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质岩高陡边坡的稳定坡高、坡率及平台宽度计算探讨

2014-01-03王洪法

铁道标准设计 2014年1期
关键词:岩质土质风化

王洪法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70)

按照现行《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路堑边坡不宜超过30 m,规范中对路堑边坡高度小于20 m地段的边坡坡率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当线路以车站、停车场、车辆段等形式经过时,往往路堑边坡高度远大于规范中规定的数值。高陡边坡一旦失稳,会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以某停车场北侧高陡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工程地质比拟法、规范及经验参数法、力学计算法三种不同的方法综合确定硬质岩高陡边坡的稳定坡高、坡率及边坡平台宽度,从而确定安全合理的设计方案。

1 工程概况

停车场区域地貌为剥蚀低丘陵区,北侧为采石形成的高陡边坡,坡面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高度约为80~100 m,坡率1∶0.2~0.5。根据现场地质调查,由于开采爆破使坡面局部闭合裂隙张开,形成卸荷裂隙,与边坡面呈不利组合,造成边坡现状稳定性较差,成为安全隐患。岩土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2 工点边坡划分

根据工程地质纵断面将场地北侧山体坡面划分为两类。

(1)岩质边坡:根据工程地质钻孔分层显示,高程约80 m 以下为〈8H〉、〈9H〉混合花岗岩(T3ηγ),强风化~弱风化,岩石抗压强度高,极限单轴抗压强度为25.36~66.75 MPa,属于硬质岩~极硬岩,不易风化,是典型的以强度为主控制堑坡的稳定。

(2)土质及类土质边坡:其余地段为全风化混合花岗岩〈7H〉和〈5H-2〉坡残积土层(Q3dl+el),岩石较为破碎,岩石的抗压强度低,主要以土体内部的黏聚力为主控制堑坡的稳定。

根据岩坡的划分分析,坡高陡峭的岩质边坡区域的加固和防护是设计的重点,土质及类土质边坡区域较小,多位于山体顶部,采取刷方减重原则,降低边坡高度,避免土质及类土质边坡因外力的作用发生滑塌。岩坡划分区域如图1所示。

3 工点病害分析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可将山体病害划分为以下三种。

(1)土体滑塌:根据现场调查发现,停车场起点处有崩塌现象,为土质崩塌,其成因为由于切割坡率较陡,受多次强降雨影响,土体沿土石分界处出现滑塌现象,多为坡体顶部土体的滑塌。

(2)坡面病害:由于开采时坡面留下不规则的节理裂隙,受雨水、温差等营力作用,坡面出现破坏现象,局部出现明显的崩塌现象,根据工程经验,坡面病害影响深度约2 m左右,一般4~6 m,很少有超过8 m。

图1 岩坡划分区域示意

(3)边坡病害:边坡病害一般受当地地质环境及营力作用较长周期(一般20~30年),影响范围较深(一般10~20 m),主要特点是坡体以这一深度为界,内外岩土的风化程度有显著的区别,一般边坡病害也同时伴有坡面病害,由于采石高边坡裸露将近20年,根据经验推测,边坡一定深度范围可能存在边坡病害。

4 稳定坡高、坡率及边坡平台宽度的确定

自然斜坡由于组成的岩性、结构构造、水文地质的条件以及气候的不同,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极限坡率,但在同一条件下的岩土层中,都具有因坡高增大而坡率变缓的规律[1]。

4.1 工程地质比拟法

(1)土质及花岗岩全风化残积层(5H-2及7H):场地西侧及东侧为自然山坡,坡角约30°,坡高约15~20 m,土质边坡,状态基本稳定,反算稳定坡率约1∶1.73。

(2)岩层(8H及9H):场地北侧大部分基岩出露,背侧自然山坡角50°~55°,坡高约50~110 m边坡状态基本稳定,反算稳定坡率约1∶0.7~0.83。

(3)开采面(9H):场地北侧开采面平均边坡角73.3°,局部80°~85°,反算稳定坡率 1∶0.2 ~0.3,岩坡局部可见岩石顺坡节理坍塌,坡面病害明显。

综上所述,对于土质及花岗岩全风化残积层(5H-2及7H),稳定坡率采用不陡于1∶1.75,岩层(8H及9H)稳定坡率采用不陡于1∶0.75,完整基岩(9H)稳定坡率采用不陡于1∶0.5。

4.2 规范及经验参数

铁路规范要求路堑边坡高度不宜超过30 m,否则要进行隧路比较。相关工程经验要求一般软岩坡高控制在20~30 m,硬岩30~50 m,以下是收集国内外对岩石高边坡的坡高及坡率的经验参数,作为设计的参考依据[1]。

日本地质学家渡边贯教授曾提出,在无构造控制下有以下关系(表2)。可供高堑坡设计参考,并能作出分析稳定山坡的总平均坡率数值。

表2 坚硬岩石在不同高度与风化、破碎条件下的切坡数值

根据岩石坚硬程度类似地质条件的经验统计数值可参考表3。

根据铁路勘察设计得出在块状结构岩石中的统计数据如表 4[3]所示。

综合国内外工程经验,结合场区工程性质及高边坡的岩石特性,确定岩质(9H)坡面的稳定坡率采用1∶0.3~0.5,每级坡高宜控制在40 m以内。

表3 完整岩石按坚硬程度确定边坡的参考数值

4.3 力学计算法

由于天然斜坡的复杂性,至今很少在岩质边坡中进行力学计算,根据现场勘查,坡面岩质较完整(非构造、非破碎、非风化控制),是典型的以岩石强度控制堑坡的坡高及坡率,设计计算采用齐姆巴列维奇空间要素法(齐氏法)[1],公式为

表4 不同岩体结构的路堑边坡坡度与高度的参考数值

式中 c——岩层平均最大黏聚力(抗剪断力),kN/m。一般采用岩石的单位黏聚力c0的1/7~1/15(1/7~1/15是岩石内的不均匀系数),一般是150~1 200 kN/m2;

γ——岩层单位容重,kN/m3;

h——切割堑坡的垂直高,m;

α——切割的坡脚角度,(°);

m——设计所采用的安全系数,一般是1.5~3。

(1)稳定坡率计算

9H 层中,当 c=1 000 kN/m2,r=265 kN/m3,m=3时,已知切坡高度时稳定坡率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综上所述:坡高40 m以下采用1∶0.3~0.5为稳定坡率,坡高40 m以上采用1∶0.5~0.75为稳定坡率。

图2 横断面设计示意(单位:m)

表5 稳定坡率计算结果

(2)稳定坡高反算

9H 层中,当 c=1 000 kN/m2,r=26.5 kN/m3,m=3时,已知边坡角时稳定坡高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稳定坡高计算结果

综上所述:9H层中,每级边坡高度宜控制在50 m以内,维持目前的原始坡率,边坡高度宜控制在70 m以内。

(3)平台确定

9H层中,边坡70 m以下稳定坡率取1∶0.4~0.5时:

土石分界70 m处,平台宽度为S=[0.4(或0.5)-0.3]×70=7~14 m;

边坡中部40 m处,平台宽度为S=[0.4(或0.5)-0.3]×40=4~8 m。

根据工程地质比拟法、规范及经验参考值、力学计算三种方法,遵循“刷方减重、强腰固脚、强主弱支”的设计原则最终拟定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

该方案于坡脚设置高10 m、顶宽1.5 m的护面墙,边坡中部40 m处设4~8 m大平台,墙顶及边坡中部平台设置被动防护网,40 m以下维持原坡面1∶0.3的坡率,其上按1∶0.75~1.75放坡开挖,全坡面采用框架(锚索)锚杆+挂网喷植被混凝土防护。

5 结语

岩质边坡力学分析难度较大,目前在硬质岩边坡中很少采用力学计算,加之地质条件本身的隐蔽性、多变性及复杂性,勘探测试的局限性,设计需要对工点周边进行详细准确的轮廓勘察和调查测绘,找出极限状态、已失稳和稳定状态,准确划分边坡病害,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才能满足判断高陡边坡稳定性的需要,确定安全合理的设计方案。

[1] 徐邦栋.高堑坡设计及病害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TB10001—2005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岩质土质风化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研究
我国北方岩质矿山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研究
基于数值分析法的岩质边坡开挖应力状态分析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设计与应用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思路构架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公路路基施工中过湿土的施工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