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工作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浅析

2013-10-21程艳华

卷宗 2013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程艳华

摘 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同属于教育,但却有着截然的区别,在教育工作中,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错当作思想品德问题,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甚至淡化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本文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就中学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体会。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而中学生又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都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所以作为老师就要对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举,在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的同时,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然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同属于教育,但却有着截然的区别,首先,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其次,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二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所以绝不能混为一谈,生硬整合。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错当作思想品德问题,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甚至淡化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

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二者如何协调发展呢?下面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就中学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1 要协调培养目标

德育倾向于从社会本位塑造人,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从个体本位培养人,两者殊途同归,取长补短,通力协作,力图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既能积极参与社会,又能积极面对自我的“积极人”。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过渡性、闭锁性、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作为班主任老师,除了学习方面的特点,还要注意中学生的一些独特之处。例如: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将问题过度复杂化,将社会理想化并且言行不一。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学生很敏感、很容易胡思乱想,老师和同学的一点小的行为变化可能就会引起他们各种猜测,并随之引发喜悦、焦虑、抑郁等各种情绪状态。

还有一种让教师无所适从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对所有的道理都很明白,对别人的要求也很高,认为别人都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一遇到不良现象就十分愤怒,但对自己的要求却不高,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老师们有的时候会特别气愤,认为他们是明知故犯,是故意跟老师作对。这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因此给学生扣上表里不一、品行不良的帽子,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教育活动,既不能只重复讲道理,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抵抗心理,也不能认定学生已经懂得道理了,就跳过这个环节,直接对他们提出行为要求,而是要把重点落在认知和行为的联系上,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出言行一致、品学兼优的学生。

中学生既容易被新、异事物所吸引,又渴望班级组织的归属感。班主任应该考虑青少年在智力、情绪、社会性发展上的多种需求,把学校建设成安全、支持性的社会型组织,满足青少年的社会渴求,避免学生因为冲动性强、抑制力弱、追求新异刺激而形成吸烟、饮酒、网瘾、吸毒等不良行为。作为班主任老师,一方面要注意与学生加强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避免学生因缺乏同伴交往而加人不良群体。比如,可以通过班队活动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具有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师生、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友好相处,可以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从中学习良好的交往模式,建立起社会支持体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感到孤单和孤立无援,这样有助于他们打开封闭的心理,培养开朗的性格,抵御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体的影响。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协调和促进应该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上,使学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注重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现在,我们提倡培养“快乐的好学生”,其中,好学生是从德育层面对学生的要求,快乐则是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层面的发展。

2 要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调促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而且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教师不仅是主导者和权威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塑造者;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教师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学生内心信息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协调好不同的教育方法,掌握更为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关注方法,为教育好学生服务。为了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应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让学生从心理上、感情上接纳自己,要做到这点,我们认为其一,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建立合作。我国的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往往在师生关系上体现为绝对服从老师的权威,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使得学生对班主任怕多于信任,敬多于亲近,师生关系往往存在隔阂,基于紧张冲突,通过师生平等交往,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信心,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其二,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在处理事情时,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参考标准,将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和处境来感受、体验学生的心态,做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你产生信任,愿意为你沟通、交心。只有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打开学生的心理教育通道。

3 专题教育活动与学科渗透要相协调

(1)心理教育主題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班集体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重要渠道。通过心理教育主题班会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能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班主任每月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如关于人生观的《 幸福是什么》、珍爱生命的《生命在你手中》、关于早恋的《早早恋,对不起》、关于偶像崇拜的《我心中的明星》等。

(2)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在学科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利用好学科活动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们认为,各学科中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蕴藏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做到:第一、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恰倒好处的挖掘;第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第三、学生心理素质情感的激励和培养。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开发学科活动资源,对学生进行实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4 要协调管理方法

要建立以学校领导为中心、心理健康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为主导的稳定、有力的工作队伍的教育群体,选取恰当的、科学的、适合本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调开展工作的保证。

5 结语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应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两者协调发展,让中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