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三要素 小说文本巧解读

2013-08-27方华杰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腊梅刻画人物形象

方华杰

高考考纲要求能阅读一般文学类作品,2007年以前这类考题的选文通常以散文为主。2007年宁夏海南卷出现了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林冲见差拨》),虽然是古典小说,但这意味文学类文本阅读体裁多样化时代已经来临。江苏省在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考查了小说类文本阅读,可见命题者对小说的青睐。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呢?下面笔者以江苏卷、宁夏卷及经典小说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小说类文本的解读。

一、理清思路,把握情节结构

分析小说情节、理清写作思路,是考纲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旨的依托。鉴赏小说要注意理清小说的线索,立足整体,明确情节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之间的关联,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比如我们学习鲁迅《祝福》的时候,就可以尝试列出这样的情节结构图:

年轻丧夫——出逃做工——遭绑架再嫁——再次丧夫——儿子被狼吃掉——再次到鲁镇做工——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走向毁灭

通过这样的简化,我们对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也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更容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对残害妇女的封建思想、礼教、迷信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又如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第12小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这一小题考查对文本情节结构的分析,题干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小说第二段写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的精细能干,后文主要写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不难看出,第二段为后文作铺垫(或提供依据),正是有了第二段的叙述,后文的情节的发展(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才顺理成章,人物的言行与心理(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才显得真实自然。

二、分析综合,剖析人物形象

小说往往通过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角度去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进而为表达小说的主旨服务。这要求考生能够立体的、多角度地对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将对表现手法、性格特征、情感态度的鉴赏综合起来。除了熟知正面、侧面、对比、衬托等常见手法外,还要密切关注肖像、语言、心理、动作以及细节描写这些小说创造形象的基本手段,要弄清小说是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的。如2007年海南宁夏卷第17小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第二,地方干部渎职。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格鲁吉亚共和国党中央、市委、区委的干部,基本上没有对群众游行、集会、示威、公开演讲等活动进行过持续有效的干预和制止。事件目击者苏联《劳动报》记者C.斯塔特尼科夫当时就说:“这几天的事件说明,我们,首先是情报部门,在这里有所疏忽。敌人正是利用了最软弱的地方——民族感情。沙文主义者浮到面上,开始猖狂行动。”地方官员“允许(他们在集会场所)装麦克风(演讲)已经是错误了,既然装了,那党的领导干部和所有党的积极分子就绝对一步也不能离开麦克风,而且要自己安排发言”, 一些不光彩的人们“正是利用缺乏领导之机”,“把事情推到反苏行动的地步。”[6](P210)

通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因此对差拨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就必须对差拨的语言进行分析:

(1)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

(2)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很明显,差拨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前后之言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了一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形象。

又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2小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此题分析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联,涉及到对小说形象刻画手法的考查。

为了准确表述其作用,需抓住各形象的特点,并将之作比较,便不难得出答案了。

三、挖掘意蕴,鉴赏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可以交待小说的时代背景,可以渲染气氛,也可以烘托人物性格,也可以表达某种深刻寓意。此外,环境描写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在鉴赏环境描写的时候,要把握环境描写的具体内容、基本特征、特定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总之,环境为情节而设,为人物而设,为表达主旨而设。如: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鲁迅《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这篇小说环境氛围整体上是阴沉的,但这里却写了斗雪盛开的满树梅花、明得如火的山茶,还有晶莹有光的积雪,纯洁的质地、不畏严寒的品格、绚烂夺目的色彩。在萧索凄清、死气沉沉的背景下,梅花、山茶与白雪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画,与小说整体阴沉的环境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那种在悲观中奋起、绝望中反抗的战斗精神。

又如2010年江苏卷第14小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主要包含“雪(下雪、越下越大、雪停、雪消融)、腊梅林(冰雪覆压的腊梅林、冰雪消融的腊梅林)”。开头写下雪,显然是渲染紧张的气氛,暗示战事吃紧,形势严峻。腊梅傲雪,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情操和坚贞人格。冰雪覆压腊梅林,暗喻孟弗之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雪停、腊梅上冰雪消融,暗示人物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

四、融会贯通,分析艺术特色

要掌握小说中常见的技巧:记叙(倒叙、插叙)、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细节、白描、环境、正面、侧面)、对比(衬托)、烘托、象征、伏笔、悬念、照应、欲扬先抑等,既要能迅速判断使用了何种技巧,更要善于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高考命题中,往往将艺术特色的考查与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结合起来,解题时当要做到融会贯通。如2010江苏卷《溜索》第11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这里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达到使人如临其境的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语段,定位表现手法。这个语段主要是多角度的环境描写,既有正面的,也有以人物的心理感受来侧面烘托的。我们可从环境描写的角度、人物心理刻画的角度去品味和领会其艺术特色。

总之,平时的小说阅读训练,应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分析小说三要素为突破口,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这样,才能在考场中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猜你喜欢

腊梅刻画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一枝腊梅伴冬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腊梅
腊梅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