品种1~3眠都放在共育室饲养,便于加温调节处理,采用一日三回育;4龄喂第2次桑叶后采用自然温度饲养,1~2龄饲养温度在25~27℃,3~4龄23~25℃左右,5龄21~22℃。两个品种的饲养处理相同,5龄后期见熟后添食蜕皮激素,采用方格蔟室外预挂上蔟营茧。

1.4 试验调查方法

自收蚁开始每天记载用桑量,观察并记载发育及眠、起情况,调查蚕病发生及上蔟结茧情况、产茧量等。上蔟7 d后随机抽取30粒上茧,调查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及健蛹率。同时分别抽取样2 kg,烘茧、缫丝试样,调查茧质数据。

同时选择面上农户30户,各10户分别饲养871×872品种18张、873×874品种21张、菁松×皓月20张,调查最终产量。

2 结果分析

2.1 龄期经过

两品种于9月15日晚转青齐一后置于共育室,9月18日晨8点收蚁,实用孵化率均达到99%以上。为了操作方便,试验户对两个品种同时进行同样的处理,从龄期经过的实际看,两个品种的发育经过相近,全龄经过均为26 d 8 h左右,于10月15日下午上蔟结茧。

2.2 蚕体体重

在试验过程中,对眠蚕体重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个品种眠蚕体重有较小差异,871×872较873×874蚕体偏大。

2.3 蚕病情况调查

两品种从一眠期至三眠期均出现严重不齐,且873×874的程度更重,淘汰落小、青头达26.94%,871×872淘汰落小、青头达19.6%。大眠第4 d后,871×872较873×874的脓病蚕发生较多,871×872五龄及蔟下脓病、蝇蛆蚕874条,发病率4.06%。873× 874的5龄及蔟下脓病、蝇蛆蚕289条,发病率1.47%。

2.4 饲养成绩调查

表2中可以看出,两品种的5龄用桑量和全龄用桑量、张单产成绩均明显偏低,且873×874较871× 872更低,分析原因与两品种小蚕期遗失、淘汰较重,且873×874程度更重,致5龄壮蚕蚕头数严重不足是相一致的。873×874的全龄担桑产茧、5龄担桑产茧成绩较871×872好,与5龄期871×872的发病率及蔟中出现少量不结茧的情况是一致的。

从表3中可以看出,871×872、873×874的张种产量较面上当家品种菁松×皓月分别高出8%、6.25%。

2.5 茧质情况调查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两品种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无明显差异,871×872较873×874的5龄起蚕结茧率、5龄起蚕死笼率、5龄起蚕虫蛹率三个强健度指标都差一些,分析原因与在上蔟过程中,871×872也发现有少量不结茧蚕,小样调查结果也显示其死笼率明显高于873×874。两品种茧形均呈长椭圆型,较为均匀。

2.6 茧丝质量

上蔟120 h后,随机抽取样茧2 kg,统一编号送如皋新丝路缫丝厂烘成干茧、缫丝试样,具体数据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873×874的一茧丝长、解舒丝长、解舒率、茧丝量、茧丝纤度、净度、干茧出丝率、万m吊糙等指标均好于871×872,分别为78.6 m、90.62 m、2.19%、0.0112 g、0.1057 D、0.8分、0.83%、1.7次,上车茧率和清洁指标略差于871×872,分别为2.55%、0.4分。

表2 饲养成绩Table 2 The feeding results

表3 面上产量调查Table 3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yield

表4 茧质情况Table 4 The cocoon quality situation

表5 丝质情况调查Table 5 The silk quality situation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户反映,两个品种的孵化率均超过99%以上。两个品种的发育经过无明显差异,均为26 d 8 h左右。两个品种眠蚕体重有较小差异,871×872较873×874蚕体偏大。871×872五龄壮蚕体尾部有斑纹、蚕体软、个体大,873×874五龄壮蚕体色青白、粗壮结实、个体大。茧形均大而匀整,茧色洁白,缩皱中等。

两个品种于小蚕期均出现严重不齐,遗失、淘汰较重,且873×874的程度更重,5龄起蚕蚕头数均不足,致两品种的全龄用桑量、5龄用桑量明显偏低。另由于今年中秋气温高于常年,蚕蝇蛆病发生严重,桑园病虫害发生也重于常年,致晚秋蚕各种病害交叉感染,发生脓病及蝇蛆病,最终张种产量较往年偏低。但871×872、873×874的张种产量均较面上当家品种菁松×皓月高。

两个品种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无明显差异,873×874的5龄起蚕结茧率、5龄起蚕死笼率、5龄起蚕虫蛹率三个强健度指标均优于871×872,且873×874丝质综合指标均好于871×872。

综合本次试验调查,两品种基本能适应我地区饲养习惯和夏秋季的气候。建议进一步扩大试养范围与数量,在小蚕期的温湿度、叶质、匀扩座等技术处理以及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调查,以便更准确掌握其品种性状,发挥其优良性能。

Preliminary Report on Breeding of 871×872 and 873×874

LU Lin1,WANG Bin2,ZHOU Jian-hong2,ZHOU Bin2

(1.Rugao Sericultural Technology Guide Station,Nantong 226500 Jiangsu,China;
2.Rugao North Street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Nantong 226500 Jiangsu,China)

The adaptive feeding survey of the new silkworm varieties 871×872 and 873×874 in village was taken in Ru⁃gao in late autumn of 2013.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silkworm varieties 871×872 and 873×874 had high hatch⁃ing rate,powerful situation of eating mulberry leaves,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better yield and benefit,which means that the the new varieties were basically suitable for feeding in late autumn in Rugao。

871×872;873×874;silkworm variety;adaptive feeding;report

S886.7

A

0258-4069[2014]02-027-03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桑病虫专业化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SXGC(2013)137)

陆琳(1967-),女,江苏如皋人,大专,高级农艺师。E-mail:rgcszll@126.com

猜你喜欢

蚕体蚕期茧层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柞蚕秋茧茧层厚度抽样测量
高原蚕区家蚕茧层率遗传分析
关于毛脚茧判定方法的探讨
秋蚕僵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秋季养蚕技术的要点分析
柞蚕生丝生产中原料茧处理技术
重庆市纤检局开展2016年春茧收购执法检查
华东×春晨农村试养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