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考

2013-11-08张朝昌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贾谊诸侯秦始皇

张朝昌

西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文学家贾谊,以其韵散间出、文采华茂、辞藻丰富、铺张扬厉、踵事增丽、层层铺垫、酣畅淋漓宛若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的《过秦论》而闻于世人。该文重在从诸方面论秦之过,故曰《过秦论》。其上篇因属史论,文章旨论秦之兴衰及其源流,鲜明地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之中心论点,其意图旨在给汉文帝提供政改之鉴,以警示后世而莫步秦尘。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3第51页注解⒁注:“〔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显见文中之“制”被理解为“控制”之意。然而,仔细考读文本,不难发现其注解背离文意。

一、通解全文,总揽全局

二十二岁前的贾谊,生活在一番风平浪静之中。西汉初年,一切从刚刚结束的战争废墟中重建,社会经济复苏,给了贾谊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腹有诗书气自华,倘若再能得遇贵人扶持,自然平步青云,在这一点上贾谊有些幸运。正值“少年倜傥廊庙才,斗志未酬事堪哀”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颠峰时,贾生自己也没有料到,飞黄腾达的身后却是无尽的黑暗与辛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亦妒忌英之才,更况风起云涌之政治旋涡?从秦灭六国到逐步发展壮大,其攻势之强,可谓摧枯折朽。而后即为守业,攻势之法亦不可用,然秦不自知不施仁义,仍以刑法暴政鱼肉百姓,殊不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最终再食灭亡之果,当也正常至极。贾谊挥毫《过秦论》一文,千古传诵而鉴古喻今,殊料贾谊之人生轨迹,与秦竟有颇多相似。

作为一统天下的秦王朝虽然在历史上仅仅存在十五年,但它由一个诸侯小国惨淡经营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进而统一全国,却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这样一个根基雄厚、统一强大的秦帝国,为什么只经过短短的十五年,就被一个雇农出身的陈胜“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所推翻了呢?文章开始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追溯到秦孝公时代,从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而秦国开始强大写起。在孝公以前,秦国因地处偏远,习俗落后,不为东方各诸侯国所重视,由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封建改革,秦国才迅速强大起来。文章用“据”、“拥”、“守”、“窥”四字,十分传神地写出秦据守险要而窥伺天下的逼人气势。接着用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近义动词,生动地勾画出秦统治者的勃勃野心。

接着,文章用比照和映衬手法,写出秦国势力的发展及其进一步的强大。孝公之后,历代君主“蒙故业,因遗策”,也就是继续执行孝公制订的政策,致使领土不断扩大。于是“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他们害怕秦的强大,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广罗各国人才,汇聚天下资财,“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声势不可谓不雄壮,力量不可谓不强大。然而秦一开函谷关,他们却慑于秦的威势,“遁逃而不敢进”。结果,秦不费一矢一镞,便瓦解了诸侯的会盟,并利用它们的弱点,“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逼令“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取得了霸主地位。历史上并无“九国之师”联合的事实,作者所以这样写,说明他并非简单地列举史实,而是集中笔墨,渲染各国诸侯的惨败,以比照、映衬秦之强大。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王朝,是秦强大的顶峰。作者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北“却匈奴七百余里”。这是说,秦始皇继承和发展了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吞并了西周、东周和诸侯各国,征服了天下,登上了皇帝宝座。文中的“振长策”,意为挥动马鞭。“执敲扑”的“敲”和“扑”,都是木杖之类的东西,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御宇内”、“制六合”、“鞭笞天下”,都含有统治天下之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又“焚百家之言”以统一文化思想,隳“隳(huī灰)名城,杀豪俊”,以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反抗,然后据守险峻的华山以为都城,凭借奔腾的黄河以为护城河,“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如此强大的秦帝国,本来可以继往开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然而,转瞬之间却土崩瓦解,竟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强大统一的秦帝国从它强盛的峰端,一下子跌落到尘埃,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这种对比,给读者以极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去思考,去寻求答案:秦为什么会那么迅速灭亡的呢?是反抗者的力量特别强大么?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不过是一个“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出身低微,是一个被判苦役的人,才能平庸,缺乏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他的士兵,都是“罢散之卒”,他的武器,也不过是些截断的木棒,所谓“斩木为兵”。但是,他反秦义旗一举,却应者云集,广大人民“赢粮而景从”,背负粮食,紧紧追随。是不是秦王朝的地理条件有变化呢?也不是。“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一切仍都和从前一样。那么,为什么当年能那样轻而易举地击破“九国之师”的秦国,今日却败于那些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的“谪戍之众”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因为秦王朝在统一全国之后,对人民施行暴虐统治的缘故。

二、瞻前顾后,把握语境

文本前三段,重写秦世之野、秦力愈强、秦统天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其中,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秦并吞天下之勃勃雄心及威振之风,淋漓尽致的刻画出秦无敌于天下之态,可见其间秦统天下而势在必行。而第四段则着力阐述秦之灭亡以示警醒。最末一段有“论”存“断”,仍用对比手法综合前见而得出秦灭之因之论。其文本或叙史,或发议。驰骋笔墨而极化对比,既写秦兴统一天下,又掘秦不仁之政;既云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又撰秦之强盛而振策御内、吞周亡侯、履尊制六以鞭笞天下,显见秦国统治天下之势理出其境。

三、深剖文句,精析字词

我们综观全文即可洞见:“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阐述了到秦始皇时期,他大力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遗业,挥舞长鞭而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皇位宝座来统治天下,并利用种种严酷的刑具来迫害国民,威风震慑四海。铿锵有力地刻画出秦始皇“一统天下、威震乾坤”的帝王形象。可谓泼墨如云而意蕴浮现。由此可见,“履至尊而制六合”中之“制”应理解为“统治”之意极为精当。而教材中将其视为“控制”之意实为偏离文意。其因在于:一方面,身为皇帝的“秦始皇”即位,重在牢牢掌握皇权而“统治”天下,而不仅仅在于“控制”之层面。另一方面,“统治”常用于凭借政权来管控国家或地区,强调“权力”之大;而“控制”则常用于掌握或操纵某一范围或局面,突出“范围”之小。

四、追本溯源,博古通今

《说文》注:“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断。一曰止也。古文制如此。征例切。”《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征例切,音製。 ”又《增韵》“正也,御也,检也,造也。”又《广韵》“禁制也。”又《前汉·高帝记》“太后临朝称制。”《注》师古曰:“天子之言曰制书,谓为制度之命也。又成法曰制。”《左传·隐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又《礼·礼器》“大庙之內敬矣,君亲制祭。”《注》“朝践进血之时,君自断制牲肝,洗于鬱鬯,祭神于室也。又邑名。”《左传·隐元年》“制,严邑也。又叶音哲。”《崔骃·达旨》“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敘,帝纪乃设。”又《韵会》“浙或作制。江名,在东阳。”《庄子·外物篇》“自制河以东。”诚然,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既用于具体制造,且用于抽象意义及引申义。可见“制”有“统治”之义。 在此《康熙字典》、《词源》、《辞海》、《词通》等亦皆有相关诠释。

如字源演变:

金文

小篆

楷体

《广韵》章母去声祭韵征例切,《说文》“制,裁也。”“裁,制衣也。”“制,裁互训。“制”从刀,造字本义就是“裁断,切割。”

以上汉字信息表明:我们从该字演变的造字角度亦可体悟其内在意味而晓之以理、悟之以义。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综上之述,我们解读文本,尤其是析释古典文言字词,应鸟瞰全篇、立足语境、深剖精析、通古诠今,才能准确领其意而通其理,切不可断章取义而误判其文。

猜你喜欢

贾谊诸侯秦始皇
五张羊皮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秦始皇忆师
漫画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烽火戏诸侯
怀才不遇的贾谊
秦始皇拜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