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山水田园诗认知诗学解读——以《山居秋暝》为例

2014-01-04史亚辉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田园诗山居王维

史亚辉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相互交融,认知诗学应运而生。认知诗学是将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的阅读之中的一种新型理论,旨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效果。认知诗学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方面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选择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1]。认知诗学最早由 Reuven Tusr[2]在其著作Towards a Theory of Cognitive of Poetics中提出,以英国诺丁汉大学的Stockwell为代表人物。Stockwell在图形背景理论下研究了超现实主义诗歌,得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是在图形背景不断形成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受格律和篇幅的限制,具有短小精悍、用词凝练的特点。因此,诗歌往往具有张力审美艺术价值,读者可以通过诗歌所突出描绘的几个物象的组合,发挥想象,勾勒整幅画面,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因而,诗歌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山水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杰出的一派,为我国古代诗歌文化的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类诗主要通过描写自然风光、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等来营造悠然恬淡的田园生活,从而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厌倦和对安静闲适的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始于谢灵运和陶渊明,到达王维和孟浩然时达到顶峰。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类诗画面感强,诗人往往通过勾画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象形成画面,再通过突出画面中的能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物象来升华诗歌主题。以往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多是从文学、史学、美学等方面进行的,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的分析则不多见。认知诗学的发展无疑为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图形背景理论为山水田园诗进行认知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借助图形背景理论对山水田园诗进行认知诗学的分析。通过回答图形背景理论如何促进《山居秋暝》的解读这一研究问题,希望能对山水田园诗语言学层面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文献综述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提出,后来格式塔心理学家将该理论运用于对人类知觉的研究。他们认为认知场总是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组成。图形是指人们注意力所集中关注的认知凸显,背景则是指衬托这一凸显的认知参照点。图形和背景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图形是有形的、轮廓清晰,而背景是无形的、界限模糊;图形相对于背景更加凸显,更易被辨别和识记,因而与意义、感觉和审美价值等联系更加紧密[3]。另外,Langacker在构建认知语法体系时,根据感知的凸显程度,对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做过以下论述:“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凸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4]

认知诗学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之中,并认为图形背景是文学文本研究所应关注的基本概念。Stockwell指出“认知诗学就是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1],他强调从认知的角度探究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并指出与图形背景相对应的文学批评概念是前景化,即文学语篇中有些部分较之其他部分会明显突出,该部分就被认为是进行了前景化[1]。他还指出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人物相对于环境而言是图形,环境则是背景。作为可能的叙述焦点,他们根据所经历的环境或背景的不同,可能与某些有意的行为的动词相联系,与用以描述背景的状态动词或形容词形成对比。通常来说,文学文本中的图形和背景是固定的,但是也会有图形成为背景,而用以衬托文本中突出部分的背景成为图形的情况[1]。国内也有学者尝试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中,如杨颖对《哈利波特》的内容进行认知分析,揭示了小说如何实现情节突转而产生惊奇效果[5]。范会兵运用该理论分析诗歌,指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仅可以解释人们认知空间组织的认知过程,而且可以用来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意象进行分析[6]。在前人的基础上他将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主要意象进行总结和分类探讨。梁丽、陈蕊通过分析方位词探究了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和对意境的作用[7]。高超以《鸟鸣涧》为例探究了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在古诗中的运用,并得出王维通过图形背景转换以寥寥20字勾勒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图画,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8]。马丽丹以王维的田园诗为例,指出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方位词和色彩来凸显图形,从而达到图形背景分离的效果[9]。梁昭、刘代英从图形背景理论对《天净沙·秋思》进行了解读,指出小令中的图形背景不断形成和变化,最终归结到“断肠人”这一图形[10]。由此可见,图形背景理论对于读者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流派之一。其诗境隽永优雅,风格恬静淡雅。学者对山水田园诗做过多方研究。如洪季平综述了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源渊、诗歌特点和意境美[11]。杨国艳指出对山水田园诗的分析应从两方面进行,即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内容和诗歌的语言风格或写作技巧等[12]。由于王维和孟浩然促进山水田园诗达到了顶峰,所以对这类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两位诗人,有的分析了其代表作中的诗画美,如呼双虎指出王维以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将语言和诗歌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读者在品味其山水田园诗时,能够体会到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13]。李光研究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形成原因、艺术成就和重要意义[14]。吴娇从意境、风格和艺术手法三方面对王孟山水田园诗进行了比较[15]。刘文刚通过对比王孟的诗歌,指出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意境,其次是构思、组织和艺术手法,最后是文字风格[16]。黎萌从诗歌的动态感、诗人情感和构图三个方面,从图形背景的关系着手,以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为例,对山水田园诗进行了认知分析,并揭示读者在诗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处理过程[17]。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针对王维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在图形背景理论的框架下,对该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逐一分析,并探究诗人如何通过图形和背景的相互作用和转换,最终言明自己的情志。

二、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山居秋暝》的解读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田园名诗。诗人于诗情画意中寄托其高尚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全诗共有四联:首联写山雨初霁,清爽宜人之景;颔联写松间皓月,石上清泉的自然美景;颈联写竹林中浣女喧闹,渔舟游动,莲叶荡漾的生活场景;尾联借前述场景,寄托诗人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由于篇幅所限,诗歌的语言通常言简意赅,“通过运用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的语言,触动读者头脑中的语言系统,以实现作品的形象化,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10]。因此,王维在该诗中通过富有含义的物象,即图形,凸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图形和背景的不断变化和转换将读者视角逐渐聚焦到该诗的核心内容上,最终达到寄情山水、以诗言志的目的。全诗的图形和背景如表1。

表1 《山居秋暝》图形/背景列表

由表可知,全诗中存在多组图形背景的组合,且以自然景物为主,涉及到人物的图形/背景共两处,即“浣女”、“王孙”,且均为图形。通过以下分析可以得知这些看似不甚相关的图形背景通过变换和转化逐步勾勒出一幅风景清秀、村民淳朴的乡居美景,诗歌最终将画面的人物焦点聚集到“浣女”身上,将全诗主旨升华的焦点聚集到“王孙”身上,从而突出诗人寄情山水、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以下本文将逐联对该诗进行图形背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通过对雨后青山的描写突出地点,即图画傍山而起;通过对秋天天气的描写突出时令,即秋高气爽之时。雨后青山格外清朗,更能引起注意,所以是图形,新雨则相对成为凸显青山的背景,而二者结合为后文的描写提供了一个广义上的地点背景。下半句“天气晚来秋”则指出在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晴朗。诗人将“天气”二字置于“秋”之前,突出表现天气的状况,在秋天的傍晚这一背景下,强调天气给人的清爽之感。随后,这组图形和背景结合成为下文的时令背景。由此可见,首联从时空两个维度为该诗的开展提供大的背景环境。如图1。

(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中明月和清泉是图形,松林和石头是背景。明月透过松林洒落皎洁的月光,相对于松林更加明亮,容易辨识和引起注意,所以为图形。同时,这组图形和背景组合到一起,为下文的开展营造了一种静谧怡然的静态氛围。清泉的流动性和音响性使其成为图形。泉水在石头上流过,叮咚作响,打破了画面的寂静,增添了一丝活泼,但同时又凸显了画面的寂静,万籁俱寂时一眼清泉的声响能将这种寂静反衬得更加明显。此时,泉水叮咚作响为画面的寂静营造了一种和谐与幽静。这一组图形背景的组合为下文提供了一个相对动态的背景,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泉水的声响也为下文的喧闹声的出现提供了一种过渡和承接,使得画面转换不会给人太突兀的感觉,如图2。

图1 首联图形背景图

注:图中所示的阿拉伯数字下标表示依次出现的第一层图形背景,汉字下标表示通过第一次图形背景组合后形成的图形/背景,字母下标表示通过第二次组合后形成的图形/背景。下同。

图2 颔联图形背景图

(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颈联是全诗中视觉和听觉的焦点。竹林里传出洗衣女的谈笑声,这种声音更能引起注意,因而读者会聚焦到浣女身上,所以浣女是图形,竹林成为背景。二者组合突出画面中人物的焦点。后半句描绘莲蓬移动,渔舟撒网的场景。虽然莲蓬具有移动的特点,能够吸引注意,可能成为图形,但是渔舟相对于大片莲蓬来说形状更小、结构更完整,因而渔舟为图形,莲蓬成为凸显渔舟的背景。该图形背景组合突出画面中物的焦点。至此,该诗所描述的画面中最突出的图形得到了凸显,首联和颔联所描述的场景都为这一图形的出现提供背景环境,如图3。

图3 颈联图形背景图

(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起到对全诗的中心思想进行升华的作用,可谓点睛之笔。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游子自可流连徜徉。该句中的游子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诗人自身,其选择也就是诗人对人生情志的选择,所以游子是图形,而“春芳歇”则成为游子行为的条件,因而是背景。尾联不同于以上三联,只出现了一组图形背景。这样简洁精炼的组合更益于全诗主题的升华:作者借此将读者视角直接聚焦到“王孙”身上,省去了其他铺垫,从而达到直奔主题,凸显主题的目的,如图4。

由此可见,诗人在描绘画面时从多个角度入手,逐渐将读者视角聚焦到最凸显的图形上,最后再由具体到抽象,通过游子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志向。首联在时空两个维度为全诗的画面提供大的背景,而后颔联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将读者视角拉近到具体的明月和清泉两个物象上。因而,相对于首联所提供的大背景,颔联所述之景成为图形。而从颔联与颈联的关系来看,颔联中两个图形分别与其背景组合,为颈联中的浣女和渔舟的活动提供背景,因而,颔联相对于颈联而言又成为了背景。当诗人所描述的画面聚焦到浣女和渔舟两个最凸显的图形上时,该诗的画面构造完成。相对于浣女和渔舟,前文所提到的任何物象都成为了背景。但该诗并未结束,为表情达意、突出主题,诗人跳出画面的时令,由季节变换之后游子的行为来寄托自己的情志,即任凭季节变换,芳菲易逝,游子自可留恋徜徉于秋色之中,享受自己的潇洒人生,如图5。

图5 《山居秋暝》图形背景推进图

综上所述,王维在《山居秋暝》一诗中运用多个图形背景及其变换和转换构建了一幅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风光旖旎、村民纯真质朴的生活美景,借此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三、结束语

认知诗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相结合的新兴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强大的解释力为界内研究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诗学的各个领域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在实现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结合方面,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8]。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流派之一。其作品多是通过物象的层层铺陈构成画面,因而图形背景的对比和组合在这类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本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进行了认知诗学的解读。经分析得知,诗人通过新雨、空山、秋天、天气、松林、明月等物象的描绘,不断凸显不同的图形,并通过图形和背景的层层组合,将读者视角逐步进行聚焦,最后跳出实际景象,由具体到抽象,对全诗主旨进行情感升华,表明自己对山村隐居生活的热爱和满足之感。

[1]Stockwell P.Cognitive Poetics:Introduction[M].London/NY:Rutledge,2002.

[2]Tsur R.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M].Amsterdam,London,New York & Tokyo: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1992.

[3]Ungerer F ,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01.I[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杨颖.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哈利·波特》认知解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4-77.

[6]范会兵.对王维诗歌中主要意象的图形-背景分离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6.

[7]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外国语,2008,31(4):31 -37.

[8]高超.图形背景理论对《鸟鸣涧》意象解读[J].安徽文学,2009(2):94.

[9]马丽丹.图形/背景在王维田园诗中的解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9-203.

[10]梁超,刘代英.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天净沙·秋思》认知诗学解读[J].名作欣赏,2012(8):20-34.

[11]洪季平.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浅探[J].文学教育,2011(2):102-103.

[12]杨国艳.诗歌鉴赏·题材·山水田园诗[J].考试周刊,2007(2):70-71.

[13]呼双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J].现代语文,2007(8):25 -26.

[14]李光.王维“诗中有画”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5]吴娇.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比较[J].民营科技,2011(4):83.

[16]刘文刚.王维与孟浩然诗歌艺术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36 -141.

[17]黎萌.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山水田园诗的认知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18]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4):299-305.

猜你喜欢

田园诗山居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田园诗
山居秋暝
山居图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富贵山居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山居十首
“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试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