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的统一

2013-12-04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

商业会计 2013年14期
关键词:公允财务报告使用者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400716)

长期以来,会计计量模式是以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为主,因此,会计计量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会计理论界和准则制定机构的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监管机构和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广泛讨论。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中曾遭到全球金融界的责难;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则一直是国际两大会计准则趋同的主要障碍之一。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涉及到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在实务中,初始计量基础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和最佳估计金额等。其中,历史成本是最主要的初始计量基础,并且学者对初始计量基础的争议较少。后续计量基础主要有摊余成本、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即资产减值计量)和公允价值等。本文主要讨论后续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

一、会计计量由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向多重计量基础并存的计量模式转换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符合财务报告信息有用性的这一目标,因此历史成本计量一直是最基本的会计计量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的到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挑战。为使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与报表使用者决策有关的信息,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逐渐引进除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计量基础。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正逐步地向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基础并存的、多重计量基础并用的会计计量模式转换。随着会计计量模式的转换,财务报告模式也由面向过去、从特定主体的具体交易或事项进行考虑、后续计量中不需要按其价值进行动态调整的“成本观”转化为面向未来、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后续计量中需要按其价值进行动态调整的“价值观”转换。

现行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都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本文认为,对于企业中将很可能用于交换的资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是最相关的,而对于企业日常生产中使用的资产而言,如果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实施减值会计可能更为恰当。不管怎样,在财务会计价值计量中,首先需要对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进行权衡,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财务报告的估值功能与非估值功能进行权衡。

二、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使用或销售该资产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需按超过其可收回金额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的规定也较为相似。1998年我国首次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中要求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006年颁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这同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观点基本一致。将可收回金额作为资产减值计量的基础,是以管理者的理性行为为出发点。当企业资产出现减值时,管理者需要根据估计的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做出继续使用资产还是将其出售的决策。由于使用的估计假设不同,此处运用现值技术并不是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估计公允价值时,强调的是公平、自愿交易,而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则是依赖于特定主体。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是站在主体自身的角度,使用假设来计量可收回金额,资产减值计量会计计量主要是基于特定主体进行估计。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98年6月发布的第133号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同时指出,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是公允价值最好的证据。2000年2月正式发布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进行资产(或负债)买卖(或发生清偿)的价值。在这里,公允价值的计量不再局限于资产,也可以运用到负债上。2006年9月15日发布的157号公告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会计主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1995年发布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各方在一项交易中,能将一项资产出售或一项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这一定义是从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角度,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可能收到的金额或承担负债可能支付的金额。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主体的计量,而不是特定主体的计量,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基于市场参与者假定估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的根本差异在于估计角度不同,这导致了两者的计量标准分离。

三、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的计量标准分离的后果

基于不同的假定对同一会计主体进行财务报告计量必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增加了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和执行难度。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采用不同的标准,在公允价值中采用市场参与者假定进行价值估计,而在资产减值计量中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基于特定主体,且对于为何两者在进行估值采用不同的假定缺乏合理的理论解释。在进行价值计量时何时采用市场参与者假定,何时采用特定主体假定,对这些相关的概念没有进行演绎。这使得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增加,也提高了会计准则执行的难度。

(二)难以满足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采用的是双重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财务会计报告目标要求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要满足各类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用客观且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计量。我国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中采用市场参与者假定进行价值估计,而在资产减值计量中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基于特定主体进行估计,两者计量标准不同。由于计量标准不同,这就使得财务信息的质量难以满足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四、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都是价值计量的具体体现,都可用来计量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但从财务报告“价值观”来看,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更为恰当。资产减值计量是站在主体自身的角度进行估计,虽然主体的管理层掌握的信息最充分,但市场才是价值的最终裁定者。因此,站在主体自身角度的估计并不是客观公正的。公允价值计量是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进行估计,在有效市场中所形成的估计是众多市场参与的相互博弈的结果,这就为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提供了一个中立的基础。对于权益投资者而言,财务报告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其对股票或公司估价提供参考依据。在有效市场中,股票或公司的价值是市场各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计量能为权益投资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对财务报表的另一主要使用者债权人而言,为了保障其债权的安全性,要求公司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能够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从而使其能更准确地评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因此,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计量能为债权投资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总之,基于市场参与者的计量能更好地满足市场中不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比基于主体自身估计的资产减值计量更为恰当,并不是说应剔除资产减值计量。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存在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观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容易导致利润操纵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进行适当的限制。另一方面,基于会计稳健性的要求、财务报告的非估值功能和市场的非有效性,需要资产减值计量作为一种不对称的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施加某种约束。

总之,财务报告“价值观”要求基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进行价值计量,以使财务信息与财务报告目标和相关概念相一致。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基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建立资产减值计量模型,从而与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形成内在一致的逻辑体系,使财务报告更能满足不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猜你喜欢

公允财务报告使用者
企业内部财务报告体系设计与应用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分析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本质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发布2017袖珍指南
抓拍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