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8337”发展思路夯实爱民固边根基

2013-09-11赵东方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边防警务

文|赵东方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8个发展定位均与公安边防工作紧密相连,特别是公安边防直接服务于“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建设,责任更重,作为更大。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边境维稳形势,公安边防部队应牢固树立五种意识,不断深化爱民固边战略,努力实现强边固防、睦邻友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工作目标。

一、树立安全屏障意识,做好边境稳定的维护者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外接俄蒙,内联三北八省,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9.2%;边境管理区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近1/3;有对外开放口岸16个。作为祖国向北开放的门户和首都北京的“护城河”,内蒙古边境地区在全区乃至全国稳定大局中具有特殊的战略位置,历来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重点地区,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公安边防部队是国家部署在边境口岸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武装执法力量,担负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要牢固树立安全屏障意识,着力构建边境安全防线,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政治局面,把内蒙古边境地区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一要构建情报防线。立足边防斗争实际,围绕情报搜集研判和侦查办案“两条主线”,突出秘密力量建设、综合分析预警研判和专线专案经营侦办“三个重点”,着力夯实人才、技术、制度“三项基础”,构建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点线面结合的情报网络,提升边防斗争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二要构建纵深防线。积极发挥党政军警民整体效能,健全完善边境地区三级联防责任制,形成解放军边防部队管线、公安边防管块、民兵分队管点、党委政府管全面的联防体制,呈现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情报互通、资源共享,联防联治、联控联管”的工作格局。三要构建国际协作防线。建立健全与俄、蒙对应边防部门间总队、支队两级警务合作制度,做到互访会晤定期化、信息交流经常化、个案协作实时化,在打击跨境犯罪活动上建立信息交流、线索通报、证据交换平台,共同维护边疆安全稳定。

二、树立开发开放前沿意识,做好沿边经济带与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服务者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公安边防部队驻守在开发开放的前沿,直接参与和推动自治区开发开放的进程。要积极顺应自治区经济建设大势,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为建设沿边经济带和向北开放桥头堡铺路架桥、保驾护航。一要创造高效优质的通关环境。目前,内蒙古构筑起了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等16个口岸,初步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向北开放口岸体系。要立足口岸大通关的需要,通过简化通关手续、运行信息化手段、强化联检部门协同配合等途径,优化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不断加快国际通道建设进程,推动与俄蒙在矿产资源开发、木材加工、农业种植、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完善以煤炭、石油等战略能源物资运输为主的国际通道运输新格局,打造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二要创造安全有序的出入境秩序。积极履行把关职能,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走私、偷渡、闯关等破坏口岸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正常的经贸往来和人员出入营造安全的出入境秩序。强化与俄蒙两国边防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实时解决影响通关效率的工作机制,确保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始终保持口岸安全畅通。三要创造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边境社会治安整治,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边境治安大局稳定。大力开展爱民固边模范村、苏木、旗市创建,形成安全创建的集群效应,为中俄蒙自由贸易区、口岸综合保税区、保税仓库、边境合作区及互市贸易区等项目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建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构建面向俄蒙、服务内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树立多民族和谐共生意识,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促进者

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公安边防部队常年驻守在边境地区,要倍加珍惜和悉心呵护当前内蒙古各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爱民固边战略优势,进一步当好民族政策的宣教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谐社会的管理员,严防不法分子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造谣生事,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一要全面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以“边境政策法规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和民族乡建乡纪念日、我区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活动为载体,在边境地区广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弘扬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驻村民警、民警村官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在宣传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党的民族政策法规教育进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毡房,做好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二要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围绕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和谐内蒙古和幸福内蒙古建设,完善“三所联调”、“三分调纠”等大排查、大调处联动工作体系,在劳资纠纷、环保纠纷、土地征用等矛盾多发领域,建立滚动排查机制、专业调处机制和稳控责任机制。全面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持续不断地抓好落实。三要创新边境社会管理。健全完善草原110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多主体联动系统、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三大系统”功能体系,在边境地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更好地满足边民群众的所需所盼。强化弱势群体帮扶救助机制,充分发挥部队影响力,发动社会力量和民间团体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切实解决边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的自生能力,为党委、政府减压,推进边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长期保持下去。

四、树立政权补位意识,做好强化边疆政权基础的建设者

内蒙古有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每个边防派出所平均管辖面积近3000多平方公里,每个边防民警平均管辖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限,边疆地区社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加之行政管理服务半径大、成本高,公共管理服务相对稀缺。特别是因“撤乡并镇”后引发的基层组织“悬空”,进一步加剧了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与边疆地区急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公安边防部队植根于人民群众,是各级党委、政府沟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要牢固树立政权补位意识,大力开展爱民实践活动,千方百计解民难、排民忧、助民困,主动弥补公共管理服务不足,推动健全完善边疆地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赢取民心、聚集民力,提升边疆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一要打造综合服务站点。依托爱民固边战略工作站、警务室,推动整合基层组织、综治司法、草原监理、科技服务、医疗服务、人口计生、民政救助、疫情监测、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部门的力量,坚持平台共建、力量互补、长效运作,做到对辖区群众“一站式”服务管理,填补偏远落后地区公共服务空白。二要助推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安边防派出所领导兼任苏木乡镇党委成员、边防派出所民警兼任嘎查村“两委”委员制度,推动边防派出所领导全部进入当地苏木乡镇党委班子和民警村官全覆盖,切实发挥基层党建指导员、平安建设督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群众致富信息员、民主法制宣传员的职能作用,提高基层组织团结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和维护稳定的能力。三要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进一步推广边防派出所、草原监理所、司法所联合调处纠纷,矛盾纠纷分层排查、分类移交、分级调处的“三所联调”、“三分调纠”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滚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嘎查村、大事不出苏木镇,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纠纷漏管失控,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树立警务跟随意识,做好边疆群众幸福生活的守护者

公安边防部队要紧密结合边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矿产开发、草原旅游业发展变化的实际,进一步深化草原110建设,大力推行跟随式警务模式,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一要打造“护牧”警务。结合辖区牧民流动放牧、分季作业的生产特点,合理布建不同类型的固定、流动警务室,大力推行驻村、驻场等驻警模式,实现牧区警务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匹配、相协调。整合现有警力资源,组建专业化牧区警务队,专职开展辖区治安防范、治安巡逻、化解矛盾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将牧区警务队打造成为群众安防组织者、法律政策宣传者、危难群体救助者、辖区平安守护者。二要打造“护矿”警务。结合辖区矿产开发企业多、外来人员多、危爆物品使用多、安全隐患多的实际,建立厂矿警务室,选派民警驻矿工作,负责人员安全审查、危爆物品监管、安全风险排查,将管理关口前移到一线、将管理措施落实到末端、将安全隐患化解于未然,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全体从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三要打造“护游”警务。结合辖区旅游景区多、外来游客多、矛盾纠纷多的特点,在旅游区组建警务室,建立草原110骑警队,跟进做好景区的安全管理,化解景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及时救助遇险旅客,做到服务游客零距离、服务时间零延误、贴心服务零投诉,树立边防警察良好的社会形象。

猜你喜欢

边防警务
新形势下警务战术指挥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家事警务的介入机制初探
论唐代河西地区“同城”的边防地位
西夏边防的基层军事建置问题
浅谈警务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警务技能教官深入派出所培训实战技能
探究警务战术的本质、知识生成与运用