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2021-12-26何琼芬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期
关键词:蚕农桑园养蚕

何琼芬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云南普洱 665000)

0 引言

云南蚕区每年一般养蚕四次,分别为春蚕、夏蚕、正秋蚕和晚秋蚕,但在云南部分蚕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每年在饲养完晚秋蚕后,桑树生长情况依然较好,当地蚕农还会继续饲养晚晚秋蚕,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桑叶,还增加了蚕农的收入,对提高当地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蚕区晚晚秋蚕的饲养一般从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11月上旬结束,这个时候养蚕比起前面已养过的四次来说,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如病原物积累较多、桑叶质量相对较差、以及低温湿冷天气较多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蚕农不重视管理,饲养粗放,很容易造成蚕病的发生,因此在饲养晚晚秋蚕时必须要做好蚕病的综合防控,这样才能保证蚕茧的优质高产[1]。

1 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分析

1.1 不重视桑园管理

晚晚秋蚕期的气候变化大,且气温在逐渐降低,致使桑树生长发育变缓,此时若不重视桑园管理,桑叶容易老化,导致叶质较差,蚕食下这种桑叶后容易造成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极易感病。另外,秋季也是病虫害为害桑树比较严重的时期,染病害虫的排泄物及尸体会污染桑叶,这种桑叶带有大量的病原物,一旦被蚕食下后,也很容易引起蚕病的发生[3]。

1.2 蚕房条件差

有些蚕农没有建造专用蚕房,而是直接将旧房改造成蚕房或将蚕养在居室里,这些养蚕用房既不能保证小蚕期的高温多湿,也不能保证大蚕期的通风排湿,饲养出的蚕抵抗力弱,若遇到低温、多湿等不利天气时,很容易发生蚕病。

1.3 蚕农防病意识欠缺

晚晚秋蚕期已经是全年第五次养蚕,养蚕环境中会积累较多的病原物,若此时不做好蚕房、蚕具和周围环境的消毒防病工作,极易造成蚕病的大面积暴发,造成蚕茧减产。有些蚕农对蚕病没有“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认为不消毒也能养好蚕。消毒前不对蚕房和周围环境进行打扫和清理,消毒防病只停留在形式上,消毒不彻底,且不注重蚕具等的消毒。在进入蚕房前不换鞋,切桑和喂蚕前不洗手,忽视蚕体和蚕座的消毒,不重视蚕房日常的清扫消毒;发现病蚕时,不将病蚕投入消毒缸中,而是将其随意丢弃;小面积发生蚕病时,一些蚕农认为给蚕喂食药物就能有效的防控蚕病,但晚晚秋蚕期很容易遇到低温高湿的天气,为病原物的繁殖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极易暴发蚕病[2]。

1.4 消毒操作不规范

蚕农已经意识到了晚晚秋蚕期容易暴发蚕病,也知道蚕病的危害,但是消毒时操作不规范,有些蚕农不能正确识别和使用消毒药品,不重视消毒药品的配比浓度,对消毒药品进行随意配搭,影响消毒效果。发现蚕得病时,乱用蚕药,造成药不对症,而晚晚秋蚕期的气候条件又使得病原物蔓延较快,很容易引起蚕病的大面积发生,以至于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5 饲养管理不到位

晚晚秋蚕期低温高湿的天气较多,因此小蚕期的升温保湿和大蚕期的通风排湿就显得很重要了,但一些蚕农却忽视小蚕期的升温保湿和大蚕期的通风排湿,造成蚕发育缓慢,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下降。且不重视蚕的就眠、眠中和眠起处理,致使蚕发育开差大,体质虚弱;蚕发育不齐时,不进行提青分批,没有及时淘汰迟眠蚕和弱小蚕,平时不注重扩座,造成蚕座饲养密度较大,使得蚕食桑不够,加之此时的气候条件不利,蚕的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发生蚕病。另外,晚晚秋蚕期容易出现连续性的低温降雨天气,有些蚕农采叶后不晾干就直接喂蚕,这样会造成蚕座湿度较大,易滋生病原物,且蚕食下这种水分较多的桑叶,会造成体质虚弱,也很容易得病[3]。

2 防控对策

2.1 加大蚕农消毒技术的培训力度

针对一些蚕农消毒防病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晚晚秋蚕饲养前,就要组织蚕农进行消毒防病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并建立示范户,让蚕农观摩示范户消毒药品的配比和使用、以及对蚕房和蚕具消毒的全过程;养蚕期间,蚕农也可随时到示范户家观摩日常消毒防病操作,通过示范户的示范作用,让蚕农认识到自己在消毒防病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提高蚕农消毒防病的意识和技术水平。

2.2 认真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因前面已养过几次蚕,因此晚晚秋蚕期很容易积累大量病原物,又加之此时气候多变,存在很多不利于养蚕的因素,因此要防止蚕病的发生,就必须要加强养蚕前和养蚕期间的消毒工作,防止蚕病发生。

2.2.1 做好养蚕前的清扫消毒。养蚕前,要对蚕房和周围环境进行的认真打扫,要干净彻底,不留死角;随后将蚕具搬到蚕房外清洗干净,并将其放在太阳下暴晒,若遇阴雨天气,可放在干净处晾干。用清水认真冲洗蚕房的墙面和地面,随后将蚕具搬入蚕房,并用有效氯为1%的漂白粉液对周围环境、以及蚕具和蚕房等进行喷雾消毒,要注意的是配比漂白粉液时一定要按要求进行,不可随意配比,且药液喷洒时要做到全面和均匀。喷洒漂白粉液半小时之后,再用硫磺对蚕房和蚕具进行烟熏消毒,并密闭蚕房1天左右;一些容易被漂白粉液腐蚀的蚕具则要使用煮沸法等物理消毒法进行消毒,这样就能把养蚕环境中积累的病原物彻底消除。

2.2.2 加强养蚕期间的消毒防病。养蚕期间的消毒防病极其重要,一般从收蚁开始就必须对蚕体和蚕座进行消毒,一般使用防病一号和新鲜石灰粉等消毒药品,要注意的是药量要适当,撒药必须均匀,这样才能很好的预防蚕病的发生。在养蚕期间要做到进出蚕房换鞋,切桑和喂蚕前要洗手,发现病蚕或死蚕,及时捡出并投入装有石灰的消毒缸内,每次除沙后要对蚕房地面进行打扫和消毒,定期对采桑用具进行清洁消毒。只有在养蚕期间做到全面彻底的消毒防病,才能有效的控制蚕病的发生[4]。

2.3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根据晚晚秋蚕期的气候特点,做好蚕房内温湿度的调节工作,小蚕期要保证适宜的高温多湿,小蚕期若遇下雨降温或干燥的天气时,一定要注意蚕房的升温和补湿,以达到小蚕饲养的目的温度和湿度;大蚕期则要保证通风排湿,大蚕饲养期间若遇到高湿的天气时,要及时开窗开门进行通风排湿,以利于大蚕正常的生长发育,但通风引起蚕座太干燥时要及时给桑叶喷水补湿,以防桑叶干瘪;只要在小蚕期和大蚕期调节好温湿度,蚕就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不容易发生蚕病。其次是要及时除沙和扩座,除沙有利于保持蚕座干净,清除病原物,防止病原物滋生和扩散;还要及时扩座,这样才能及时清除病原物,并保证蚕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防止蚕互相抓伤,让蚕充分饱食,增强蚕的抗病力。最后要做好就眠和眠中管理、眠起处理和提青分批,就眠前要让蚕充分饱食,这样有利于蚕就眠整齐,蚕眠定后及时散石灰粉止桑,眠中要避免强风直吹,并保证蚕房安静和光线均匀,蚕眠起后要及时饷食,以防起蚕饥饿,造成体质虚弱;若发现眠起不齐时,必须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弱小蚕和迟眠蚕。另外要注意的是雨天采摘的雨水叶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切不可直接喂蚕,必须要晾干水分后喂食,以免影响蚕正常的生长发育。

2.4 提高桑叶质量

蚕只有食下优质的桑叶,才能健康的生长和发育。而要想获得优质的桑叶,就必须要加强桑园管理。晚晚秋蚕期桑树的生长发育有所减缓,叶片比较容易老化,因此要想桑叶优质高产,就要重视桑园的水肥管理,首先是桑园灌溉,若遇高温干旱时,要及时灌溉,以利于桑树的生长和发育;其次是桑园施肥,秋季桑园的施肥量应占全年施肥量的一半,主要以速效肥为主,农家肥为辅,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枝叶的生长和发育,在施肥的同时要结合桑园的翻挖和除草进行。秋季桑树病害和虫害都较多,为提高桑叶质量,要加强桑树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害虫的排泄物和尸体对桑叶的污染;若虫口叶较多时,喂蚕前必须对桑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为了保证桑叶质量和产量,也要做到合理采叶,做到自下而上的采摘桑叶,且每次采叶后桑树顶梢要留6~7片叶,这样既有利于桑树生长发育,又能保证下批次蚕饲养时有足够的桑叶。最后还要做好桑叶的运输和贮藏工作,防止桑叶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发生蒸热而变质[5]。

3 结语

综上所述,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的原因很多,涉及到气候条件、桑园管理、消毒防病和饲养管理等很多方面,因此要提高晚晚秋蚕期的产茧量及品质,就要对蚕病进行严格的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按照要求严格对养蚕环境进行消毒,并保证精心饲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控蚕病,确保蚕茧的优质高产,实现蚕农增收。

猜你喜欢

蚕农桑园养蚕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躲雨
养蚕记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