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体系构建

2013-11-07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校教师理念

伍 宸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

论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体系构建

伍 宸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重要变化,为国家的发展承担新的使命、扮演新的角色。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全面提高质量,使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为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更大贡献。各级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都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质量的战略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基本保障条件,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体系是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环节。基于终身教育理念,高校教师入职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树立终身教育意识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教师;入职培训体系;终身教育理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21世纪前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除放缓扩招步伐以提高生源质量外,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质量也是必要的保障性措施。高校教师是贯彻实施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质量高低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发展阶段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教师教育要有科学理论做指导,以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力为基本着眼点,以促进其职业终身发展为最终目标。入职培训是引导新教师进入专业角色、内化职业规范的过程,是帮助新教师进入职业角色的桥梁和纽带,是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渡期,是新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高校教师教育主要内容之一[1]。入职培训不仅要使教师能顺利入职以适应新的教学、科研岗位,还要使教师树立起终身教育理念,使每个教师得到终身发展。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对于身处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的高校来说,终身教育理念之于高校教师更具适切性,客观现实情况需要高校教师能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知识体系,唯此才能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践具有适应力和职业胜任力。据此,基于终身教育理论,在深刻理解终身教育理论基本内涵基础上,试图建构起立足我国高校客观实际、满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实需要的教师入职培训体系,对于增强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分析高校教师入职培训的必要性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从该理念提出到至今的三十多年里,“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深化,人们对其认识也更全面、深刻。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初次提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时主要是从纵向即时间上来理解,认为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在其理念指导下的具体教育实践就要求教育要贯穿人的一生,不仅有学校教育,还要求有社会教育;不仅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保罗·朗格朗的概念为终身教育理念奠定了基础,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发现,终身教育不能仅是纵向教育年限的延长,还要求横向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这是应时代发展要求。21世纪是知识呈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个体的人要适应时代发展,不仅要在各个人生阶段都要接受教育,而且在某个特定阶段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也有要求。新时期接受的教育不仅是知识性的,更重要的是发展性的,即是要求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各种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揭示: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对于高校新入职教师来说同样具有极强的适切性。因为首先,从纵向时间维度看,对于刚入职于高校的青年学者来说,入职意味着其职业生涯的开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将是其终身的职业,通过入职培训使教师树立其终身教育理念有利于其职业的终身发展;其次,从横向社会发展程度维度看,知识具有极快的更新速度和知识内容的极大差异性和丰富性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因此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新入职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其在学历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工作岗位,如何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和思维方式是高校新教师是否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关键。为此,便需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从横向广度上不断拓展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因此,对于高校新教师来说,是否能接受具有先进理念的高质量入职培训,对于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职业胜任力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而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的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不仅能从纵向时间维度上使新入职教师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还能从横向社会发展程度上拓展教师的知识面、视野和能力。

二、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及其入职培训现状审视

(一)我国高等教育及教师队伍发展状况审视

前文从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分析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对于高校新入职教师发展的关系和意义,下面进一步对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做较为全面的审视,为后文提出相关的制度建构提供现实依据。

从1998年至今这十多年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期。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其中有从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从1998年开始的旨在重点加快建设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从发展水平上看,自实施“985工程”以来,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向了少数30几所重点高校,这些高校在硬件建设、学科建设和学生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成就卓著,少数一些高校和一批学科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不容忽视存在的问题。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质量和数量两方面有所失衡,特别是对大多数非重点建设高校来说质量问题更是严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规模和质量统筹、协调发展,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化成高等教育强国是今后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高等教育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在校学生数急剧增加,在职教师数同样增速迅猛。表1详细统计了从1985年到2008年23年间中国高校在校学生数和在职教师数情况①。

表1 1985年至2008年中国高校在校学生与在职教师数统计 单位:万人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在校学生数253.6279.9290.6302.1317.4340.9408.6556.1教师数38.839.640.140.240.440.742.646.3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在校学生数719903.41108.61284.615061849.32004.42149.3教师数53.261.872.585.896.6118126.913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十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在职教师数从40.7万猛增到130.9万,是1998年的3.2倍,有极高的增长率。然而,相对于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专科数和研究生数量增长更为迅猛,从1998年的170.3万增长到2008年的2149.3万,是1998年的12.6倍。因此,生师比在1985年为5∶1,而到2008年这一比例为16∶1。在校学生数越来越多,生师比越来越大,一方面在职教师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亟待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高校教师这一行业。相应地,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应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新入职教师的质量,既要严格把关新教师质量,也要不断加强对新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新入职高校教师的职业胜任力是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的核心使命。

(二)我国高校教师入职培训现状审视

前文对高教教师入职培训对于新入职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做出了分析,并对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现状做出审视。由此可以明确的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里,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不断加强对大量新入职教师的教育和培养,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容置疑。那么在当前的实践中,这一工作开展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有必要对此做出客观分析。高校进行入职培训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有诸多成功的经验,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认识问题,才能把我国的入职培训工作继续推向新的高度。

近年来,由于新入职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师资队伍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和全面。国内期刊文献的研究者在研究中认识到目前入职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入职培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和教师本人都没认识到入职培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入职培训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二是入职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培训内容陈旧过时;三是入职培训的组织不合理。包括授课时间的安排、课堂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曲玉琴、徐致琴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建议》中阐述了目前我国高校岗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 部分高校对岗前培训工作认识不足,思想重视不够;(2)从培训内容看,内容多,时间短,学员对所学内容难以全面掌握;(3)培训形式和手段过于程式化;(4)考核机制不够完善[2]。余德华在《西部地方高校教师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中专门探讨了入职培训的问题:(1)教师岗前培训不完善,重形式考察,轻教师基本素质培训;(2)教师培训形式和内容不合理,重学历教育、专业知识培训,轻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教师技能培训;(3) 教师培训经费不足,重短期的培训效果,缺乏长期的培养规划;(4)教师培训评价机制不完善,重科研学术成果,轻教学水平考核[3]。此外,孙伟忠在《我校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郭礼智、邓俊超在《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研究》,赵春玲在《谈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素质教育》,赵振红《谈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问题与对策》等中对存在的问题都有类似的认识,在此不做一一呈现。

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构建有效的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体系,就要坚持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导向。为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需要,大量没有教学经验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大学教师这一职业,一方面充实了高校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因其教学经验不足而带来了教学质量的问题。在今后提高高等教育的实践中,一方面要放缓扩招步伐,适当提高入学门槛以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就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准入方面要严格把关,让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学历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入职教育,一方面新教师能迅速适应新的教学、科研岗位,较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另一方面使新教师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学习观,使每个教师能得到终身发展。

三、终身教育理念下建构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体系

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是高校每年的常规工作之一,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教育以使教师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从而使教师适应新工作岗位,迅速实现角色转换,提高新教师工作胜任力,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育质量。但这种短期内的培训对教师帮助并不大,教师从培训中得到的帮助很有限,另一方面目前的入职培训工作也存在着普遍的问题。诸如: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空洞不切合实际,培训周期太短教师不能得到持续帮助等[4]。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时期,在国家上下各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有极高要求的现实背景下,必须改变过去常规教师入职培训的做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的教师入职培训体系。

(一)理念先行——树立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入职培训新指导思想

先进教育理念是引领大学朝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思想基础,持不同教育理念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更好地完成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就必须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具体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要树立起教师入职培训的终身教育理念。具体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从纵向时间维度上来说,新理念下的教师入职培训不只是在教师入职之前的一次或两次培训,而是持续关注教师一生职业的发展。二是从横向内容上来说,新理念下教师入职培训的具体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括传统诸如使教师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学习教育学基本知识、了解国家相关教育方针政策等内容,还要求重视塑造教师人格,发展个性,使教师个人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入职培训,教师不仅能顺利适应新的教学、科研岗位,还要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最终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家,而不仅是工具性的教育者。

(二)制度建设——构建起新理念下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任何先进教育理念要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都要在此理念引领下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政策。没有完善、成熟的制度做保障,一方面难以有效践行先进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使相应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易受各方面因素干扰。要能切实有效贯彻终身教育教师入职培训理念,就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新理念下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教育制度制定主体一般来说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二是高校自身。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一是要加强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主要是各个高校的自主行为,缺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正式、成文、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制度规章。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加强关于管理高校教师入职培训相关制度建设,将这一工作纳入到法定的管理系统之内。二是要加强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也需要有相应规则来使其规范。加强规范化建设就是为了保障入职培训工作按科学、规范的程序进行,如:培训课程规范化、授课形式规范化、考核方式规范化等。三是要加强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建设。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较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5]。因此,要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就须先加强入职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专业化、师资专业化、评价专业化等。

2.高校自身

高校是落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政策的具体实施主体,同时也是入职培训工作直接受益者。入职培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达到应有效果,建立起校本制度措施是根本。制定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入职培训工作相关制度政策相一致的具体实施细则,结合实际情况将入职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落到实处,将宏观、指导性的制度措施转换成具体、可行的工作细则。高校自身要充分意识到师资队伍建设之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要使新教师入职培训成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行为,切实保障其质量。

(三)物资保障——满足教师入职培训工作人力、物力、财力基本需求

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有了先进理念做引领,并制定了相关制度政策,要将先进理念和制度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入职培训工作质量,在实践工作中还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做保障才能得以实现。无论多么先进的理念,有多么完善的制度,在实际中没有这些做保障,就不过是空中楼阁。同样提供物资保障的主体也分为两部分:一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一是高校自身。

1.教育主管部门。

一是成立由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育家和大学教师组成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指导工作组,不定期地对高校入职培训工作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二是加大对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入职培训工作是一项资金消耗较大的工作,一些高校之所以对这项工作积极性不高,正是由于缺乏足够资金。三是加强物力支持,如积极组织相关教育专业编撰科学性、应用性、指导性较强的入职培训相关教材。

2.高校。

要做好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得到持续终身发展,各高校必须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指导性意见:一是成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为首的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组,成立由专人负责的入职培训教学单位,组织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帮扶中心持续地为新入职教师提供帮助;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基金(Found for Young Teachers),积极支持青年教师接受各种形式的再教育;三是还要积极建立教学法资源中心(Faculty Pedagogy Resource Center)。这个中心应该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搜集总结成熟教学法的实践经验,由学校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为青年教师讲授关于教学法的相关知识。

四、讨论

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和挑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质量是其中一重要环节。同时教师质量的提高同样是系统工程,有师资来源的甄选,有教师入职培训,有教师后续发展支持等方面内容。新时期,在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下应把教师看成持续发展的个体,具体到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工作中时,也要以这一先进理念为指导,入职培训工作的外延和内涵两方面都要得延展。在外延方面,要改变过去只将入职培训作为一次或几次独立培训的做法,将入职培训工作延展到其职业终身的发展;在内涵方面,丰富入职培训内容,不只关注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知识增长,还要培养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学习的能力等。努力通过高质量的新教师入职培训,使新入职高校教师树立起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并通过持续的制度和物资保障,促进教师个体职业的终身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掘每个青年学者的潜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不断造就一代一代的大学者、大教育家。唯有如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

注释:

① 所统计学生数仅指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和研究生数。

[1]陈春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5-67.

[2]曲玉琴,徐致琴.新时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建议[J].中国冶金教育,2006(2):59-61.

[3]余德华.西部地方高校师资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86.

[4]罗云艳.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7):144.

[5]于影辉.浅谈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入职培训[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1-22.

(责任编辑穆刚)

ConstructionofInductiveTrainingSystemforInitiativeFacultyof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undertheTheoryofLifelong-learning

WU Chen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Faculty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undergoing important changes involv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oles and missions in China.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our country in the coming decades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coordinate the scale and the quality harmoniously, and try to build our country powerful instead of big scale.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are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To achieve this goal, qualified faculty is a basic guarantee; the inductive training system is a key-lin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culty.Based on the lifelong-learning theory, the inductive training system of initiactive facul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faculty and adopt lifelong-learning consciousne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aculty; inductive training system; lifelong-learning theory

G451.2

A

1673-8012(2013)01-0075-06

2012-12-26

伍宸(1985-),男,四川宣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学教育学部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财政和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高校教师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