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研究

2013-10-08杜丽娟张英华

关键词:内生成员机制

杜丽娟,张英华

(1.天津财经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222;2.河北联合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我国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28%,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温室气体排放规模之大、增长速度之快,招致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首当其冲,世界各国把限制碳排放的矛头对准中国,针对中国的关于碳排放问题的博弈在不断的升级。我国不仅遭受巨大的国际压力,还面临来自国内的经济发展导致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我国多地PM2.5指标高企、雾霾天气持续,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凸显。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是企业,加强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以有效控制和降低碳排放,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目前低碳减排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政策层面,应加强企业微观层面如何建设内生机制的研究,从而为企业碳减排行动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一、企业面临强制性减排的挑战

1.国际社会的多重压力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未被纳入《京都议定书》强制减排国家名录,一直以自愿减排者的身份参与全球减排行动。这引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不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具体减排义务成为这些国家纷纷拒绝或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理由之一。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中国始终是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的焦点,针对我国一直坚持以降低碳排放密度,或者说是排放相对于经济产出的比重来推进减排,国际社会对我国削减碳排放绝对规模、为应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坏的现实与未来承担主要责任的要求日益强烈。

在舆论压力日益尖刻的同时,发达国家的经济制裁措施汹涌而至,应对环境变化的各种绿色壁垒措施粉墨登场。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国际大型零售商强制性要求供货商披露其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信息[1]。这项措施的实质是迫使中国企业必须加强碳排放的管理与控制,否则会被国际市场淘汰。发达国家的碳关税政策也呼之欲出。200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首次提出碳关税概念,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来自未遵守《京都议定书》国家的进口商品课征进口关税,以平衡欧盟国家在其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生产的商品所遭遇的不公平竞争。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法案,每吨二氧化碳可征税10美元-70美元[2]。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为主,一旦发达国家启动碳关税方案,将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致命打击。

2.国内压力

我国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规模已高居世界第一位,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耗结构、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碳排放峰值到来时,排放规模还将大幅增长。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效控制峰值上升的幅度,我国经济社会将不堪环境重压,积重难返,我国的碳排放也将抵消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减排努力,加剧整个世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我国发改委也在考虑是否放弃过去一直坚持的碳排放密度指标,而在下一个五年计划(2016-2020)实施碳排放绝对上限,目前正在研究上限水平如何确定问题[3]。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顺利实现“调结构、转方式”,我国的碳减排即将步入限定上限、量化指标和具体行动阶段。

我国正在修正过去长期依靠政府力量、行政手段推进企业碳减排的做法,加快探索依靠市场手段的碳排放治理模式。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启动了全国7个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探索以市场机制纠正过去长期存在的碳排放外部性问题,将碳排放成本内部化、纳入企业成本范畴。2016年我国将建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市场机制会将减排压力直接传递给企业,排放成本内部化必将根本改变企业的成本构成和市场竞争格局。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对于我国多数企业而言是一个新课题,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努力加强研究和探索,才能取得碳减排的良好成效,实现碳减排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滞后

我国在碳减排领域长期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政府失灵”自然会影响减排效果。如果遇到环境立法、环境执法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相抵触的情况,政府部门往往会选择牺牲环境以换取经济的短期利益[4]。行政手段减排造成了企业长期处于被动消极敷衍状态,缺乏碳减排内生能力。所谓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是形成和促进企业自身能够产生和具备的、满足环境持续发展要求的碳减排能力的机制。我国企业在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上主要有以下不足。

1.缺乏企业环境责任意识

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平衡环境效益的责任和义务,碳减排是企业承担环境义务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些企业对于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碳减排的主观能动性。过去长期的排放成本外部性导致了企业只重视自身经济利益,而企业经济利益的背后往往是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治理、恢复的成本有时甚至会超过企业的利润,企业并没有对其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负责。在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依然存有惯性,碳减排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环境责任意识不强。

2.碳减排意义认识不清

企业往往对于碳减排有抵触情绪,认为碳减排就要投入技术设备会增加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数据统计、监测、控制、报告等管理工作量,在碳减排工作上只是被动参与。而对于通过碳减排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可程度,挖掘潜在消费市场,甚至拓宽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认识不足。通过履行环境责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能力,通过有效地实施碳减排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节余的碳排放许可权还可以在碳交易市场出售,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内部碳减排责任不落实

在依靠行政手段减排阶段,碳减排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际所做的承诺,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减排目标是相对量,即单位GDP强度减排目标,而非绝对排放上限减排目标,政府给企业下达的减排目标也是GDP强度目标,而非企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企业很难把相对的碳强度指标与绝对的总量控制指标对接,也难以要求其成员承担具体的碳排放量。我国2013年启动的7省市碳交易试点的运作,均参考了国际上“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强制减排企业有其配给排放额度,企业在此基础上要加快探索下属部门减排责任量化落实问题。

4.忽视管理减排的重要性

在碳减排工作中,大多数企业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引进和应用上,碳减排活动大多依赖资金和技术支持,却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碳减排管理。多数企业对于如何加强碳减排管理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缺少碳减排的计划和部署,碳减排相关的章程和规范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协调不得力,碳排放统计数据缺失,碳减排专门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得不到重视,企业碳减排相关因素没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碳减排工作与企业其他工作相互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因素能动性的调动,限制了企业通过管理手段实现负减排、零减排潜力的发挥。

三、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

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要围绕企业自生的满足环境持续发展要求的碳减排能力的激发、培育和增强,加强企业碳减排主体地位,突出管理在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以机制构建将碳交易市场化压力直接传递给企业内部各个机构和全体成员,以企业内部碳交易市场化为手段,通过全员努力完成企业碳减排目标。

1.内生机制架构搭建

内生机制组织架构是将企业各个机构和全体成员有机组织起来,有效响应和应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企业碳减排自生能力的产生基础。组织架构建设的基本功能是要将企业经营环境的压力,诸如政府碳减排政策、强制性减排指标、碳交易市场化机制等直接传递给内部成员,以环境“倒逼”机制激发全员减排责任意识和减排积极性,通过企业内部碳交易市场运作,形成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满足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系统的碳减排能力。内生机制组织架构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内生机制与外部环境的有效对接,通过市场机制使企业碳减排管理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可靠的方法和路径。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架构

企业碳减排领导小组可由企业能源管理部门改造,也可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重新构建,负责企业节能低碳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企业碳减排工作的核心领导机构;基于内生机制建设的碳减排工作组,要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和部署下,为实现以市场机制为取向的成员间大气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成员搭建交易平台,促进企业以成本效益方式实现碳减排;企业各个成员要无条件地接受领导小组的碳减排任务指标,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减排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将生产工艺相类似的成员分在一起,形成减排小组,以传授和共享减排技术与经验;围绕内生机制建设,企业要建立碳减排专项基金,以培育和发展碳减排内生能力;还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因素,积极借助政府和市场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有效促进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

2.减排目标与排放权分配

减排目标由领导小组制定,是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制定各个成员减排任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考核碳减排内生机制运行成效的重要指标。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减排目标的制定,可能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当地政府对于企业碳减排有强制性任务指标,二是当地政府对于企业减排没有强制性规定。第一种情况下,企业的减排目标必须考虑政府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低碳发展战略而制定。第二种情况下,碳减排是企业的自觉行为,减排目标主要依据企业低碳发展战略,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石油公司(Shell)等在此方面都作出了有意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经验。

企业应科学合理地分解碳减排目标,以排放权的形式分配给其内部成员,将碳减排责任明确落实到下属成员,通过企业内生机制的管理和控制,激励各成员完成其碳减排任务,从而确保企业整体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排放权分配应以基准年份各个成员的排放数据为依据,并结合各个成员的技术工艺特点等因素统筹考虑,内部成员得到的排放权额度要小于其历史排放量,各个成员排放权额度的总和应与企业的排放总量相等,符合企业的减排目标。企业对其成员下达的减排任务是强制性的,成员碳排放的凭据是碳排放权,各个成员碳排放权除了从领导小组获取以外,还可以有偿向其他成员购买,没有排放权不得排放,从而保证企业总体减排目标的实现。

3.排放权的稀缺性与交易

企业内生机制建设应借鉴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化机制,对成员的碳减排行动进行量化约束与管理,不论当地政府对企业碳减排是否有强制性要求,企业碳减排领导小组就相当于企业的内设政府,对其下属成员下达的减排任务是绝对强制性的,以此保证企业内部排放权的稀缺性。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在既定时期表现出稀缺性,环境资源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根据由科斯产权理论衍生的排放权交易制度,稀缺性是环境资源具有产权性质的基本原因,是排放权交易的基础[5]。减排的强制性、排放权的稀缺性必然刺激内生能力的产生和不断增强,此为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环境资源的价值源于其效用,排放权为企业经济活动所必需,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或服务活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对于企业各个成员而言,排放权拥有的多寡制约其生产规模,决定其能否完成生产目标。然而,企业成员生产过程耗费的环境资源越多,其经济效益就越差,如果生产所需排放权数量超出领导小组对其的配给额度,差额部分就要有偿向其他成员购买。与此相反,如果某个成员的生产所需排放权数量低于领导小组对其的配给额度,节余的部分就可以通过向其他成员出售而获取收益,这样就形成了成员之间的排放权交易。基于市场机制的排放权交易不仅能够激励各个成员努力减排,还能够实现环境资源在成员之间的有效配置,有效降低碳减排成本,为企业实现以成本效益方式减排提供路径。

4.考核合同与激励手段

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形成与运作的关键是考核合同对于成员的钳制,考核合同是企业管理和控制能耗与排放的重要手段。企业碳减排领导小组要与每个成员负责人签署考核合同,强制要求下属成员按照所能获得排放权的多少进行排放,制定明确的排放计量与报告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按照年度或季度进行报告,如英国石油公司内部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报告制度曾由年度制改为季度制。排放计量与报告制度也能促使企业成员自查自省,意识到自身生产造成的环境影响到底有多严重,发现差距、找到碳减排的重点环节。

激励手段对于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形成与运作必不可少。企业可以根据各个下属成员考核合同完成的情况,对其进行奖惩。对于碳减排成绩显著的下属成员及其重点人物给予表彰、物质奖励或职务晋升奖励。相反,对于表现差的下属成员也要实施惩罚。要建立与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相关配套的专项基金,用以支持各个成员的碳减排项目。

四、内生机制建设保障措施

1.提高全员意识

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的培育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全体员工的有机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增强全员碳减排意识,才能保障这项工作顺利推进。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资源占用警示及环保责任追究教育,提高全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增强碳减排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加强学习和实践,破除碳减排只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效益的错误理解,加强通过碳减排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打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产品社会认可度的认识。只有全体员工思想认识到位,才能焕发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才有保障。

2.加强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建设的关键。国际上碳减排行动已经步入了指标量化阶段,我国碳交易市场推进的方向也是量化减碳指标和排放权,国际、国内政府碳管制的量化取向都要求企业有系统完备的碳排放数据,碳排放量化管理也是企业碳足迹计量、碳信息披露等活动的基础。企业相关人员要加强碳排放计量、计算有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要明晰企业碳足迹的计量边界、盘查所有排放源、准确记录统计排放数据、规范制作排放清单。国外很多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的环境意识和减碳成效往往从计量开始,碳排放数据大都让企业触目惊心,能够更直接地唤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碳计量也更容易地暴露企业碳排放的关键问题,利于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碳减排成效。

3.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与监督

企业碳减排内生机制的建设还应坚持向社会公开透明,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与监督。企业要通过减排活动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思想,引领人们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在提高消费者低碳意识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打造公众形象,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还应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增强社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利用力度与效果。企业还应将自身碳减排的努力真实地向社会展现,不仅要向国人公开,还要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很多国家政府都向中国提出了减排活动要公开和可以核查的要求,国际监督随时随刻都存在。企业要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第三方审计,认真配合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和民众对于减排活动的监督与调查,及时真实地向社会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努力争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军者。

[1]何泳,万茸茸.“碳足迹”渐成出口拦路虎[N].深圳特区报,2012-12-28(C02).

[2]郎咸平.警惕美国碳关税[J].经理人,2010(3):2-3.

[3]何丽,皮利塔·克拉克.中国考虑制定碳排放绝对值上限[EB/OL].[2013-05-28].FT(金融时报)中国网,2013/5/28.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634

[4]吴迪.如何解决目前中国环境政府失灵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2(2):29-30.

[5]科斯,阿尔钦,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内生成员机制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