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需要怎样的高中教育

2013-12-16胡惠闵汪明帅

教师博览 2013年8期
关键词:高中课程培养目标跨文化

胡惠闵 汪明帅

笔者:俞校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自2003年实施以来,走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教育部即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工作。我们特别想请您从一个师范大学校长的角度,谈谈对高中教育的看法,包括高中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俞立中校长(简称“俞”):我认为,总体而言,相对于原来的高中课程,我们这次高中课改是有进步的,至少在理念上是有进步的。比如说,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互动性、研究性、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外活动等,这和我们之前的高中教育是不同的,是进步的表现。当然,我们当前整个高中教育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是毋庸讳言的。

笔者:您觉得我们高中教育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俞:我认为,从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有一些观念性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一些需要强调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关注。我们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看似很全,涵盖了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审视这些目标,就会发现这些目标大多数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缺少从学生的立场去描述他们应有的素养。目标里面强调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其实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不是站在学生角度来说的。对学生更重要的、更接近他们特征的描述,这里面恰恰都看不出来。我只在《方案》中看到“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力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这样一句话,有点这个意思。正因为我们对目标进行了拔高,反而虚掉了。也就是说,这些虚的表达,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成为形式化的东西了,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高中教育与我们的预期有出入。

笔者:“从学生的立场去描述他们的素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那么,在您看来,“从学生的立场去描述他们的素养”,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哪方面的素养?

俞: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教育本身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的驱动对学生的发展太重要了,尤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言。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我们整个国家建设中,“改革”“开放”“发展”这几个环节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一样,“兴趣”“能力”“个性”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也是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要拓展他们的兴趣,教育从最根本上说就是从小应该要启发、挖掘、开拓学生对这个世界内在的好奇和兴趣。其次,我们要在充分拓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能力。对学生能力有了充分的培养,发展他们的个性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我特别强调兴趣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们高中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不但没有注意去拓展学生的兴趣,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兴趣。可能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兴趣”在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去抑制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一切围着高考转,和考试无关的内容不让他们接触,好像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是没有用的。所以我觉得培养目标里面应该更强调拓展学生的兴趣。我相信,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说拓展他们的兴趣,这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您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关注学生的兴趣,您认为我们还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素养?

俞:除了兴趣之外,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还有培养学习的洞察力,如果用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个比那些什么审美情趣之类的表述更适合描述高中生应有的素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方式等,都是高中教育里面特别需要强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像探究、好奇、洞察力、思维方式,这类语言可能更适合表述我们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另外,我认为应该注重形成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一些特长。我觉得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强调多元化,强调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各自的不同特点,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而不是把高中阶段的学习看成是大学的预科。因此,在高中课程方案的设计中,下一步的改革应该要给学校更多一些自主权。如果在完成基本学业的情况下,学校能够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特色,或者说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形成一些特色,这反而对后面的大学教育是有利的。

还有一点也要特别强调的,那就是跨文化交流的素养,或者说是国际视野的素养。以前,这个问题不是很突出,而现在,这个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我最近跟哥伦比亚大学林晓东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创新教育科学亚洲中心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文化和技术学系的终身教授——笔者注)沟通,她就特别强调跨文化交流,她说如果我们强调跨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有利于我们多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她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中国现在正在走向世界,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往外走,中国正在融入这个世界,教育也要走出去。在这个背景下,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素养,或者往高了提一提,就是国际视野的素养,就成为一种必需。我们强调爱国主义,同时我们也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因为他们将来要和世界各国的人打交道,要与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所以这里也涉及到一个对不同文化的欣赏、理解,如何进行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我们自己要走出去,要主动去理解人家,去适应人家,而且要欣赏人家。因此,我认为,在高中教育阶段如何体现学生跨文化的素养,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从学生的立场去描述他们的素养”,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基于学生”来思考培养目标。如果以此来审视我们的高中教育,您觉得我们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俞: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例,我认为,目前在高中教育中,实际上把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当成是一种功利引导的学习方式,包括“奥数”,包括各种科学比赛,都是受功利引导,都是奔着高考加分去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就拿“奥数”来说吧,“奥数”本身是没错的,但由于导向错了,异化为高考加分的一种途径,于是家长为了高考加分,逼着学生去学,使得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的学习是很可怕的。人的行为背后一定要有动力,而人的最根本动力在哪里呢?我认为,好奇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兴趣。只有对事情感兴趣,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发现这个事情的价值,我们才会去追随它,去做。若高中教育把人的最本质动力抛弃了,全部变成了功利的东西,学生就会学得很辛苦,也不会开心。当然,现在也许我们这个教育体系不得不这样做了,也是没办法的。

笔者:正如俞校长刚才提到的,教育上的有些事情本身并没有错,但为什么我们最后总是会走偏,走着走着就走向功利了呢?

俞:现在社会的批评都集中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上,大家都在议论高考、批评高考。这种观点我并不苟同。一方面,现在中国不高考也不行,取消了高考社会可能大乱;另一方面,我觉得高考其实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症结,而是一个显性的、大家都看得到症结,但它不是最终的那个瓶颈,我认为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我们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学校教育上,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根子是价值取向的问题,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太单一了。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有多样的价值追求。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所追求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那就有问题了。一个社会若需要平衡,价值取向应该是多元的。说社会要去引导大家,并不是说某些路是光明大道,某些路则是羊肠小道,而是要告诉大家千条路万条路每条路都是光明的道路。社会需要大家有不同的价值追求,社会要给具有不同价值的人以足够的尊重。某个人有手艺,是一个很好的技师,他就强在这个方面,社会没有因为他没有大学文凭就看不起他,而给他应有的尊重和地位。要通过引导让大家觉得一个高水平的技师,不一定比一个教授差,不一定比一个老板差。但是现在社会的舆论导向太单一,把价值都引导到一个方向上去了。实际上,今天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讲到底就是我们没有形成一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个社会缺乏平衡,所以大家都往一条路上面去挤。这个问题表现在教育上,就演变成这样一个奇怪的逻辑:你要出人头地,就要考得好;考分高,就要读好的学校;首先要选好的高中,当然初中也要选好……问题就这么一串串出来的。

责编:戴利朝

猜你喜欢

高中课程培养目标跨文化
浅析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实现途径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高中生物学习焦虑原因及对策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