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举制度我国教育的影响

2013-10-21舒盼盼孙颖政施杭露

卷宗 2013年7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影响教育

舒盼盼 孙颖政 施杭露

摘 要: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学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对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历史风云的遮蔽难免使人们产生认识局限。本文从科举制度本身的利弊出发,试图理性地考察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度;教育;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封建社会时期,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任官的一种制度。科举考试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的凝聚与整合,有益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与巩固,因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整整1300 年间,一直成为我国古代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但科举考试制度自身的弊端也使其日益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步的阻碍。

1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1 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

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因此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1.2 对西方的现代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尽可能大的向平民开放,倡导公平取士,唯才是举,正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这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谋而合。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1.3 客观上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总体上,科举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广泛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为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在历史上,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选拔“人才”。人们接受国家正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能被国家权威部门选上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科考的内容主要是文化修养及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注解和发展,虽然这样考未必合适,但无疑对社会重心和人格重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读书人的国学和人文精神修养得到强化,大批书生从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文明。

2 科举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为历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所造成的。

2.1 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

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2.2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和发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是有着必然关联的。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经济上,新兴的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将自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都不能幸免。

2.3 仍然存在选拔不公

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在少数几类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就有女性。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很多人因为家境貧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学而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3 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1 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学校培养目标就是准备参加科举

科举注重文辞,所以学校也注重文辞,而少实学;科举注重贴经、墨义,学校也采用这些考试方法,结果学生只重视记诵不求义理。科举支配下的学校教育培养出的是记诵经典章句、善于文辞而缺乏实学的人才。士子为科举而学,学校为科举而教,这就导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向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

3.2 对学习观和教育观的形成影响深远,“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中举之路,举步维艰,但纵然是“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成千上万的士子终身追求,孜孜不倦,至死不悔, 因为这是他们,尤其是平民布衣改变身份和命运的唯一出路。因此,社会上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畸形学习观和教育观,从而“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影响至今。

3.3 开创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滥觞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从一篇文章决定终身,再到一次选拔考试决定终身,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且,在科举考试背景下,只重考试成绩不重品行,不考虑考生平时的真实水平和道德表现,导致进士及第者也不一定是众望所归者的弊端。科举制度的诞生,在全社会形成浓重的倚重考试的心理,开启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滥觞。

参考文献

[1]狄丹.试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作用与弊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6.

[2]朱宏才.科举考试制度的积极意义[J].攀登,2003:12.

[3]马文卿.试论科举制度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J],教育史探究,2000:2.

[4]余扬.科举考试制度的社会功能再论[J].考试教育,2011:5.

作者简介

舒盼盼(1992-),女,年生,汉族,浙江丽水人。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孙颖政(199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施杭露(1992-),女,汉族,浙江永康人。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影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