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人区”“无人区”科技谋略

2013-10-08涂铭旌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谋略无人区原理图

涂铭旌,徐 迪,唐 英,张 进

(1.重庆文理学院 新材料研究中心,重庆 永川 402160;2.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 永川 402160;3.四川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当今之世,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无论是科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科技工作者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就是要靠科技的力量。但是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与科技相关的各种竞争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相关从业者如何在这复杂多变、优胜劣汰的环境中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已成为其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科技研究的传统观念、习惯不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政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不同,以及科技工作者自身情况不同等因素,科技领域按照竞争程度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多人区”“少人区”和“无人区”,而“无人区”“少人区”科技谋略则是科技竞争者求生存、谋发展的制胜法宝。

一、“少人区”“无人区”的概念及其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科技企业云集和重点投入的领域,由于资源有限而竞争者众多,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愈来愈少,为求得一席之地,所需付出的资源、能量和代价就愈来愈高,成果和收益却愈来愈少,笔者将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称作“多人区”竞争。

而“少人区”和“无人区”,是指当前涉足较少甚至尚不存在的科研领域、科技企业、产品及市场空间。在“少人区”中,所取得的成果不多,对许多事物和现象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和透彻的分析;而在“无人区”中,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谜,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竞争较少而资源众多的环境中,研究所取得的正确结论都是新成果,所开发的成果和建立的理论对于目前来说都是一种创新。

二、“少人区”“无人区”的思维原理

(一)N.维纳学说与“无人区”

科技领域“无人区”的概念是由控制论奠基人N.维纳最早提出的,他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1]他主张:“到科学地图上的这些空白地区去作适当的勘察工作,只能由这样一群科学家来担任,他们每人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但是每人对他的邻近领域都有十分正确和熟练的知识。”[1]3根据维纳学说的要点,科技的创新应该用多学科结合的视野去勘察部门之间被忽略的“无人区”,然后通过学科交叉、才识互补、智力激发等手段,找准学科间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越过边界,在“无人区”中获得重大发现和发明。

图1 科学领域中“无人区”“少人区”创新方法原理图

(二)交叉突破与创新原理——发掘“少人区”“无人区”

钱学森曾说:“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的一系列新生学科。”[2]钱三强也曾说:“各门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地带,一贯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2]这些学者之所以将目光投在“交叉”二字上,是因为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交叉科学恰恰集分化与综合于一体,体现了科学的整体性。这些交叉地带往往是科技领域的“少人区”“无人区”,它们最有可能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发展点以及重大发现及发明的突破点。例如,在20世纪最后25年中,95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授予交叉学科领域的就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因此,运用交叉突破与创新的原理去发掘科学与技术领域上的“无人区”“少人区”,就很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2 交叉突破与创新原理图

(三)夹缝求生策略——占领“少人区”“无人区”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武装割据理论使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借用这一理论,同样可以帮助暂处弱势的科技竞争者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因为在多个科技集团或者多个强大产业集团之间的中间地带,存在着各种“少人区”“无人区”,诸如未被发现的科技领域或技术市场,被别人忽略或根本不知道的机会空间,几个强大集团之间势力薄弱的边区。一旦找出这些“少人区”“无人区”,就应锲而不舍地进行“产品割据”或“市场割据”,迅速占领缝隙,并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暂处弱势的科技竞争者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谋略,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法宝。

图3 夹缝求生策略原理图

三、寻求“少人区”“无人区”创新的方法

(一)科学、技术交叉法

根据N.维纳、钱三强、钱学森等人的观点,科技上“少人区”“无人区”的发掘,应多着眼于科学、技术交叉法。这种交叉可以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a);可以是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b);也可以是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c);还可以是学科分支领域间的交叉(d)。图4所示即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交叉所得的创新结果。

图4 科学、技术交叉创新示例

(二)三角形分析法

在研究科技发展规律或制订科技创新谋略时,往往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物或组元,他们之间相互关联,存在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分析法,并在三角形中引入类比联想、移植、交叉突破等思维方式去发掘“少人区”“无人区”,并获得创新和突破。①类比联想创新。根据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可能性。②移植创新。运用其它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或技术,来研究本学科或另一学科存在的问题。③交叉突破创新。有意识地在几门学科交接处,利用这些学科领域各自的原理和技术,使其结合进来,获得新的创新点。图5所示即为不同思维方式下的三角形分析法的创新结果。

图5 三角形分析法示例

(三)辐射分析法

以某一新兴科学或技术为圆心,按已知辐射成功的技术领域的先后次序,沿一方向作A、B、C、D……小圆,再作二级辐射圆a、b、c……如图6所示,检索分析是否存在“无人区”或“少人区”,抓住空白点进行研究和创新。

图6 辐射分析法原理图及示例

(四)科技前沿探求法

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也可谓工程技术永无止境的前沿。这些前沿地带就是“少人区”“无人区”,在这里,国内外的差距都比较小,甚至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找准制高点和突破点,重点研究、开发,就可能取得新发现、新发明,就有可能实现超越式发展。

图7 科技前沿法原理图

(五)挑战思维法

挑战思维法即敢于挑战极限;敢于向世界科学难题挑战,攀登科技高峰;敢于挑战并刷新各种世界记录。挑战思维法是对“人云不可能”的难题、记录或极限进行突破、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恰恰就是科技领域的“少人区”“无人区”。

图8 挑战思维法原理图

四“少人区”“无人区”科技谋略的应用技巧

(一)选择项目的准则与评价

“少人区”“无人区”科技谋略主要运用在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等项目的选择上。但仅仅只把握“少人区”“无人区”还不够,一个项目能否获得成功,应从技术先进性、市场需求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因此笔者建议所选项目应符合以下三项准则:一是选择技术上的“无人区”或“少人区”,即用技术的先进性进行评价;二是选择用户上的“多人区”,即用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性进行评价;三是选择经济上的“高效区”,即用技术和产品的经济性进行评价。

(二)“无人区”“少人区”“多人区”的动态转变及对策

“无人区”“少人区”“多人区”是一个动态转变的过程,其规律如图9所示。在某项竞争激烈的科技“多人区”,创新者开辟出一块“无人区”,但随着其他竞争者的跟进,该“无人区”变为“少人区”最终又成为新的“多人区”。纵观这一过程,“无人区”“少人区”“多人区”总是周而复始地出现,也正因为这种动态转变,持续的推动着现代科技的螺旋上升、先进科技的层出不穷。

图9 “无人区”“少人区”“多人区”的动态转变图

在上述动态转变过程中,开辟“无人区”的技术领先者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竞争对策。处于“无人区”时,创新者在赚取第一桶金的同时,还应争取成为行业的标准;处于“少人区”时,面对模仿者,应抓工艺创新,降低成本,抓产品功能改进,用知识产权保护法打击仿制者;处于“多人区”时,在产品进入衰退期前,另辟蹊径实行战略转移,选择新的技术“无人区”。而模仿者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模仿跟随等途径实现后发制人的策略,但依旧需要持续创新。当技术领先者推出创新型的产品或技术时,后发制人者只靠单纯的仿造是难以后来居上的,但经过分析研究,找出领先者的弱点,并加以改进和创新,推出更好的产品或技术,则可迅速取得优势。

(三)以弱胜强的“避实击虚”谋略

在科技竞争中,任何强大的对手,也有其薄弱之处,即实中有虚;任何很弱的对手,也可能在某一条件下表现出局部的强大,即虚中有实。对于暂处弱势的一方,《孙子兵法》中的“避实击虚”谋略可以成为其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利器。所谓“避实击虚”,即为攻击竞争对手的科技、市场、产品的“少人区”“无人区”之虚。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人贵我廉,人廉我弃”。因此,领导者要巧用计谋,在虚实转化上下工夫,变自己的“虚”为“实”,用自己的“实”击对手的“虚”。在竞争过程中,善于发现对手的漏洞,乘虚而入、锲而不舍、发展壮大。

五、结语

身处复杂多变、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无论是产品还是市场,科技竞争者都应着眼于那些蕴含无穷宝藏的“少人区”“无人区”,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创新科技,去占领市场,去发掘鲜为人知的宝藏。“少人区”“无人区”科技谋略是重大发现或发明的突破点,是新兴学科、新兴技术的生长点,是克敌制胜的谋略,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法宝,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谋略。

致谢:

感谢重庆市高校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编号201042)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202028)的资助。

[1] 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 罗涵.钱学森钱三强 钱伟长谈发展交叉科学[J].管理现代化,1985(3):3-5.

[3] 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N].科学时报,2002-02-02(3).

[4] 涂铭旌.材料创造发明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92-95.

猜你喜欢

谋略无人区原理图
浅谈STM32核心板原理图设计
电路原理图自动布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Protel DXP 2004层次原理图的设计
徒步穿越无人区
行走不需要借口 穿越四大无人区纪实
关于EDA教学中Quartus II原理图输入法的探讨
《无人区》点映 粉丝感叹4年没白等
毛泽东在反“围剿”中的军事信息谋略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谋略运用及其启示
地球第三级——西藏无人区的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