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导向的双语教学模式分析

2014-01-04黄胜忠沈娜利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双语导向

黄胜忠,沈娜利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往日益频繁,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双语教学被提上议事日程。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和教高[2005]1号文件都先后要求大学在本科阶段逐步实施双语教学。文件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现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此后,我国各大高校也逐步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然而,我国本科双语教学起步较晚,一方面受到学生英语基础和知识水平、外语浸润环境、经费、师资教材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理论的指导,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推进较为缓慢,教学质量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自2000年以来,有关大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对双语教学的研究日渐重视。大学教学模式作为提高大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虽然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高质量研究并不多。我国现有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多强调双语教学模式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个别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经验介绍或案例分析,还缺乏对双语教学内在运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拟从能力提升的视角,研究双语教学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运行、发展规律,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适应这种规律,从而促进双语教学的良好发展和提升双语教学质量。

二、双语教学模式回顾

国内对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从2000年以后逐渐增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双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必要性、概念、经验及分类等方面。例如,李丽生、庞继贤等强调了大学开展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2]。俞理明通过对渥太华大学的依托式课程教学案例分析指出我国的双语教学实践要避免赶时髦,将教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3]。何永刚、倪跃峰、蔡中华等从某个课程或某类专业的角度研究了该课程或专业的双语教学目标、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经验等[4-6]。部分研究者还根据双语教学授课的特点及教学过程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探讨。根据外语在授课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半外型、混合型及全外型双语教学模式[7-9]。半外型教学模式,采用外文教材,中文授课。这种模式是一种初级的双语教学模式,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或学生的外语能力薄弱。混合型教学模式,采用外文教材,中外文交错授课。这种教学模式被认为是一种双语教学的过渡模式,被不少高校采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全外型教学模式,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直接用外文授课,学生以全外文形式接受所学知识。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根据双语教学过程设置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模块化双语教学模式[10-12]和网络化双语教学模式[13-15]。模块化双语教学模式,又可细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模式。“引进来”模式是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引进外教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专业授课;“走出去”是指将学生在进行了一定的双语训练后,输送到国外继续学习。“引进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语教学,但由于外教本身的口音、授课方式与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学生还不能普遍适应,这又阻碍了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走出去”模式将学生的双语学习过程分为国内模块和国际模块,解决了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环境问题,但受到教学资源、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在国内高校广泛推广的条件受到一定限制。网络化双语教学模式,采用计算机网络为学习中介模拟全外语学习环境,设立以教学大纲、英文教案、专业知识对照解析、英文案例、网络测试及学习论坛等部分组成的网络双语教学系统。这一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课外双语学习,但与真实情景下的二语专业学习还存在一定距离,且主要以掌握知识为核心目标,没有强调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加深了对双语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以及本质的认识。然而,上述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缺乏从过程角度针对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与此相匹配的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鉴于此,迫切需要从双语教学过程本身出发,刻画其过程性的内在规律,并基于能力导向设计相应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基于能力导向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基于能力导向的双语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双语学习、交流、专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注重教与学互动过程的教学框架和活动程序构成的策略体系。

能力导向的核心在于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诠释或假设,即是人们思维的结果。对于如何通过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即学生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主动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知识。所谓“同化”是指,学生个体在外部刺激下将新的信息和知识融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同化的结果是认知结构量的扩张;而“顺应”则是指,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同化”和“顺应”虽然是指学生个体内部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但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均强调外部刺激。建构主义将外部刺激归结为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学习环境的营造。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学习环境的营造从教学设计的层面来看从属于教学模式的范畴。因此,设计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我国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外语(主要是英语)是第二语言,相对于母语属于新知识,要掌握这门新知识并与原有知识融合加以运用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是一个建构性学习过程。因此,科学的双语教学模式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建构性双语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并熟练运用于专业学习。

以能力为导向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应了学生建构性学习的趋势和要求。能力导向型双语教学模式是在用外语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力导向型双语教学模式通过建立双语教学框架与活动程序构成的策略体系来促进学生的双语建构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力导向的双语教学模式实际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知识传授,这个过程是显性的,学生处于被动接收地位;二是学生把吸纳的知识转化为才能,学生的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育起来的,这个过程是隐性的内在转化机制,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第一个层面是外部信息和知识的输入刺激过程,第二个层面则是外部刺激下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教学策略系统,其中,第二个过程是系统核心。在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第一个过程,知识传授表现为教师的知识传授输入策略和学生的知识接收输出反应,而第二个过程则是隐性的互动系统。

图1显示了双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基于双语课堂,教师首先输入作业、提问、任务、报告、测试、考试等要素,这些要素进入由师生组成的互动系统,经由互动系统的处理与转换机制作用,上述输入被转换为评分、评价、成绩、反应、认知、感知等输出要素。同时,输出对输入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系统设计者调整输入要素及系统内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互动系统的内部机制是决定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图1 双语教学过程系统功能图

互动系统是一个能力培育的隐性过程。任何隐性过程都存在一定的外在表象,双语教学过程中互动系统的内隐性外化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研究报告等过程元素。图2显示了互动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关联。

图2 互动系统内部元素关联图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建构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引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通过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认知结构,从而获取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能力。由此可见,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安排表现为教师的科学指引导,包括提问、作业、测试等督促方法和手段。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研究报告旨在强化学生对双语的运用能力的同时,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分析、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个加强刺激学生建构性学习的教学手段。研究报告的影响因素包括研究工作本身、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素养,以及研究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既定水平下,提高研究报告的水平主要在于对研究的选题的把握和对研究者的督促等两个方面。因此,研究报告撰写这一教学安排的关键在于,对研究报告完成的整个过程的监督,包括选题、提纲把关的确定、实际研究过程的监督、研究结果的评鉴鉴定等方面。

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实质上是学习个体认知结构重新建构的结果,是新知识形成阶段,在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即思维能力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形成或得到提高。因此,知识梳理与总结、能力提升是自主学习、课堂讨论与研究报告的两个关联结果。

总的来说,图2揭示了能力导向的双语教学模式内隐性互动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研究报告三个主要元素与知识传授层面和能力提升层面同时存在关联关系。

四、总结和讨论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由输入、互动、输出、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双语教学系统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能力导向型SSR双语教学模式。研究表明,基于能力导向的双语教学模式超越了以单纯获取知识为目标的局限,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目标,是一项集合了输入、互动系统、输出三个主要功能环节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研究报告等过程元素的互动系统的作用机制是这种双语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基于能力导向的双语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双语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双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与研究报告撰写对知识梳理总结、能力提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1]李丽生,SCLT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界,2002,33(4).

[2]庞继贤,丁展平.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理据与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172 -179.

[3]俞理明,韩建侠.渥太华依托式课程教学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6):465 -468.

[4]何永刚,罗珊冰,黄丽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2):31 -32.

[5]倪跃峰.高校本科阶段中英双语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8(5):226-228.

[6]蔡中华,赵宝元.“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8(6):102-103.

[7]孙建东.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质量保证[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66-69.

[8]刘卓夫.香港双语教学模式及其对内地双语教学的启示[J].教书育人,2006(11):53-54.

[9]张武保.全英商务教学GMMEP模式浅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21(6):46 -51.

[10]单建奋.模块化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8(6):166 -168.

[11]曾佐勋,杨坤光,索书田,等.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双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8(5):75-76.

[12]孙飞飞,何亚楣.双语课邀请外教短期授课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06,24(1):121 -123.

[13]刘静,柳松.CMC网络环境下大学化学双语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专刊):125-125.

[14]朱甫道,杨宁.专业课程网络双语教学系统的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2005,23(5):102 -105.

[15]张聪,颜洽茂,楼程富,等.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2007,25(5):134 -136.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双语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