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及启示

2013-10-21白扬郭慧欣

卷宗 2013年7期

白扬 郭慧欣

摘 要:中美两国的高校德育目标体现了两国教育体制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各自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这当中既存在着共同性也有区别之处。对中美高校德育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道德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德育目标;中美比较;共性与差异性

高校德育目标的定位,是由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本国国情所决定的,各国为了应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更好的推动高校教育,对高校德育的改进、完善更是不遗余力。高校德育目标的改进作为推进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也引发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中美作为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国家,通过对两国高校德育目标进行比较研究,对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尝试着对中美两国的学校德育目标作出比较分析,从而更好的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 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共性分析

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共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美两国都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把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合格公民作为高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虽然中美两国在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两国在高校德育中,关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合格公民这一目标上是相同的。相对区别在于两国的德育途径上,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内容基本上是德育观点以及大道理,具体实施措施比较薄弱。美国则通过具体形式循序渐进的渗透这种爱国主义思想,高校通过开设西方以及美国文明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并且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以身为美国人为荣,使每一位公民都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在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背诵“我爱这个国家,我保卫这个国家”等誓词,以此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树立为祖国奋斗的理想。

1.2 两国高校德育都服务于本国的政治需求

德育与政治自古就联系紧密,任何国家的德育目标以及德育内容都必须合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因此高校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制定都必须符合本国的政治目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把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尽管美国鼓吹学校教育不受政治影响,德育不能强行灌输给学生某党或某派的政治观点,使他们确立某种政治态度。但这只是美国政体上的原因所致,实际美国在高校德育上政治倾向性十分明确。由于美国没有历史负担,从独立战争开始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爱国主义就与爱资本主义联系在了一起,美国通过学校树立学生们的资本主义观念,爱资本主义就等于爱美国。

1.3 两国高校德育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培养遵纪守法的人

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要求我国高校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成为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合格公民。美国高校德育同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强调“学校要培养以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精神”。美国各个高校围绕这一目标纷纷制定了以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史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的德育目标。

2 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差异性分析

2.1 两国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德育目标的理论依据不同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社会为本”即“社会第一”,德育目标追求的是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强调“个人利益”即“个人第一”,德育目标也追求个人的权利和理想。两国高校德育目标存在着本质性区别。

我国德育目标的理论依据从孔子的“儒学”开始,以“仁”为核心,主张“仁爱”和“忠恕”,到孙中山倡导“博爱”、“天下为公”。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德育理论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育理论经历千年的历史沉淀,构成了中国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和尺度,形成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高于自身利益、社会发展高于自我发展的普遍社会价值观。

美国由于是个移民国家,其德育理论主要源自于欧洲。从古希腊开始,西方文明就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奋斗史,西方德育追求“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和“个人独立”。这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这种人本文化重视个人的权利、独立、平等和民主。这一点在美国社会和学校德育中表现的的十分突出。美国虽然也讲集体利益,但它并不是牺牲个体利益去满足集体利益,而是通过集体的合作和努力去实现自身利益,实现个体利益才是其根本目的。

2.2 政治导向以及德育最终目的不同

我国从不避讳表现德育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国家通过法律,社会舆论来规定学校德育必须为其政治服务,高校德育必须大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共产主义的社会公民。表现出我国道德教育在政治上具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性。美国学校德育在其政治表现性上十分隐蔽,表现出不谈政治或淡化政治,冠以“人类美德”、“社会责任”和“自由社会公民”等中性词语,表面上很少有政治性成分。

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社会,以农为本,“重农轻商”,在社会价值观上则表现为“重义轻利”。与中国相反,美国的德育目标體现了一个移民国家传承自欧洲的民族道德文化传统,学校主要培养拥护资本主义,热爱西方文化的公民。美国自拥有历史以来就进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以“利”为主导,“重利轻义”,大量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论述功利主义价值观。它论证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既有征服世界、改变世界的自由和能力,同时也具有享受其劳动成果的权利。而这种功利主义思想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在成全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方面较比我国则大为逊色。

3 中美高校德育目标比较后的启示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巨大变迁的冲击下,我国高校德育也逐渐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完善,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客观比较,研究和分析我国德育工作的不足,努力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对我国整体社会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3.1 “去伪存真”看待中美两国高校德育目标

美国高校德育目标强调学生道德自身推理能力,要求学生承担对社会道德的权利与义务,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自身人格独立,能够积极参与社会道德事件的自由公民。由于美国流行着西方的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思想,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尽管西方物质生活丰富,但是精神世界比较匮乏,人际关系比较冷漠,家庭和社会没有凝聚力,人们心灵孤独,道德危机频繁出现。

我国道德教育告诉我们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约束力。较比美国德育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传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礼貌谦让、艰苦朴素、诚实守信等道德传统时至今日依然被我们所推崇。但是,由于我国在道德教育中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往往忽视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压制了个人的特性,这就使得整体缺乏创新意识。所以我国高校在完善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对个性的培养,做到“利义并重”,使之适应新历史时期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3.2 高校德育工作要更加注重实效性

美国高校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之处,除了其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成果,也取决于美国在德育工作中大力传递和宣扬美国传统文化,宣扬|“美国精神”,学校德育尽量隐藏自身的政治性特点,而更加注重实践性,高校还常常要求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实践,在劳动中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我国由于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从儒家的“三纲五常”,这种千年的道德传统深入人心。我国伦理道德在长时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内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这种沉甸甸的历史积淀,导致了我国公民缺乏创新性,高校德育缺乏实效性。道德的培养主要通过授课方式,这种填鸭式教育模式使学生不能深刻体验道德的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加强实践性,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培养伦理道德修养。

3.3 当代的高校德育应该体现人格的现代化

現代德育核心思想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进行培养,促进人的德性的养成的发展。所以我国高校德育要废除道德教育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的模式,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学生双方面的互动来实现受教育者自身德性的养成,在这种双方受益的教育模式下使学生道德人格现代化。

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IET)石俊吴博士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和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全境如.中美高校德育共同性与特殊性比较分析.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6

[3]于海静.美国高校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发展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04.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张应强.中美大学德育比较.江苏高教.1994.3

[6]Paula Garcia.Identifying the generation gap in higher education: Where do the differencesreally lie[J].Journal of online education,2007,(3).

[7]Burton Bollag.Making an art form of assessment[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