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纪录片中记录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2013-10-21贾翔羽安立国

卷宗 2013年7期

贾翔羽 安立国

摘 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纪录片的真实性定义是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2.同一部作品中,搬演,摆拍部分的比例要适当,不能超过纪实的部分;3.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的存在,必须坚持的创作原则:纪录片创作者的真实,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艺术真实;必须坚持一定的创作原则。从《北方的纳努克》等经典作品中可以得到佐证,搬演这一手法对纪录片的运用上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纪录片的真实性;艺术性的再现;搬演;创作原则

纪录片是否可以搬演,一直以来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不管怎么吵,搬演却早已成为纪录片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手法。钟大年曾经说过:“真实,是一个关于现实的神话”。绝对的真实,是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神话,更何况纪录片本身还要有创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我们能做的只是无限制地去接近真实的面貌。也正因为此,纪录片才有了那永恒的迷人魅力。

搬演,意思是把往事或别处的事重演出来。在纪录片中,搬演又称“真实再现”,特指对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由他人搬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再现某种特定历史时刻的环境氛围,作为对形象叙事的衔接和强调。搬演是从虚构类影片中借鉴过来的一种叙事技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搬演”的前提是事件真实,它既不等于“虚构”,也不同于“表演”。纪录片的真实再现必须服从总体纪实基调,不能虚构事件,不能虚构历史,才能达成写意与写实的结合。

1 对纪录片记录真实的辩证思维与认知

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人。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公开主张纪录片创作者应当由一个中立旁观者的角色过渡为一个主动制造意义的电影化表述的参与者。他认为否定搬演和虚构束缚了纪录片人的手脚,单純的纪实只能记录“肤浅的真实”。真正的纪录片不只是呈现事实材料的客观记录,要运用事实材料证实作者的主张,或对现实的深入思考。

也许正是基于此,创作者为了使观众能清楚地理解到他的思想以及事实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思考,因而会对材料做一些文字、声音、镜头、效果的处理。在处理的程度中就会形成差异,也就形成了创作者风格的不同。

有人评价张以庆的纪录片风格体现为《舟舟的世界》、《英与白》中的锋芒初露和锋芒毕露,而他的另一部作品《幼儿园》则为锋芒不露。“我表达的是我一点点观察、感受到的,这就是人的本质的东西。尽管我们纪录得好像有点极端,但是当你在幼儿园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人类本质的东西,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成人社会。” ——这是张以庆在一次采访中关于《幼儿园》说的话。张以庆的片子就是一种典型的在纪实与表达情绪之间的徘徊与力求平衡的表现。

实际上,纪录片的纪实手法使纪录片的“真实”更深层的含义转化为“事实所体现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正是“价值”二字,使纪录片脱离了同样具有纪实特性的新闻片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纪实是记录真实的手段,必以真实为基点,而真正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是其内容的可信度,进而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的真实,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喜闻乐见。

2 真实性的纪录需要艺术性的再现

2.1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也是创作者的艺术追求

纪录片是用来沟通、交流、理解的艺术媒介,是创作者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这是纪录片创作者尊重自然原生态,准确把握纪录片真实性重要之所在,更是真实性的纪录片的人文价值意义之所在。只有充分给予人们情感上的慰藉,获得人们心理上的认同和共鸣,才会受广大观众欢迎。

在我国,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是其成就作品的精髓。而陈晓卿导演的《龙脊》真实再现了广西龙脊山区少数民族孩子艰难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热切的求学渴望。我们能够从这些纪录片中获得一定的审美感知与情感动容,离不开创作者在纪录片中注入的艺术思考,以及不断强化的人文教育意义和感化作用。

2.2 纪实需要“真实再现”的多元创作手段

一般来说,纪实手法都是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以便获得真实自然的效果,但必要的进行相应的摄影技术手法来进行气氛与意境的塑造也十分关键。而像抢拍、同期声、长镜头等手法在一部成功地纪录作品中,往往是多重并用的。

比如《梯田边的孩子》运用抢拍偷拍手法,并拍下现场的同期声,真实地纪录了创作者等人吃饭时,小孩偷偷跑出屋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其他伙伴的场面,表现出了活跃生动而又真实的现场气氛。同时,创作者采用“跟踪拍摄”和“对话采访”的方式,客观地纪录了梯田边两位少年和乡人对带路及金钱的态度与做法,从中折射出他们或俗气或单纯的内心世界。

2.3 “纪实美”是求真与求意的结晶

“纪实美”主要体现在“以事信人”上,即“用事实说话”以“还原事情真相”。除此之外,“纪实美”还表现为既要尊重现实,忠于生活,又要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成功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手法,让纳努克用已经死了的海豹进行重演,甚至让他们一家人在冰天雪地里模仿起床,造成了故事事件过程的戏剧和悬念,具有了丰富饱满的故事性与欣赏性。

从审美观和价值观来看,人们需要通过“故事化”的处理方式来看待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而矛盾冲突在故事化纪录片中的体现有时是十分明显的,当作品具备了一定的矛盾冲突的故事感,相应的也就能够带给观众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关注。从这一点上讲,搬演的手法对纪录片已然成为了一种毋庸置疑的创作必然。

3 再现真实的搬演手法在纪录片中的实践与融合

在纪录片的开山祖师弗拉哈迪的名作《北方的纳努克》中,介于当时在摄影上技术条件的限制,为了采光的需要,特制了一个只有半间的冰屋,让主人公“在室外的刺骨严寒中睡眠”,还“搬演”了他们族群传统的渔猎方式,“再现”了爱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样貌。这些都曾遭到过非议和批评,比如说他的影片不关心社会,而是遁入遥远的国度,醉心与展示奇妙的异域风情等等。

设想如果我们没有看过有关资料,是否会信以为真?更何况是没有电影方面常识的普通观众(包括今天的观众)。事实上这里所谓“虚构的东西”还是来源于真实生活。这里的“搬演”符合原始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仍具有人类学价值,这里“搬演”的前提是当事人“确实有过”,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这也是纪录片“搬演”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无论怎样,《北方的纳努克》的“搬演”是成功的。

当然,运用“搬演”也不是“百无禁忌”。搬演也存在影响真实效果的可能,不适当地滥用这一手法必然会造成作品真实性的损害。所以,有人提出了“导演容许限度”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尺度似乎很难拿捏,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作品中的成功“搬演”,找出几点共性:

1.“搬演”是用来弥补纪实形象资料不足的,不是根本的创作手法,由于叙事的需要,必须运用“搬演”时才用;

2.“搬演”常和访问考察交叉呈现,互相印证。资料和访问使记录片严谨可信,“搬演”充分体现片子的影像功能,增强其观赏性;

3.可以运用光影、声效完成“搬演”。出现特定人物时,巧用侧影、光影、动作,不轻易用表演者实实在在的正面近景、特写;

4.尽量告诉观众是采用了“搬演”的手法,而不是以假乱真,混淆视听。

总结以上几点,纪录片运用“搬演”不能有损于纪录片的纪实品格,更不能到“弄真成假”的地步。纪录片创作的目的都是通过可见的“客观形象”去记录历史、阐明观点。只要坚持真实的原则,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坚守纪录片工作者的良心,纪录片创作完全不必拒绝“搬演”。时代华纳公司著名的“发现”频道中许多节目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影片并没有因个别的“搬演”而产生“全面失真”的危险。毕竟,真实感,从前以及未来都是纪录片的命脉所在。

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不是生活的原生态信息,而是艺术对生活原生态的折射。纪录片工作者要追求的不应该是漫无目的,不加选择地记录日常现象,当然也不是“虚构”生活,而是以“发现的眼睛”去表现生活本质的真实。

纪录片实际上是對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对生活的读解告诉观众。回顾电影发展史,纪录片诞生于西方,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条从无声到有声,从简明到手法多样、风格万千的道路。纪录片永远以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也许我们不可企望把握真实的全貌,但可贵的是,我们的纪录片工作者,以各自不同的艺术策略,在执着地追求着纪录片的真实。

注释:

[1]钟大年. 现任香港凤凰卫视节目副总裁,资讯台台长,并在中国传媒大学发展研究院任院长和博士生导师.著作作:《中国应用电视学》、《纪录片创作》等.

[2] 约翰·格里尔逊.英国纪录片之父.代表作:《渔网漂船》.

[3]张以庆.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独立制片人,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代表作:《舟舟的世界》、《幼儿园》等

[4]罗伯特·弗拉哈迪.世界“纪录电影之父”和影视人类学鼻祖.代表作:《北方纳努克》、《摩阿拿》等.

参考文献

[1] 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 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3] 陈国钦主编:《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7年5月1日)丛书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系列教材).

[4]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5] 保罗·罗沙:《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贾恺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6] 叶·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7] 关于弗拉哈迪的资料来源于【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记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李正伦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贾翔羽,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主修广播电视包装与制作

安立国,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教授,戏剧与影视学、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