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臣悲歌——论刘长卿贬谪时期的诗歌

2013-11-30赵银芳

关键词:刘长卿贬谪诗人

赵银芳

(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 100081)

“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话耳。”①(明)金圣叹《与家伯长文昌》,见《尺牍新钞》第一集[M],(清)周亮工辑,岳麓书社,1986年6月版.刘长卿是一个诗人,对他来说最合适的方式就是用诗来表达内心的体验,刘长卿在贬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笔者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认为刘长卿先后经历了两次贬谪。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適(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②见《沧浪诗话·诗评》,(宋)严羽著,《沧浪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刘长卿的诗歌寓贬谪之意于行旅、山水、离别之作中,更加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解读刘长卿贬谪时期的诗,可以了解他贬谪的苦难、困顿的人生状况和盛中唐之交文人的生存状态。

一、第一次遭贬时期的诗歌

至德二载(757),长卿任长洲尉,不久,摄海盐令,至德三载就因钱粮事蒙冤入狱,此后的诗人经历了入狱、出狱、议贬南巴、重推、被贬、量移浙西等一系列事件,到永泰二年(766)在浙西秩满北归为止,这段时间是他的第一次遭贬时期。

这次贬谪事件是刘长卿走上仕途后所遭遇的首次大挫折,犹如冷水当头,冲淡了作者为官的热情,使刘长卿对那种清远宁静、没有世俗纷扰的隐居生活更加向往,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无奈逃遁,人生多艰,宦海茫茫,这期间作者抗争过,愤怒过,也悲伤过,但是他向上的决心没有改变,直道为官的准则依然没有改变。当作者入狱、被贬的经历结束,转而被量移至浙西时,他的心情又恢复了平静,对仕途的热情又重新被唤起。这一时期是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一)狱中之诗

入狱,是刘长卿首次遭遇贬谪事件的开端。唐代遭贬谪的诗人很多,入狱者很少,诗人们被囚禁在牢狱中时所写的诗则更是寥寥无几。据笔者统计,《全唐诗》中,在狱中所写且题目中出现“狱”、“罪所”、“非所”字样的诗歌共16首,详见下表:

诗人数量(首)卢照邻 骆宾王 沈佺期 储光羲 刘长卿 李白 卢纶 黄崇嘏 程长文1 1 2 1 5 3 1 1 1

由此可知,刘长卿的狱中诗约占该表全部数量的1/3。事实上,现存的刘长卿诗歌中,他在狱中写的诗共5首,这些诗歌不仅仅是作者贬谪心声的前奏,字里行间展示的更多的是不平与抗争,这正是刘长卿人生之所以为“悲剧”的关键。刘长卿体会过科场艰辛之后,对在兵慌马乱中好不容易得来的官位非常珍视,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实践着自己为官为民的准则。但是不到一年时间,就因钱粮的事情被下到了长洲狱中,作者此时的心情究竟如何呢?

非所留幽系寄上韦使君

误因微禄滞南昌,幽系圆扉昼夜长。

黄鹤翅垂同燕雀,青松心在任风霜。

斗间谁与看冤气,盆下无由见太阳。

贤达不能同感激,更与何处问苍苍。

首联用汉代梅福曾做南昌尉的典故嘲笑自己息不了功名之心,几番求取,终于得到长洲尉一职,没曾想牢狱之灾随之降临。“圆扉”,监狱古称圆土,故称狱户为圆扉。被关在监狱里,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对诗人来说是一种煎熬。曾经有鸿鹄之志的刘长卿在重重打击下已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只有那颗心,虽然饱经风霜,仍然如青松一般坚贞。冤屈怨恨之气无法消解,遮住了太阳,使诗人难以品味阳光的味道,非常压抑。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无故受冤入狱,满腔悲愤无处诉说,深切体会到世道的不公的复杂心情。

刘长卿在狱中所作的诗真实地反映出他复杂的心理历程,虽然被这种生活折磨得非常疲惫,但作者始终坚信自己的清白,仍然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战乱中,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情况下,蒙冤狱中的刘长卿依然对明天充满了憧憬,“壮志已怜成白首,余生犹待发青春”是这个坚强诗人的心声。

初唐诗人骆宾王也曾经入过狱,除了上表中所指的《在狱咏蝉》,另外还有一首《幽絷书情通简知己》,两首诗均写于狱所。骆宾王惨遭不白之冤,身陷囹圄,备受凌辱,而志节不改,这一点与刘长卿的遭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两人的性格相比,骆宾王恃才傲物,更为倔强、张扬,他以卧龙和高尚的“蝉”自比,对自身的才能非常自负,更有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与现实的斗争也更坚决,出狱后便罢官而去;而刘长卿的性格则与普通人更为相像,他在狱中所写的诗歌有愤懑,也有迷茫,表现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理,对现实失望而不绝望,当听到要大赦天下的消息时又禁不住欢欣鼓舞起来。

(二)贬谪心迹

刘长卿“踉踉跄跄”从狱所中被放出,深感平安、平静生活来之不易,其诗云:“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会赦后酬主簿所问》),同时,回想起自己刚刚经历过的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摧残,心有余悸,感慨颇多,“江海今为客,风波失所依”(《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俗流应不厌,静者或相讥。世难慵干谒,时闲喜放归”(同上),“樗散材因弃,交亲迹已稀”(同上),“世累悲行路,生涯向钓矶”(同上),有官场上的思索,也有人情冷暖的感悟。然而出狱并不代表刘长卿官司的完结,真正的灾难——贬谪在等待着他,贬谪路上的凄苦,身处荒蛮贬所的孤独与悲凉,苦难途中与友人的离别伤感,思念家乡的痛苦,诗人深感被整个世界抛弃了一般,独自在经受着种种折磨。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佑江亭》),去国空回首,怀贤欲诉冤(《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送侯中丞流康州》),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赴南巴书情寄故人》),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送卢侍御赴河北》),如何异乡县,日复思亲故。遥与洛阳人,相逢梦中路(《夕次擔石湖梦洛阳亲故》),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州。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松江独宿》)。这类诗句,在这一时期刘长卿的诗歌中俯拾皆是。作者在悲切之时,诗歌的基调也很黯淡。贬谪是对积极求进的刘长卿的重创,但是对他的诗歌来说却是一次洗礼和升华,这一时期的诗歌与其以前诗歌相比,是一次质的飞跃,作者真正是用灵魂在写作,用血泪在写诗。

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

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

横笛能令孤客愁,渌波淡淡如不流。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

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

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

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

友人送蒙冤被谪的刘长卿上路,忽然,诗人耳边响起了嘹亮的笛声,绿波淡淡,绵长而凄苦的笛声伴着令人断肠的猿声在这清冷的夜晚飘荡,前途未卜的他禁不住泪洒衣衫。闻笛声而落泪,触景生情,说明逆境中的他心灵已经被折磨得非常脆弱,几乎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劫难不期而至,沉痛的打击使作者抬不起头来,在这种境遇中,青春一晃而逝,刘长卿动摇过,也彷徨过,甚至对为官之路、对人生产生了怀疑,“已作沧州调,无心恋一官”(《送卢判官南湖》);“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送李録事兄》);“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时平后春日思归》),但是刘长卿却依然心系庙堂,其诗云:“魏阙心常在,随君亦向秦”(《送王员外归朝》),这既是作者心迹的表白,也是专制制度下逐臣的悲歌,刘长卿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是斗争的结果还是努力做官。

(三)寄情山水、抚慰心灵创伤之诗

俗恶官场与世事的丑陋更加反衬出大自然的美好,引出诗人们回归自然、与山水融为一体的出世隐逸思想,他们从歌咏山水中寻到了可靠的寄托,足以让精神与视野浸染在宁静与平和中。刘长卿是王孟之后重要的山水诗人,现存世的他的山水诗遍布他人生的各个时期,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他释放感情的地方。不过与王孟的山水诗作相比,刘长卿的诗歌稍显淡然,追求宁静淡泊的诗境,有盛唐山水诗歌的清幽却没有盛唐诗人浓烈的情感和蓬勃的生机。而且刘长卿山水诗中对意象的选择比较单一、灰暗。“夕阳”、“日暮”、“秋风”、“秋水”、“清猿”、“孤鸟”、“孤舟”等意象在他的诗中被反复使用,即使是写春天的景物,也满是黯淡的色调。刘长卿诗歌创作中的这种倾向在未罹不白之冤时还不明显,到这一时期已逐渐开始显露,在这一点上,刘长卿的诗可谓中唐之先鞭,随后的大历诗人的诗篇大多以这种风格为主。如: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刘长卿擅长写五律,有很强的艺术功力,这首诗即是五律佳作。其山水诗一般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景为情出,起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时序仍然是秋天,在苍茫的暮色中,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开始凋零,天空没有了荫翳树木的遮掩,完全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显得辽阔无边。一座荒芜的城池经战乱之后,矗立在水边不远处,天空飞过一只孤独的鸟儿,给寂静的场景增加了些许动感。“孤”、“独”两字衬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独鸟”象征着诗人自己。颈联呈上启下,上句继续渲染场景,下句则转向写人。渡口上空,月亮渐渐升起来了,但是出去捕鱼的渔人尚未归来。渔人之该归而未归进一步引发诗人的乡愁:思乡之情按捺不住的时候,是谁在敲打寒衣呢?整首诗构成一幅色彩淡然的秋夕思乡图,令人伤感。

刘长卿对秋天,日暮、水等冷落的意象有种偏爱,这些意象几乎渗进了他所有的诗歌,成了他的思维定势,这跟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有关,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创作基调。所以,刘长卿的诗中的景物一般比较萧条,就像诗人的心情一样,时常笼罩在氤氲的哀愁里,遭遇贬谪期间所做的诗歌更是如此。

二、第二次贬谪时期的诗歌

(一)去职、等待按覆期间

在鄂岳任上,刘长卿受吴仲孺诬奏,去职东归,途经和州、宣州,归至常州,于义兴营碧涧别墅。无官一身轻的他度过了人生中继京官生涯后又一次短暂的放松,但这种闲下来的滋味于作者来说并非乐趣,而是又一次心灵的折磨。蒙冤受谤对于此时的刘长卿来说已非新鲜事物,历经官场百态和人间沧桑之后的他,悲愤没有了,心里只剩下了沉甸甸的悲伤,哀怨之情陡增,山山水水中也满是忧愁,几乎每首诗都被这种感情浸润着。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前途未卜,冤屈是否能得以昭雪,作者不知道,只是在茫然地等待着。我们看他下面这首诗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诗人通过对“荒村”、“返照”、“落叶”、“古路”、“寒山”、“野桥”、“雨”、“涧水”、“白云”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他碧涧别墅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凄凉暗淡的心情,更能突出故友来访时诗人的欣喜之情。诗歌紧扣碧涧别墅的环境展开,诗中无一“喜”字,却传达出作者大喜的心情。不管是自身的处境还是居所的自然环境都很恶劣,好友却依然前来,白云之所,无名无利,却让对方如此挂心,作者高兴之余大为感动。“满镜悲华发,空山寄此身”(《酬滁州李十六使君使君见赠》),“渐老知身累,初寒曝背眠”(《初到碧涧招明契上人》),人生的衰老和自然界的衰老交织在一起,使刘长卿的心情更为沉闷。在人生的灾难一次又一次降临的过程中,刘长卿的诗歌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典型的代表作是下面这首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细致地描绘出一幅清冷淡远、凄清孤寂的“风雪夜归图”。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山腰处闪出一座茅草屋,苍山因日暮而让人觉得更远,白屋因天寒而尽显其贫,一个孤独的归客披着满身的雪花正拖着疲惫的身躯向草屋移动,犬吠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画面是萧疏冷落的,但是暖意却流淌在读者的心里,因为白屋虽贫,仍可以遮风挡雨,对于奔波忙碌的人来说仍然是好的憩息之所,在天寒地冻之时充满了人间的温情,可以用来抚慰人们的身心。整首诗蕴含着无穷的韵味,耐人寻味。杨亿在《大历诗略》中认为此诗“宜入宋人团扇小景”。①[清]乔亿,《大历诗略》[M],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二)贬途中

长久的等待之后,迎来的是坏消息——被贬睦州。作者在凄凄惶惶中上路了,路途洒满了辛酸的泪水,向贬所而去。由于坚持直道为官,知天命之年已过,依然被世事所累,风波不断。这段跋山涉水的贬途是作者一生中最为低沉的时刻,是他人生的低谷。在他作于贬途中的诗作《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中,作者感叹自己的一生遭遇了太多的坎坷,临老还要象贾谊那样遭受贬谪之苦,这种冤屈无处诉说,头顶飞过的胡雁,路边的蓍草、椒花,青山、白月,都成了他寄托人生凄楚的对象,作者的心仿佛被泪水洗过,湿漉漉的,很沉重。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贬谪给刘长卿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同时给也给他的性格带来了重大影响,直道而行,真诚善良中加入了忧郁的成分。封建专制的冷酷无情与世俗的折磨,常常会软化甚至会消蚀文人的激情和性格,刘长卿变得忧郁和伤感与此不无关系,此时的他不得不卷藏起积极用世的抱负,沉浸在个人的苦难遭际里,这是封建社会文人的悲哀,更是专制制度的悲哀。

(三)在睦州贬所

在睦州贬所,刘长卿任睦州司马,这个官职相对来说比较闲散,他在《对酒寄严维》中云:“陋巷喜阳和,衰颜对酒歌。懒从华发乱,闲任白云多。郡简容垂钓,家贫学弄梭。门前七里濑,早晚子陵过。”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却很悠闲。刘长卿跟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戏题赠二小男》云:“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儿子膝下承欢,是刘长卿困顿生活中少有的乐趣之一,也给作者带来了心灵的慰籍。但是,总的来说,刘长卿在睦州并不快乐,因为他承受的苦难太多了。刘长卿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当经受第一次贬谪事件之后,他很快从愤懑、悲伤中恢复,并入了淮南幕府,尽自己所能,认认真真做事。可是,正当作者兴致勃勃、充满干劲的时候,新一轮灾难又不期而至,而且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最重要的是岁月也因此而蹉跎,功业无成已白发苍苍,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更何况,历经风霜洗礼,作者仍有一颗“念阙”的心。如:

谪官后卧病官舍简贺兰侍御

青春衣绣共称宜,白首垂丝恨不遗。

江上几回今夜月,镜中无复少年时。

生还北阙谁相引,老向南邦众所悲。

岁岁任他芳草绿,长沙未有定归期。

新安送穆谕德归朝赋得行字

九重宣室召,万里建溪行。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用材身复起,睹圣眼犹明。离别寒江上,潺湲若有情。

寄会稽公徐侍郎(公时在王傅)

摇落淮南叶,秋风想越吟。邹枚入梁苑,逸少在山阴。

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圣朝难税驾,惆怅白云深。

这三首诗中,“生还北阙谁相引,老向南邦众所悲”,“用材身复起,睹圣眼犹明”,“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等诗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即使朝廷待他非常不公,刘长卿对皇上仍然是忠心耿耿,一心图报。这就是刘长卿的坚贞之处,朝廷永远在他的心灵最深处,他并非一个避世、消极的人,他的一生都在努力着,从未放弃自己效忠朝廷的理想。

这时期作者创作了大量的赠别友人之作,一方面是其待人真诚,性格忠厚的原因,另一方面跟他人生坎坷,两遭迁谪,长期过着不如意的日子有关,患难之交在这样的困境中就显得尤为可贵,真挚的友情成了他生活的支撑点之一,也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乡愁伴其度过了一生的大半岁月,尤其是在被贬睦州的冷落岁月里,这种感情更是炽烈。我们看他的《新年作》:

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新年中思念家乡的心情更为迫切,年纪大了依然身在他乡,独在天涯与岭猿为伴、与江柳共风烟的诗人禁不住泪水涟涟,刘长卿感叹春归我先,触景生情,惆怅不已。刘长卿日思夜念的家事实上和朝廷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他的思乡情结和恋阙的心情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受重用,经历坎坷加剧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家”事实上是他在内心深处给自己建造的一个避风港。

通过解读刘长卿贬谪时期的诗歌,我们发现,两次蒙冤贬谪,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伴随着这些事件,作者的心情在不断起伏,他那颗饱经沧桑的心几欲被摧毁。从他贬谪时期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斗争,刘长卿的遭际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文人、儒生们生活状况的缩影。

[1]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蒋寅.大历诗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7]胡可先.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姜汉林.历代官怨诗赏析[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

[10]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刘长卿贬谪诗人
苏轼的贬谪生活
诗的对比(外一篇)——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
送灵澈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